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于3月20至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复明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复明表示,我国产教科融合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是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融合不够,一方面创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教学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求。其次是应用型人才长期在社会受到偏见,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是被动性选择,总认为低人一等。再者,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实践育人能力的提升。最后,实践育人的基础条件亟待加强。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复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
非常高兴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基础设施这样一个领域探索产教融合,共建平台的一些成果。我的汇报有三方面: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无论是水利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每年投入在基础设施,“十三五”以来平均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
产教科融合面临的主要挑战分几个方面:
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融合不够,一方面创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教学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需求。无论是建设中的难题,比如说地下工程建设,还是运维中城市生命线工程,基础设施的运维方面的难题,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难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维都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这方面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应用型人才长期在社会受到偏见,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是被动性选择,总认为低人一等。高等学校大多定位为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很少提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应用型人才培养被认为只是职业技术学院的事情。我们的学校,特别是土木类对实习重视不够,企业不太欢迎学生去实习,我们有500多所高校设立了土木工程专业,但是能够培养管道工程的高校寥寥无几,可能只有十几所职业技术学院。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我们的专业调整,培养人才的目标,密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材料信息技术的发展,本科专业和职业技术院校专业的调整,鲁部长做了很好的解决。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实践育人能力的提升。引导青年教师提升创新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实践育人的能力就摆在我们面前。
实践育人的基础条件亟待加强。尽管高校和企业建了一些大学生实习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凸现。特别是两大难题困扰着高校和企业,一个是投入问题,一个是运行机制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需求,在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和教育部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探索了能不能建设产教科融合的平台,我们提出了建设像人一样生老病死进行体检检测、养护修复、应急的共享的平台,主要是搭建一个共享的平台,打通行业学科界限,汇聚各类优质资源。总院和分院探索了台柱型架构,定位非常清晰,总院就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分院是支撑的主体,也是实施主体。所以工程医院的名字我们也是针对基础设施,比如堤坝、道路、隧道、管理,起了坝道工程医院,英文名字字面上讲是最好的医生,但是我们把基础设施的典型代表放进去了,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行各业最好的专家汇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工程医院。有医院就要有科室,急诊科就工程120,体检科就是检测监测,很多单位参加了这方面的建设。我们的网站建设、分院建设,2017年成立这样一个总部,今天为止,去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了40多家工程医院,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行业化,跨行业、跨地区、网络化的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去年成立了坝道工程医院国际分院,今年还要成立很多分院。特别是拟成立的国际健康监测分院,正在积极筹备。
总院和分院怎么共享协同?有四方面:
一是技术服务,就是病害诊治,我们提出检测在现场,诊断在云端,专家在全球,服务在身边。也是专家会诊合作交流的平台。案例很多了,仅仅2020年就有30多项应急抢险,比如板桥水库,就是1975年特大洪水发生的地方,死亡2.6万人的地方,经过多少年之后,这个堤坝又出现一些问题。包括道路出现坍塌,机场建设过程中也邀请我们工程医院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新疆分院联合攻关课题,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协同,针对问题,针对需求,总院组织相关单位针对不同的问题,组织行业的专家进行联合攻关。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人才培养,我们感觉到实验场的建设至关重要,它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前提,也是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基地。全国建筑防水之乡河南平舆县也是刚刚脱贫的贫困县,投资4亿,规划266亩土地,建设这样的板块。配套设施包括地下粮库、地下油库,道路、机场、高铁,这也是高铁实训基地,就是石家庄铁道大学杜院士团队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规划设计的。我们的管廊和隧道板块,管网板块、污染物处理板块,堤坝溃决的板块,现在都在规划实施中。各板块的开工时间、竣工时间,今年全部要投入使用。
通过建设工程医院发现很多地方还有原位实验室,比如东北大学的隧道原位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的滑坡实验室,中交集团冻土实验场,云南高海拔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实验场,北京排水集团的管道实验场,最近福建又发现了一个废弃了十年的隧道,我们进行改造之后,既可以做科研,也可以在人才培训和科普。我们把高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多主体合作,多形式投入,探讨一种教研融合、校企协同,打通行业界限,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把高校实验室的资源,大学里特色实验室拿出来共享。还有一些地方院校,这些设施不能为一个单位来服务,拿出来之后可以是分散的有限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补墙我们实践创新、实践育人的短板。最终构建共享的平台,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产教科的融合,校地企共建,室场网一体,最后实现全方位开放,国内外共享,全面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
谢谢大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