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地地产现高管“离职潮”,富力地产公子张量黑马梦难圆,业绩不达标或为主因
因高管“离职潮”,实地地产成为业界焦点。
2021年2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春节过后实地地产13名高管集体辞职”,其中包括副董事长兼总裁刘森峰、执行总裁兼CFO李斌、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罗剑威、副总裁兼成渝区域总裁张炜、资金副总裁刘军、营销副总张羽晴等人。
随即,2月21日,实地地产发布澄清声明表示,报道涉及的前员工是在2020年不同时间点离职,并非文中所称春节后集中离职,此外大部分人员是被公司劝退,仅有两人是因个人原因辞职。
实地地产多名高管离职的原因是什么?实地地产在选择高管时有怎样的标准?“离职潮”对公司有怎样的影响?实地地产的业绩考核、战略定位及财务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地产+科技”定位对实地地产赴港上市有怎样的影响?
“离职潮”缘起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实地地产13位高管相继离职。对于离职的原因,多名专家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均认为,实地地产的高管“离职潮”与业绩压力大,难以实现业绩考核有关。
随着房地产行业由增量转向存量,行业竞争加剧,马太效应下“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普遍发生,在此背景下,将公司做大做强也成为实地地产的发展目标。
据《财经》此前报道,实地地产实际控制人张量曾在内部放言,实地地产未来要做到行业第一。在实地地产高管会上,张量称2017年公司要冲刺400亿销售额,而2018年这一目标增加到了1000亿。甚至,“争取每周都要拿一块地”。
张量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富力地产总裁张力的独子。
2003年张量从加拿大留学归国,创办了恒量建设集团。
2006年,张量又创立了实地地产。据实地地产集团招股书显示,实地地产在成立之初由张量及其母亲廖冬芬分别持股实地地产集团80%和20%的股份。目前,实地地产的由张量及其配偶龙茜共同持有。
据知情人士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张量创办的恒量建设集团主要作消防电力水暖工程业务。据企查查显示,恒量建设集团于2015年更名为实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据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与富力有很多接触,富力内部人也认为恒量集团是富力老板的公司。
从企查查和实地地产招股书中,《商学院》记者发现,2003年成立的广州钜融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为实地地产集团控股企业,该公司曾用名则为广州恒量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2019年3月13日,据企查查显示,该家公司从实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实地趋势建设有限公司,而后者的控股股东则是实地建设集团100%持股。
2015年,张量就在大会上提出“增加非富力业务,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将恒量建设更名为实地建设集团。
在人才选用上,实地地产选用了多名曾任职富力地产的高管,富力地产北京公司副总经理邬琳操盘实地地产中山璟湖城,富力高管王洪志则担任实地副总裁及执行董事。
然而,虽然背靠富力地产,实地地产目前仍在百亿销售额打转,甚至在2018年出现负增长。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2020年,实地地产取得的销售金额分别为158亿元、119.6亿以及257.4亿元,增速分别为-21.43%、-24.3%和 115.22%。分别排名地产行业第122位、第153位以及第100位。
从实地地产的销售业绩表现可见,实地地产从百亿跨越到千亿的目标在短期内几乎很难实现,而短期内激进的目标也会给高管层及内部员工带来无形的压力。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穆胜认为,实地地产高管的批量离职或与业绩压力有关。在其看来,地产公司在行业粗放发展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并没有将精力放在管理上,老板豪放地提高销售目标是常态,很多是拍脑袋往前上,缺少科学的论证和指标拆解,再将提高的业绩目标分配给区域负责人,而区域负责人拿的是一个数字,公司能给到的支持有限。房地产公司内部管理比较乱,缺乏将经营数字过滤到每个职能分工和岗位上,所有的压力都将压在区域负责人身上,有些人在自己的区域内有一些经营思路,能够在项目数字和项目管理的压力中取得平衡,但是有些区域负责人做不到。
而在知名地产评论人薛建雄看来,实地地产出现“离职潮”主要是企业目标与现实差距导致的内部认同与能力等问题。其实就简单想,千亿元目标和现实业绩、实际人员需求差异就很大,而且老板定的目标与现实差很多,当然要更多的人来承担责任。
业绩指标的制定在公司管理上有怎样的必要性,对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有怎样的影响?
对此,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业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现在的职业经理人都是拿业绩说话,职业经理人完不成业绩就走是很正常的。但是卢文曦认为,这种追求业绩第一的行为过于苛刻,强求业绩目标值是不科学的,管理人的考核手段是不是有科学依据和合理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销售确实是一个指标,但是作为唯一指标还是比较短视的。企业如果经常拿这种简单粗暴的业绩指标作为评判标准,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就可能会被淘汰。
人员流动性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实地的人员流动性很大,都做不了几个月就换一批人。”
对此,《商学院》记者向实地地产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而对于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在卢文曦看来,企业流动性很大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在公司的流动性大的情况下,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一定能够稳固连贯地实行下去。另外,人员流动性大,大家对企业的印象也不好。一般来说,企业比较稳定,才会有很好的长远发展,人员流动性大的企业通常可能只看短期收益,说白了越是短期目光的企业,越难做大做强。
卢文曦提出,在判断企业的人员流动时,需要考虑企业的顶层的策略,在他看来,高管流动性大是大问题。
而此次高管的“离职潮”对于实地地产的影响难以量化。卢文曦认为,高管离职一直是很敏感的事情,多名高管离职,可能是公司的战略都有问题了,行业内即便一名高管离职,关注度都很高,如果是多名高管离职,可能公司运作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更不要说公司的战略连续性问题了,所以对公司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大的。
而对于目前空缺职位情况,实地地产并未公开回应,在实地地产官网上,《商学院》记者发现,实地地产有多个高管职位进行招聘。
“地产+科技”的资本故事
实际上,此次实地地产高管离职引发的行业关注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实地地产高管李明远的离职就曾引发关注,而李明远的另一个身份是前百度百度副总裁。2017年,李明远加入实地地产,不足一年,便去职实地地产,李明远的来去匆匆,与实地地产的战略定位不无关系。
对于实地地产的定位,张量的战略目标是将地产与科技结合。张量曾表示现在的地产大公司大多相当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而他想做地产界的苹果公司。
企查查显示,张量控制着不少科技企业,包括桉树空间、哈奇智能、37℃智能家居、织网通讯等。
目前,实地集团已经在不同社区开放了诸如无人驾驶通勤车、智能物流机器人、哈奇智能中控、智能厨房、智能衣柜、逗号智动贩卖机家有健康社区门诊、健康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应用。
然而实地地产的“地产+科技”战略并没有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公司的负债水平也处于行业高位。同时,“地产+科技”的理念在资本市场的故事并不美好,实地地产赴港IPO折戟。
实地地产在2020年5月20日首次赴港IPO后,招股书已于2020年11月20日失效,截至目前,实地地产未再递表。
房地产企业的高杠杆、高负债是很多房企绕不开的问题,实地地产负债压力却处于行业高位。实地地产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实地地产净资产负债比率分别为3809%、533%及225%;2017-2019年,实地地产的毛利率分别为21.9%、25.2%和30.9%,实现稳步增长,但净利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2019年较2018年的13.3%下降了4.2个百分点至9.1%。
“三条红线”的新规之下,实地地产将如何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与管理平衡,还能否实现从百亿级到千亿级的愿景?对此,《商学院》记者将持续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