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时隔五年160亿开启二次混改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时间:2020-08-03 09:38:17


行情图热点栏目自选股数据中心行情中心资金流向模拟交易客户端

长江商报记者明鸿泽

时隔五年,龙头房企绿地控股再度开启混改。这一次,以国资股东转让股权方式推进。

7月26日晚,停牌5个交易日的绿地控股公告称,公司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7.50%。

2015年8月18日,绿地控股实施混改,通过借壳金丰投资在上交所挂牌,实现整体上市。公司实现了国资、社会资本、员工等多元化持股,绿地混改模式已成为近几年全国改革的重要模板。

绿地控股再推混改,公司董事长张玉良公开表示,通过给上市公司引入新的优秀战略股东,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管理自由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释放。

不过,市场对绿地控股二次混改感觉有些突然,从公司目前股权结构等方面看,似乎并不具有再次混改的紧迫性。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上市以来,绿地控股积极推进多元化产业布局,目前已经形成房地产、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金融、消费、健康等协同产业双向赋能的经营格局。

8月1日,针对绿地控股二次混改,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称,本次混改引入的将是社会资本,作为资产超万亿房企,如果仅仅是社会资本受让股权,对绿地控股难以产生积极影响。在其看来,本次拟引入的社会资本,能够与绿地控股产业形成战略协同。当然,也不排除通过换股吸收等途径,并购一家公司。

国资转让股权推进二次混改

一定程度上代表上海国资的绿地控股的改革再次领跑。

根据公告,绿地控股的两大国资股东上海地产、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17.50%股权。

目前,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分别持有绿地控股25.82%股权、20.55%股权,持股比例合计为46.37%。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均为上海国资委100%持股。如果代表国有资本的上海地产、上海城投按照公告上限顺利转让17.50%股权,那么,转让后,二者合计还持有公司28.87%股权。

如果以筹划本次股权转让事宜停牌前一个交易股价7.69元/股计算,17.50%股权交易价格至少需要160亿元。

绿地控股股权结构较为分散。除了上海地产、上海城投为第二、三大股东外,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格林兰投资),持有公司29.13%股权,格林兰投资为员工持股平台。其余的股份为社会资本持有。

这一股权结构,就是2015年绿地控股实施混改、实现整体上市时形成的,股权结构为国有资本持股46.37%、员工持股28.81%(上市后增持了部分)、24.82%股权,处于三足鼎立之势。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国资持有28.87%股权、员工持股29.13%股权、社会资本42%股权,公司仍将处于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成立于1992年的绿地控股(前身为绿地集团),先后进行了多轮体制机制改革。

1992年-1997年,在纯国有体制下,公司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1997年-2013年,公司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2013年-2015年,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国有及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2015年至今,整体上市。

公开资料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一直领跑全国,上海全力推动绿地集团混改实现整体上市,“绿地混改模式”已成为近几年全国改革的重要模板。

与此同时,绿地控股积极发挥改革先行优势、复制改革成功经验,参与央企和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投资入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以及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国企,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绿地控股二次混改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多名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的人士均表示,公司改革,是要充分调动内外部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包括股东)优势,以提高生产效率、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本次绿地控股拟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上述接受采访的人士均认为,二次混改,引进社会资本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不仅仅是充当财务投资者,还要有利于绿地控股产业布局,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外部支持。

形成地产+多元化经营格局

绿地控股的二次混改,一定程度上也是助推公司产业转型升级之举,实现公司做大做强。

根据年报披露,经过多年的发展,绿地控股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综合竞争优势。房地产仍然是公司核心主业,在住宅、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高铁新城、特色小镇、会展中心、现代产业园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开发规模、产品类型、品质品牌均处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

2019年,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背景下,公司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88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累计获取项目108个,新增权益土地面积1805万平方米,权益计容建筑面积3508万平方米。

基建作为公司两大主业之一,与房地产存在协同优势。2019年,大基建板块全年实现经营收入1885亿元,同比增长27%。截至2019年底,在建项目总金额4349亿元,同比增长33%。全年新签合同金额3766亿元,同比增长19%。

近年来,绿地控股还布局了金融、消费、健康及科创产业,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金融产业板块,投资入股了一批科技独角兽企业。金融产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40%。

在消费领域,绿地控股动作不断,落地上海首个保税展示展销场所,成为进博会“6+365”的重要展示交易平台,推动贸易港向西安、天津、哈尔滨、济南等全国多地延伸布局,成立贸易港集团,引入以色列钻石、爱马仕等名品、新品、潮品。

绿地控股消息显示,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已经吸引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139家客商入驻。

在大健康领域,绿地控股以健康产业园为载体,探索医康养相结合、产业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去年,赣江新区康养谷项目成功招商。

此外,公司加强高校孵化园、城市科技园、区域科技城等“地产+科创”平台的招商运营,推进科创项目投资,成功投资入股了佰才邦、瑞为技术、城云国际等一批前沿科技公司。

一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全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并将探索健康有序发展,房企面临产业转型。作为龙头房企,绿地控股虽然持续进行产业布局,但辅业优势仍不十分明显,对经营业绩的贡献不高。

根据业绩快报,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2099.25亿元,同比增长4.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80.17亿元,同比下降10.79%。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绿地控股多元化产业布局,对外投资较大,加上地产和基建均处于资金密集型领域,公司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2019年,公司财务费用为54.31亿元。

上述多名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的人士称,绿地控股的本次混改,或许是为了做大做强曾经的辅业,如商贸等。

在沈萌看来,目前,历经上次混改后,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设置较为合理,推进二次混改并不具有紧迫性。在这种背景下推进二次混改,除了响应深化改革外,估计与公司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大型上市公司,二次混改,不会是简单的“引资金”,更为重要的是“引资源”,能够与绿地控股产业形成优势互补、战略协同的资源,以助力公司发展。

沈萌称,考虑到绿地控股财务状况及本次混改,不排除会采取换股吸收等途径实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