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实体经济 经营基本盘保持平稳 工行管理层解读2020年上半年经营业绩
本报记者 孟扬
“总体来看,上半年,工商银行既充分发挥了金融主力军作用,与实体经济共担风雨,又保持了经营质态稳中有升的态势。”8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在以电话会议形式举办的工行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半年报数据显示,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23亿元,同比增长2.1%;拨备前利润3148亿元,同比增长2.1%;净利润1498亿元,同比下降11.2%。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让利实体经济对银行经营有何影响?发布会上,工行管理层对上述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经营质态稳中有升
谷澍表示,上半年,工行净利润同比下降,并不是自身经营能力出现了问题,而是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加快风险化解的结果,这是在实体经济面临疫情冲击时,作为大型银行应有的责任担当。
今年以来,工行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减免收费和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518亿元。
据谷澍介绍,上半年,工行新发放贷款利率下降40个基点至4.53%;稳妥有序推进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转换后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下降10个基点至4.74%;票据贴现平均利率下降58个基点至2.76%。同时,市场利率下行带动债券投资收益率下降,上半年新投资债券平均利率下降40个基点至2.91%。
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共担风雨,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上半年,工行一方面积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努力保障实体经济资金需要;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对企业的让利和延本延息。这样做既有利于企业平稳度过当前的经营困难期,也有利于银行保全资产,平滑风险曲线。”谷澍表示。
上半年,工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近1.1万亿元,同比多增3100多亿元,增长7.3%。新增地方政府债投资4673亿元,主承销各类债券9111亿元,均居市场首位。累计为复工复产领域提供融资支持1.2万亿元,其中贷款944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525亿元,占比77.5%。制造业贷款增加229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828亿元,占比36%。普惠贷款增加1684亿元,增长35.7%,超额完成全年增速40%的序时进度。民营企业贷款增加1874亿元,增长9.7%。
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有效
工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上半年工行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创新服务,精准发力,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不同领域需求,工行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春润行动”、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春融行动”、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行动、支持“五医领域”的融资行动等。
工行积极落实精准直达的金融服务要求,投向制造业的公司贷款增加2292亿元,居商业银行首位。银保监会口径普惠贷款增加1684亿元,新发放普惠贷款平均利率比上年下降37个基点。民营企业贷款增加187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增加208亿元,增长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对于今年下半年的信贷投放,王景武表示,一是聚焦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群中优质客户和项目的信贷支持。二是积极落实“稳企业、保就业”政策导向。重点围绕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提质。三是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从降低核心企业融资成本、保障上游企业备货需求、缓解下游企业资金压力三方面综合施策,力促核心企业不断链、上下游企业不断流。同时,通过调整结息周期、展期、再融资等方式,缓解受困客户压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四是积极满足居民消费升级。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线上个人贷款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质效,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加快发展。
让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工行不良贷款率1.5%,比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在保持良好经营能力的同时,为应对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工行前瞻性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强化不良资产认定管理,稳妥有序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力争让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上半年,工行计提资产减持损失1255亿元,同比增长263亿元,增长了26.5%;使用核销资源657亿元,同比增加217亿元,处置不良贷款1042亿元,同比多增122亿元;拨备覆盖率195%,整体保持稳定。”谷澍称。
工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廖林表示,目前全行资产质量管控有所承压,但是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中可控的态势没有改变。同时,这次疫情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管控的现实场景和演练机会,工行及时调整了风险策略和风险管控措施,效果良好。
“总体来看,阶段性延本延息会有效减缓企业的资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延缓银行风险暴露,延缓风险处置的空间时间。下半年,延本延息贷款对资产质量管控带来的压力可能会增大,但我们有信心保持这部分资产质量的可控和稳定。”廖林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