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近8亿人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改革开放以来,现行联合国标准下,中国让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具有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 王林鹏
全方位进击 中国脱贫惠及7.7亿人口
贫困发生率降至0.6%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巨大的物资投入加速了中国消灭贫困的进程。
数据显示,以现行标准,自1978年末至2019年末,中国贫困人口数量从7.7亿人,快速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贫7.65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近1900万;贫困发生率从97.5%降低至0.6%。
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2012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首次减少至1亿人以内;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首次减少至1000万人以内,贫困人口年降幅高达66.8%。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具有全球意义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贫困发生率的直线下降和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极贫人口新增数千万的当下,也为全球实现脱贫带来了经验与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现行联合国标准下,中国让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具有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以每天1.9美元(2011年购买力平价)衡量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作为贫困率指标,中国的减贫幅度是全球主要国家里最大的,远超其他地区。
1990年,世行标准下中国的贫困率高达66.3%,到最近一次统计(2016年)时已下降至0.5%,降低65.8个百分点,年均降低2.53个百分点。
相较而言,同期世界整体贫困率仅下降26.5个百分点,2017年还有9.2%的贫困率;印度从1993年的47.6%降至2011年的22.5%;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990年的贫困率为55.7%,低于当时的中国,然而2018年贫困率依旧高达40.2%,仅降低15.5个百分点。
最低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通过财政手段,中国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了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农村居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收入增幅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为5.8%。
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快速减少,也反映了几十年坚持不懈的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
2014年至2019年,全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7084万降至4316.3万,累计减少2767.7万,降幅达39.07%。其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累计减少1751.6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累计减少1016.1万。
832个国家贫困县全部摘帽
贫困县实现全退出
贫困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投资向西部倾斜
2014年,全国有832个贫困县,涉及22个省区市。从地域分布来看,西部最多,有568个贫困县;东北最少,有28个;东部、中部分别有50个、186个。其中,贫困县覆盖率最高的是西藏,全区74个县都是贫困县。
从2016年开始,中国贫困县逐年脱贫摘帽,脱贫县数量在2019年达到高峰,344个贫困县实现了脱贫。
2020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牌督战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这批贫困县中的硬骨头在2020年11月份全部实现摘帽。7年来,832个国家贫困县全部摘帽,平均每年119个贫困县退出名单。
2019年12月23日,西藏成为最先“清零”贫困县的省区市,拉开了各地密集官宣贫困县“清零”的序幕。2020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果。
贫困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中国贫困县、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连续保持高成长,成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保障。
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系统性工程,西部诸省区市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00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比例为17.23%,2019年上升至20.98%,增加3.75个百分点;人均GDP也从2000年占全国人均GDP的60.33%,上升至2019年的76.95%,增加16.62个百分点,人均比整体增长更快。
在不同区块的经济增幅比拼中,中西部地区也保持领先。近10年里,中西部的GDP增速有7年明显领先于东部、东北地区,尤其2018年以来,增速的领先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触底企稳,中西部地区高爆发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2018年中部、西部的GDP增速分别高达13.87%、12.22%,远远领先于东部地区。这也是2018年以来贫困县密集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投资向西部倾斜
稳固扶贫开发成果
国家通过推动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帮助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将西部打造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稳固扶贫开发成果、防止脱贫再返贫。
目前来看,西部大开发最先发力的是基础建设,相关省区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相当大。高投资有助于经济在短期保持高增长,受益于基建完善,中长期也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中西部固投占GDP比例远高于东部、东北地区,从2014年开始,差距渐渐拉开。2017年,西部、中部的固投占GDP比例分别高达98.82%、92.58%,领先东部、东北地区30个~40个百分点。2019年,青海、西藏、广西、江西、贵州、河北、陕西等7地区的固投占GDP比例均超过100%,除河北外均为西部省份。
此外,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全国领先,西部地区2020年1月~10月份的投资同比增长4.0%,增速比1月~9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同期,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中部地区下降2.4%。
全方位的扶贫开发体系
缩小东西部差距均衡发展
拨付专项资金精准扶贫因地制宜产业扶贫特色扶贫
中国扶贫开发的手段多种多样,并且注重长效、短效结合,不仅对贫困人口进行直接援助,还通过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四川、河南、云南等贫困县集中的地区进行重点支援,通过发展当地经济的模式带动脱贫。
转移支付分配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倾斜。近年来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规模占全国近80%,为区域经济均衡以及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有效地将东部发展成果与中西部落后地区分享,弥补地方财政资源的不足,促进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2020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安排83915亿元,增长12.77%,是近年增幅最高年份之一,增量为历年最大。从总量来看,四川、河南、云南等中西部落后地区获得转移支付金额最大,其中四川获得4688亿元的预算。
从人均数据更能看出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倾斜,除海南、黑龙江、吉林外,人均预算前15名全部为西部省份,西藏、青海、宁夏、新疆4地的人均预算均超过1万元,西藏自治区更是高达48515元。
拨付专项资金精准扶贫
除通过发展当地经济进行大范围减贫外,中央财政每年还会拿出一定扶贫资金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
2016年~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连续5年每年新增200亿元人民币,2020年达到1461亿元。2020年,包括西藏、新疆在内共29个省区市获得了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云南、新疆、贵州、四川、甘肃等5个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均获得100亿元以上的扶贫资金。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依然采取了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的政策。从人均数据来看,2020年有14个地区的人均专项资金超过100元/人,前12名除海南外均为西部地区不发达的省区市,第一名的西藏获得2235元/人的专项扶贫资金的支持。
因地制宜产业扶贫特色扶贫
中国地理范围大,发展水平不均衡,通过发展当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来带动脱贫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特色与优势。
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重点发展青稞增产、牦牛出栏、旅游文化、建筑建材等优势产业。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近400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近3000个,带动23.8万贫困人口脱贫,受益群众超过84万。据介绍,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增长5倍多。
地处西北的宁夏,海拔高,光照充足,适合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2015年光伏扶贫项目实施以来,宁夏总投资10.6亿元,建成373座村级电站、310个户用电站,10个县(区)421个贫困村、582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此外,国家林草局充分发挥中西部生态建设需求大的优势,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扶贫、国土绿化扶贫、生态产业扶贫,通过在中西部省区市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等方式,助力2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