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前忙召回 哪家车企害怕点名曝光?
|负责任,还是作秀?
文|《财经国家周刊》特约撰稿 聂漪垚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对汽车行业像是一场摸底考试,产品质量、合同签订、售后服务……各方面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的汽车品牌,都有可能在大考中被曝光。
去年被点名曝光的,是因大量变速箱故障被投诉,面对问题推诿不配合的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今年会是谁?
前段时间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随着“3·15”临近,汽车行业出现了大量密集的汽车召回,有的品牌甚至在“3·15”前的一个月内,连续多次召回。
最近一次是在3月12日,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又一次备案召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信息显示,此次召回计划涵盖奔驰所有主流车型,涉及缺陷汽车共计2600677辆。
此前的3月3日和2月5日,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已两次备案召回。其中,3月3日的备案召回公告中,涉及召回的缺陷汽车就达125568辆。这3次算在一起,奔驰品牌在华召回缺陷汽车数量已累计超过272万辆。
不只是奔驰,“3·15”前实施召回的汽车品牌名单还有很长一串:进口大众(蔚揽、宾利、辉腾、兰博基尼)、一汽大众奥迪、进口奥迪、华晨宝马、进口宝马、特斯拉、福特林肯、通用凯迪拉克、北京现代途胜、进口沃尔沃、浙江豪情沃尔沃、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宝骏……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召回公告统计,2021年2月5日至3月12日,上述各大车企一共发起备案召回17次,涉及车型49款,召回数量共计3329649辆。
召回不是新鲜事,以上召回,既有汽车厂商的主动召回,也有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被动召回。这种“3·15”前不约而同密集召回的现象,究竟是企业有担当负责任,还是因为害怕“3·15”被点名曝光而采取的应急公关手段?
汽车召回不可或缺
汽车召回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针对已经投放市场的汽车。在“现代消费者权益之父”——拉尔夫·纳德的奔走呼吁下,1966年,美国出台《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明确规定汽车制造商对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义务,由此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召回制度。
当时,美国这一汽车召回法律即已规定,汽车制造商必须公开发表汽车召回的信息,并且必须将召回情况通报给用户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免费维修。
1969年5月,欧洲和日本汽车制造商私自召回缺陷汽车(其中就有日产蓝鸟漏油和丰田可乐娜刹车故障)却没有通报的行为,受到美国媒体猛烈抨击。日本《朝日新闻》随后报道了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同年8月,日本运输省修改了《机动车形式制定规则》,增加了“汽车制造商应承担在召回缺陷汽车时公之于众的义务”的内容。日本也由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召回制度。
2004年,原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汽车产品召回管理。随着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2013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升级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汽车产品生产者应当在确认其汽车产品存在缺陷后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的规定制定召回计划,报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备案。这一升级,可以理解为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汽车召回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汽车这种拥有复杂机械和电子元件的产品,受配件质量差异、制造工艺水平、试验环境和实际使用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制造商要保证产品毫无瑕疵几乎绝无可能,有些设计缺陷甚至要在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才能体现。
这种前提下,汽车召回制度是针对缺陷汽车,挽回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最有效的弥补措施。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实施汽车召回1992次,涉及缺陷车辆7578.01万辆,汽车制造商因召回而投入直接费用总计约580亿元。
但是,说到底,汽车召回仍然是“事后诸葛亮”。企业不应在本该做好产品质量把控的生产环节,疏于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设计缺陷,原本也可以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际测验,加以杜绝改进。
如果等到出现问题,即使启动召回应对,企业也难免为此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重大的安全隐患还会令品牌蒙羞,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德系、日系车召回的质量问题最多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投诉数据,2019年,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量高居榜首。到了2020年,尽管汽车及零部件的投诉量排名降低到第二,但全年投诉量同比反而增长了1.64%,达到34897件。其中尤数德系车和日系车的投诉最多。
而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备案召回公告,可以发现,2020年德系车和日系车的召回规模也最大。
其中,今年“3·15”前大量召回的奔驰,2020年就是召回大户。2020年,奔驰(中国)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共达14次,北京奔驰也备案召回了7次,两者共计发起21次召回。奔驰品牌也由此成为2020年召回次数最多的品牌。
公告显示,奔驰大量召回的主要原因,依然是老问题——漏油。例如,2020年6月,奔驰(中国)、北京奔驰、福建奔驰备案召回共计668954辆缺陷汽车,原因就是部分车辆发动机的高压燃油泵与低压燃油管的结合处,在受到长期的热负荷影响后密封性将降低,在低温条件下车辆冷启动时,可能发生渗油,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3月3日奔驰召回公告中,仅因存在发动机舱起火安全隐患一项,北京奔驰召回2014年6月9日至2018年2月28日期间生产的国产C级和进口C级汽车,就达125568辆。
其他召回原因诸如:不按规范制造或不按规范安装,导致车轮毂盖与车辆分离、ESP故障增加碰撞或受伤风险、发动机无法启动等安全隐患,通信模块软件问题导致紧急呼叫延迟等安全隐患,不一而足。
除了奔驰,德系车其他品牌也都或多或少暴露出一些问题。
今年公告备案召回的华晨宝马和宝马(中国),就是因为装配错误,存在安全带约束失效、半轴断裂、ABS功能失效等安全隐患,对10078辆缺陷汽车进行召回。这种装配错误,实属可以杜绝的问题。
尽管此次召回队伍中没有日系车,但是,受日本高田气囊事件、电装燃油泵事件的持续恶劣影响,几乎所有日系车品牌都被殃及,导致日系车近年来出现持续大规模召回。
据统计,2020年,本田、丰田、雷克萨斯、讴歌、马自达、三菱等多个日系品牌,因为上述事件备案召回了274.81万辆缺陷汽车,占国内全年召回车辆总数678.19万辆的40.5%。
而从单一品牌来看,2020年,本田汽车在华召回的数量最多。其中,广汽本田备案召回3次,召回缺陷汽车94.25万辆。东风本田备案召回2次,召回缺陷汽车93.07万辆。
这种针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缺陷汽车的召回,不仅车企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对缺陷汽车进行维修。同时,召回的“照妖镜”也照出了德系车和日系车“高销量”“好品质”背后,几分被过度吹捧的真相。
新能源汽车召回法规需完善
2021年“3·15”前的备案召回公告中,特斯拉的出现也非常显眼。继去年在华召回后,今年2月5日,特斯拉再次出现大规模召回。
公告显示,因eMMC存储卡缺陷,会导致中央显示屏、倒车影像、除霜/除雾、转向灯等多个部件的功能故障,存在安全隐患,特斯拉备案召回15698辆Model X和20428辆Model S。
作为新能源汽车明星品牌,特斯拉暴露的问题远不只召回涉及的内容。伴随着销量增长,用户对于特斯拉私自减配、自动驾驶失效、天窗脱落、断轴、起火等问题,及其一贯甩锅用户操作不当的处理方式,投诉不断增多。
2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央网信办、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等五部门宣布,就消费者反映的特斯拉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共同约谈了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
本土新能源品牌也有类似问题。
2020年,理想ONE在经历了一系列前悬架碰撞事故引发的多起断轴事件后,理想汽车推出“硬件优化升级”方案,表示要为部分车主免费升级硬件,却否认汽车质量和材料方面存在问题,只是说正常行驶中不会发生无故脱开的情况。
这种打着“免费升级”旗号,实为“变相召回”的文字游戏,引起了消费者和舆论强烈不满。终于在11月6日,理想汽车公开道歉,并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2020年6月1日之前生产的10469台理想ONE,免费为用户更换球销脱出力更高的前悬架下摆臂。
事实上,在目前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新能源汽车销量随之增长。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同时,缺陷车型数量也成正比增长持续上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成为近年来颇受业内关注的话题。
2020年5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标准。
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指出将重点对已售车辆、库存车辆的防水保护、高压线束、车辆碰撞、车载动力电池、车载充电装置、电池箱、机械部件和易损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根据车辆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降低车辆起火风险。
上述规定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汽车提出了相应安全要求,但还不足以完善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总体可控,但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加速融合发展,传统安全问题与新型安全问题叠加,未来汽车安全形势将更为复杂。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也曾公开表示,“没有安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就没有未来。”
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安全,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本。基于这一点,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法规,包括新能源汽车召回政策,或将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召回应当是车企责任而不是做秀
就在奔驰接连3次备案召回,尤其是3月12日超过260万辆的大规模召回后,网上对于奔驰(中国)和北京奔驰此次召回的真实目的,充满争议。
关于召回原因,公告显示,“因通信模块软件的设计问题、供应商原因,以及部分通信模块软件已经停用等原因,若发生事故时,紧急呼叫服务自动发送的车辆位置会出现偏差,或紧急呼叫服务无法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措施则是,奔驰(中国)、北京奔驰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通信模块软件,用户无需到店即可消除安全隐患。对于无法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实施召回的车辆,则通过授权服务中心联系用户,为车辆免费升级通信模块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有网友对此表示赞赏,认为奔驰在经历了2020年大规模对于重大质量问题的召回(如:针对奔驰E级断轴、A级漏油、C级异响)之后,此次针对软件问题将导致的非重大安全隐患,进行如此大规模召回,是奔驰负责任的表现。
也有网友质疑奔驰在经历了近年来大量用户投诉,和去年涉及重大安全隐患的召回后,此次“3·15”前的一连串召回,实为做秀行为,以便借助“3·15”的热度,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企业责任提前公关。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月,奔驰就因为通信模块出现问题在美国宣布召回129万辆汽车,涉及2016年至2021年生产的多款车型。奔驰表示,召回是为了解决紧急呼叫系统的通信模块问题。
巧合的还有上汽通用五菱宝骏。2020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上汽通用五菱宝骏560存在变速器离合减振器碎裂,导致动力中断的重大安全隐患,以及对待消费者反馈问题的推诿不作为。此次“3·15”前,依然是同样的问题,该品牌备案召回共计19680辆2017款宝骏560 DCT。
事实上,召回是汽车厂商根据汽车召回法规,对社会和消费者应当履行的责任。召回不是做秀,也不应该拿来做秀。
消费者也不要把召回当洪水猛兽,汽车厂商对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相当于改正错误,维护的也是消费者的权益。如果汽车厂商不对缺陷汽车产品进行召回,损失的还是消费者的权益。
但是,召回毕竟是承认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处理改正,不是树立企业品牌责任的方式。不是说召回越多,企业品牌越值得信赖,决定企业品牌形象的,终究是质量与服务。借助召回提升品牌形象,只会贻笑大方。
又一年“3·15”来了,但愿各汽车品牌多一些口碑好评,少一些质量问题和重大安全隐患的召回。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