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加强未成年人游戏产品准入监管,增加教育部门二次审查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焦点。
“加强未成年人游戏准入监管,在当前网信部门的监管基础上,增加教育部门二次审查准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带来了多份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建议。
在网络保护上,张志勇建议应加快研制未成年人智能终端的国家标准。企业除了关注防沉迷控制、护眼功能、内容健康外,还应关注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网络内容管理等功能。
受访者供图加强未成年人游戏准入监管
《21世纪》:为什么会关注到未成年游戏监管这个领域?
张志勇: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发布《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移动游戏成为拉动游戏市场整体增长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超过2亿,首次接触网游的年龄逐渐低龄化。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吸引力巨大,一但沉迷游戏既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也会影响道德认知。严重的话,可能让青少年遭遇网络暴力、色情侵害,甚至诱发刑事犯罪。
因此,需要全面加强儿童游戏产品市场准入监管,最大程度控制、降低、减少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
《21世纪》:如何加强儿童游戏产品的准入监管?
张志勇:首先,应当改变当前单纯把游戏产品作为一般的文化产品,单独由网信部门负责准入监管,应当实行网信和教育部门两次监审机制,网信部门负责首次监管,教育部门负责二次审查。
其次,尽快实施儿童游戏产品分级管理制度。建立由教育、心理、卫生、法学、儿童学、软件开发等专家组成的儿童游戏软件定级委员会对网络游戏软件进行定级,划分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戏级别。
《21世纪》:你建议增加教育部门负责二次审查,网信部和教育部这两次审查的重点分别应当是什么?
张志勇:网信部门从一般文化产品的角度,负责对内容的审查,即游戏产品的内容、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审查;教育部在此基础上,负责对游戏产品的教育价值进行审查,包括内容对儿童的适切性,适合哪个学段的儿童,同时要对游戏产品对儿童的教育、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21世纪》:目前各大游戏企业已对产品进行了相关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张志勇:首先是调整降低儿童游戏时长。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但此种时长规定是否科学、科学、适宜有待商榷,我建议对不同学段的儿童要实施不同规定。
上述通知还规定,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不超过50元,每月充值累计不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不超过100元,每月充值累计不得超过400元。我建议进一步降低未成年人每月游戏消费金额。
根据多部委发布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目前PC端游戏用户累计在线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累计在线3小时至5小时的游戏时间为“疲劳”游戏时间,累计在线超过5小时的游戏时间为“不健康”游戏时间。这个时间规定,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是否科学适宜仍待考量,希望调整儿童网络游戏预警时间。
研制未成年人智能终端国家标准
《21世纪》:你一直在推进建立未成年人智能终端的相关规范,目前取得了什么成效?
张志勇: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二、三次会议上,我连续领衔提出了建立关于建立未成年人专用智能终端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的相关建议。
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家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通信标准化委员会的认可。特别是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专门召开建议办理协商会议,决定加快行业标准的制定,推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制。
《21世纪》:为什么今年两会仍带来了相关建议?
张志勇:因为未成年人智能终端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无论是研制的层级、力量和研制的进度,远远跟不上现实的迫切需要。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和服务标准研制,已落后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相关国家。
因此,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此项工作纳入国家“十四五”行业技术标准研制规划。
具体来说,一是加快研制和部署国家统一的未成年人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保护规范,并实施严格的企业生产技术准入和服务准入制度;二是研制国家智能终端产品内容服务商未成年人保护规范;三是建立未成年人专用智能终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四是未成年人专用智能终端产品使用规范。
不过,也要实施分步推进策略。抓紧研制部署出台行业标准,及时推进国家强制标准的研制,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强制标准研制任务,并发布实施。
《21世纪》:目前,手机、学习机等智能产品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已经重点建立了防沉迷、护眼、家长守护等功能,你认为行标和国标还应聚焦哪些方面?
张志勇:除了关注防沉迷控制、护眼功能、内容健康外,还应关注以下功能:一是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的功能,如GPS定位、SOS一键呼救等功能,便于家长联系和监护孩子;二是网络内容的管理功能,识别网络不良内容 、屏蔽网络暴力色情元素;还应聚焦控制儿童手机使用时间、辅助学校课堂教学等方面。
当然,随着市场发展,根据需求,也要不断关注一些新的领域。国家可以组织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建立相应研究基地,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
未成年人高危心理需联合干预
《21世纪》:你今年还带来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建议,目前青少年心理存在哪些问题?
张志勇: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网络沉迷现象严重、抑郁倾向学生增加、校园欺凌事件等频发。
《21世纪》:你建议“加快建立未成年心理高危学生联合干预体系和机制”,可否具体介绍?
张志勇:心理高危学生心理干预工作,一是教育、卫健部门联合指导中小学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方案;二是中小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定期普查和摸排(比如每月或每季度一次)机制;三是建立教育、公安、卫健部门高危心理学生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四是建立教育、公安、卫健部门高危心理学生协同救助和治疗体系。
具体来说,我建议成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委员会并在国家教育部设立办公室,及时沟通情况、研判形势,研究出台工作对策;学校层面,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利用政府大数据建立心理高危学生早期发现机制,结合互联网及公安大数据建立学生网络异常行为、心理高危学生预警模型,对发现的心理高危学生及时推送给教育部门;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心理高危学生治疗康复,在部分地区试点“监测发现-风险研判-危机干预-康复结案”的“四步走”干预模式。
(作者:张雅婷,实习生周天娇 编辑:曹金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