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强化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支撑: 打造“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
8月25日,广东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了广东省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工作情况,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对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进一步部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会议在强调聚焦重点领域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时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广东省内交通主骨架,打造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
在受访专家看来,“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兼顾了区域平衡发展与提升国际影响力两部分,这与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颇为匹配。广东接下来亟须通过提升交通枢纽能级,带动产业与城市发展。
畅通国内连接全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实际上广东省发改委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早在2018年就规划了“12312”交通圈,提出到2020年,广东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全省、辐射泛珠、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而本次会议提及的“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内容更加丰富。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是一个省域范围内的区域建设规划,既需要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配合起来,又需要兼顾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
广东省委和广东省政府2019年7月印发的《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交通枢纽建设。
例如,《意见》提出要构建“5+4”骨干机场体系,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以广州港、深圳港为龙头打造两大世界级枢纽港区。《意见》同时提出,要打造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持汕头、湛江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也注意到,广东近期在机场枢纽与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力度颇大。其中,加强航空枢纽建设意在链接全球,而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旨在将粤东、粤西等接入全国交通网络。
胡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之所以提出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是为了提升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影响力,通过强化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能级,最终实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
发挥站城产一体化效应
胡刚认为,区域发展,基建先行,交通是打通区域间要素流通、平衡发展的基础。因此,广东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打开“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的新局面。
以广湛高铁开通为例,广州至湛江由原来3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以内,其极大地提高了粤西与珠三角主要城市间的交通通达性,推动了拥有2200万人口的粤西地区进入“高铁时代”。
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所副研究员万陆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交通通达为要素自由流动奠定基础,随着高铁、高速等交通设施陆续投用,广东也在加速推进“一核一带一区”要素流动,最终实现“路进去,物出来,钱进去,人出来”。
马向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交通体系的一体化一定是资源要素、产业或是经济对流的重要支撑网络,没有支撑网络,产业与城市发展是很难进行的。
广东“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便按照上述思路展开。以广东沿海经济带为例,广东一方面通过推进湛江巴斯夫、中石油揭阳炼化等重大产业项目和广湛、广汕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培育壮大汕潮揭、湛茂发展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最终形成沿海城市带、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带。
在胡刚看来,站城产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产业与交通枢纽是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把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三要素组合好,才能发挥出乘数效应。
交通带来的乘数效应,早已在建设广深高速方面得到印证。1997年运营通车的广深高速,对于沿线的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经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广深高速车流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广州、东莞、深圳及香港四地的经济贸易往来及社会繁荣发展,大大推动沿线地区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见证着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
“交通枢纽如果跟城市的距离比较远的话,人与产业的要素流通的效率就比较低,这样产业也发展不起来。”胡刚建议,城市在制定交通规划时应考虑与城市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结合起来,城市与产业要围绕交通枢纽建设。
尤其是在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广东要构建高质量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亟须通过规划“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融入国内交通大网络,持续提升国际联通效率,进一步强化“一核一带一区”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通道支撑。
(作者:李振 编辑:王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