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事儿,咱说了不算,“它”说了算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你说“酱香型”不配做院士?有人建议你再想想。
2月20日,贵州主流媒体《贵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头条位置发布评论,认为不能把研究白酒生产的科研工作者排斥在“院士”增选的台阶之下。
官媒凭啥这么“刚”?
除了因为中国工程院和贵州科协给出了“相关推荐评选符合所有法定流程”的结论外,是因为看好王莉的创新水平吗?
有一说一,“酱香科技”技术含量到底有没有“53度”,咱查一查就发现,它还真挺牛:
说起茅台,嗜饮者当它是飘香的忘忧剂,不爱喝的当它是一瓶子人民币。
网友群嘲“酱香科技”,你就以为茅台技术真是“打酱油的”?
Naive!
你笑茅台太猖狂,茅台笑你技术盲。
小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分析系统上以“茅台酒”为申请人关键词进行检索,除去不相干的名字里带“茅台”的其他企业,发现茅台拥有约90余件有效发明专利。
小编检索发现,不论是“四大名酒”还是“十大名酒”,鲜有一家白酒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可与茅台媲美:
江苏洋河、宜宾五粮液、杏花村汾酒……尽管这些知名酒企在技术传承、质量控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各有所长,但直接比较代表技术创新水准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茅台确实略胜一筹。
继续在“茅台酒”里面检索,小编发现,正如王莉的申报材料里提到的,发明人是王莉的有效发明专利超过50件,主要分布在以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功能微生物代谢机制为三大核心的相关技术,另有基于仪器分析的质量控制相关技术。
至于这几天网友热议的“茅台铲”“茅台盖”“抢茅台神器”,以及各种罕见口味的酒,小编经检索发现,它们有的是为改进生产流程细节的“微创新”,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有的是在实用性之外还兼具工业品美感的外观设计专利权;更有甚者,只是申请人或专利申请名称跟茅台相近,实际与茅台无关;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还只是提交了专利申请。
王莉这53件有效发明专利,还真不像大家调侃的那么“水”。有人说她一个人撑起了茅台核心技术的半边天,倒也不为过。
小编在这里顺便说一句,
王莉的申报材料显示,“累计申请国家专利53项”。
在小编看来,这个表述还真把事儿说小了。
相对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现有作为发明人的有效发明专利53件”。
要论申请量,应该远远比这个数字大才是。
具体有多少,小编不想去查。
为啥?
因为业界公认,专利申请量不应该也不能作为衡量企业科技“含金量”的标尺。
专利申请≠专利授权。
在我国,发明专利要经过严格的实质审查。
尤其是近年来,专利审查质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进一步提高专利质量,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专门制定实施了《提升发明专利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专项实施方案》,备受各界关注。
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先后发文,明确不奖励专利申请,不把专利申请作为成果或评价标准,而是把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质量和实际应用情况作为标尺。
目前,我国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整体压缩至20个月。能获发明专利权的创新成果,可以说都具有较高价值。
另外,专利获权后,每年还要缴纳年费,同时随时可能因为其中存在问题甚至是一点小瑕疵就被别人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
《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6.6年。
小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分析系统上检索发现,王莉在茅台目前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有大约一半已经“活”过了6.6“岁”的“平均年龄”。
这创新水平还真称得上是“年份原浆”。
要知道,在业内人士眼中,能长期维持有效的发明专利,一定是符合“三高”的好创新、好技术:
※收益高(至少要远高于维持成本)、
※技术高(不会维持一段时间就被新技术淘汰)、
※质量高(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无效掉)。
这也正是我国近年来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企业创新“风向标”的原因。
小编觉得,对于咱们非专业人士而言,要看一个人到底是“大牛”还是“水货”,多多关注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才是“吃瓜”的“正确姿势”。
说到这,小编不由得想起同为食品饮料企业的另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
和王莉的研究方向一样,她也是位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方面的专家。
钟春燕,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总裁,人称“椰果西施”。
她的发明专利“将椰子水发酵制作的食用纤维及其生产方法”,在我国从无到有开创了椰果行业,改变了海南岛2000多年来在椰子加工过程中椰子水被废弃而污染环境的历史。
她的发明专利“细菌纤维素凝胶面膜”,
让椰果产业首次由食品领域向非食品领域渗透和转移并形成产业化。
如今,海南椰果(细菌纤维素)产业年产值逾20亿元,吸纳万名劳动力就业,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带动相关行业实现产值近700亿元。
她也因此两度获得中国专利领域最高奖项——中国专利金奖。
2010年,钟春燕设立了海口市钟春燕青少年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鼓励下一代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她说:科技人员要为科技服务,科技要为人民服务!
不过,天外有天,牛中有犇。
钟春燕这样的“大牛”,目前也还没能沾上院士的边儿。
再来看看已经当选的院士有多牛:
陈坚,江南大学校长,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方向屈指可数的院士之一。
咱们刚才检索的各家食品饮料企业的有效发明专利中,好多发明人都是他,或是他的同学甚至“徒子徒孙”。
就连王莉,也是在江南大学获得的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方向的硕士学位。
数十年来,陈坚改进了发酵微生物筛选技术,突破了重组酶大规模发酵瓶颈,直接提升发酵工程理论水平。
换句话说,就是他让这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和考试的内容更多了o(╥﹏╥)o
他创新了酮酸和柠檬酸发酵模式, 推动我国部分重要有机酸发酵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他的研究成果可不止改善了老百姓的吃喝,还在淮河、太湖、长江等流域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他的发明专利“一种产α-酮戊二酸酵母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获得了中国专利金奖。
他还推动江南大学与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坚持从生产中发现问题,再把科研成果回归生产,20多家各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江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在产学研合作中走向世界领先。
他说:我国是发酵大国,但还不是发酵强国,技术创新一刻不能停!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的创新从实验室里的烧瓶试管,走进千家万户的碗里杯里,还不断在细微之处造福我们的美好生活。谁又能说,他们的创新只能飘香一时,不能流芳百世呢?
《中国工程院章程》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要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的专家,才可被提名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小编看来,王莉固然在白酒领域有所建树,相信她数十年的科研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把凝聚民族情感的白酒文化传扬下去也要克服万千险阻。
且纵观全世界,酒企做得好不好,并不完全取决于专利。
技术秘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商标品牌建设,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院士评选不是评劳模,不是确认非遗传承人,更不是选优秀企业家。
兴国利民的重大创造性科研成果才是对院士的核心要求。
小小一瓶酒,在中华民族奔涌创新长河之中,想要掀起振奋人心的巨浪,或许还需更多努力。
小编再提示一点:
提名≠当选。
想要走上院士之路,王莉还要经受层层考察。当选还是落选,自有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依据科学标准和客观事实严格评判。
根据上一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531名有效候选人中,最终只有75人当选,成功率刚过一成。王莉能否当选还很难说,小编觉得咱们也不必凭借网络流传的只言片语,就给人下定论。
要知道,无数在本领域功勋卓著的科研工作者,在层层考验面前,也很难一次就成功当选。
但,
他们有的不懈奋斗,继续立足本职,踏踏实实做好或大或小的每一项工作;有的奋发图强,取得重大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以更大成就在之后的评选中成功问鼎。
每一个了不起的他们,都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毕竟,我们崇尚创新、赞美科研工作者,是因为他们的奋斗精神与卓越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们获得多少荣誉,不是吗?(本报记者 孙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