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是论坛 | 特区40年: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未来应“特”在哪里?
来源:国是直通车
如何杀出一条血路?谁来担当改革急先锋?
“执剑”少年敢为天下先!40年前的中国开启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破冰航程。深圳、厦门、珠海、汕头4个经济特区应势而生。
40年浪奔浪涌、沧海桑田。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肩负起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的国家使命,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矢志前行,为全国提供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在我国发展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的中国,自贸区、自贸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试验田“百花齐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速推进,经济特区在中国新时代发展版图中的定位是否发生变化?再起航,经济特区如何继续“特”下去?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特邀多位专家学者,共话“特区40年”。
改革突破和示范引领,特区做到了
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中国打破计划经济体系找到的新的突破口。
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特区建立的改革开放理念和经验,模式和做法,包括后来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经开高新技术园区,以及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不同类型特殊经济区的设立,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平台。
通过经济特区的开放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中国开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腾飞。
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叫“以市场换技术”。即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一方面,切出一块市场让跨国公司抓住机会获益,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带来的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了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
经济特区的作用是先在局部地区先行先试,然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发挥着改革开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特别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特区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区推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纠错的过程。
从目前看,这个探索是成功的。特别是深圳,40年前还是一个小渔村,现在成为中国排在前三的一线城市,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这充分证明,中国试行特区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作为先行先试地区,特区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很多重要经验。
1980年,中国几乎所有物资都存在短缺,缺原材料、缺水、缺电,也缺生活必需品。建设经济特区的时候,需要大量原材料、基础设施、资金等投入。通过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参与国际市场采购,吸引外资,解决了当时短缺经济下的供给矛盾问题。所以说,经济特区的建立,引领中国走向了国际,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的循环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
经济特区的作用就是在旧体制下撕出一个口子,来进行推进市场经济的试验。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看完全达到并超过了这个目标。
新时代改革开放,特区如何融入?
在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探索出的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的思路,对于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是关键的路径。
对于特区而言,目前就是要按照国家关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开放体制,开放平台的要求去推进制度性开放,在此过程中探索出一套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真正在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上一轮的开放主要是要素开放,比如引进资本、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供优惠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形成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目前我们进行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是要通过推进制度性对外开放,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制度性开放,意味着在政府管理模式,政企关系,竞争政策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和安排,整个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营商环境都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在构建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进程中,通过简政放权,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的确立,以及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外资市场准入等一系列制度性供给侧改革,更好激发市场和市场主体活力,让中外企业通过竞争发展,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背景下,经济特区首当其冲,需要创新实践,积累更多的改革经验。
当然,全国其他地方也在进行类似尝试。不过经济特区有其特殊性或者说是优势,比如在立法方面,特区的地方立法权比一般区域拥有更多自主权。40年来,深圳的法治建设始终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在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进程中,特区仍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新时代改革开放要更加重视吸引人才,加大对企业的扶持。目前这方面深圳是做的比较好的。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40年间,深圳科技人才超200万,增长了100万倍。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年轻人的涌入让深圳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冲淡了老龄化影响,城市活力进一步凸显。
同时,深圳房价问题也须重视,过高的房价不利于吸引人才。政府如何引导房价,或者说采取一些举措控制房价很重要。
过去40年,深圳的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打工妹、打工仔的劳动力投入,逐步“进化”到资本投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更高层级的增长动力应来自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能力。
从新世纪开始,深圳开始步入科技进步主拉经济增长的模式,应该说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培养出华为、腾讯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但就制度创新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济特区过去是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外资企业,从而实现产业转移。但目前,这一方式已在全国推广进行,相较而言,特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已没有太多的独到之处。
因此,经济特区现在应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要内容包括营商环境的转变,以及市场体制机制的健全。在资源价格市场化配置方面,经济特区可以进行更多尝试,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然后再将经验推广到全国。
特区今后应“特”在哪里?
虽然当前有自贸区(港)等合作平台的建设,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依然存在。比如深圳,由于拥有立法权等,它在法制改革方面依然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此外,在人才政策、金融税收政策等方面,特区力度更大,开放性更强。
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许多配套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
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已经与世界接轨融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已可大面积推行。从此次意义上讲,特区的特质其实已在弱化。
下一步,特区可在社会改革方面做一些尝试,特别是注意发挥民间组织作用,释放更多社会活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小政府大社会”,特区应迈出更坚实步伐。但要注意避免大的震荡,可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
40年前,特区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40年后,特区面临的环境有所不同,目标、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与上一个40年不同,当前中国已确定决胜和追梦两个百年目标,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国100周年时要建成社会主义强国。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再次选择了深圳本身也具有重大意义。未来深圳应该紧紧围绕两个百年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