原标题:孙东东:完善教育均衡化,正视差异化
最近,一些教育界人士提出“教育新基建”问题,如新东方俞敏洪认为,谈教育理念的“新基建”应该关注“教育均衡化”存在的问题,中国在很多地方大量投入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但是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却没有真正触达每一所学校,这其中包括乡村教师水平的提高。
随着“教育均衡化”理念的提出,这些年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中小学薄弱校的软硬件投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比重,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让适龄学童都能享受到应当享受的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在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师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师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近二十多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人事编制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工资福利待遇也没有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匹配。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县以下基层地区,一些县的县级财政处于基本能保证按期发基本工资的水平,县以下中小学师资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是常见现象。
笔者建议,省级财政可设立专项基金,面向全社会广纳财源,通过专项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县以下基层中小学教师补贴,提高工资福利待遇。针对当前难以解决的基层中小学师资来源问题,可以借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行的“讲师团”的方式。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中小学师资学历低、教学水平差的问题,当时国家从省级以上党政机关、国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挑选新入职的大学生到基层中学支教两年。虽然当时有人质疑,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但实践证明,相对于当地的教师,他们教错的少,且对提高当地总体师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虽然也在推在校大学生到基层支教,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在校学生因学业要求,难以承担文化课的系统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多数停留在英语口语和娱乐游戏层面。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建议考虑组织部分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支教两到三年,支教期满可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待遇升学、就业。
在基层教育实践中,另一个受关注的问题是均衡化与差异化的问题。当初教育部门在提出“教育均衡化”理念时,就已注意到均衡化不等于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划一化以及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同步化。这些年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忽视了教育差异化的客观存在,将“均衡化”理解为“扁平化”。由于提升薄弱校的教育质量难度很大,一些地方出台了一些简单机械的措施,使优质校向薄弱校靠拢,达到缩小教育“贫富差距”的目的。经过多年实践检验,优质校的教学质量下降、薄弱校的教学质量也没有获得质的提高。
因此,需要正视教育差异化和民众需求差异化存在的现实,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推动优质校在教育薄弱地区办分校,支持民间资本举办优质校,以满足各层次民众的需求。(作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