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现状梳理
来源:普益标准
一、银行私募理财产品新规要求
近两年里银行私募理财发行量已超过1.4万只,今年以来(截至2020年8月12日)已发行了5915款私募理财产品。从私募理财发售的客户类型来看,针对零售客户的产品数量约为针对私行客户的产品数量的7倍,可见银行私募理财以零售客户(主要是600万以下的高净值客户)为主要受众群体,毕竟能达到私人银行条件的客户本就稀少。
图1:2019年以来银行私募理财产品发行情况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2018年9月26日颁布的理财新规对银行私募理财的要求所有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财新规提高了私募理财准入门槛,使得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相匹配。原有规定下各产品的投资起点是由发售银行自行决定,而在新规下,投资起点因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其中权益类、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类的门槛最高,投资于单只该类产品的金额需不低于100万人民币。
其次,理财新规对私募理财产品的发行对象做了限制,增加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经历和资金实力的要求,使得投资者在自身的风险承受范围内选择产品,更好的保护投资者权益。再者,理财新规还要求理财产品不能投资于无金融牌照机构所发行的产品,该规定最核心的影响在于,理财产品不能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于私募基金产品,因为私募基金不能被认为为持牌金融机构,这也侧面降低了私募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
另外,理财新规在私募理财产品的投向上还增加了集中度和杠杆率的限制。例如单一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有流通股的30%,非标债权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理财的到期日或开放式理财的最近一次开放日,且单一非标债权余额不超过银行净资本的10%,同时单只私募理财产品的杠杆率不超过200%。
总体来看,理财新规对私募理财客户群体进行了更严格的筛选,同时对产品的投向和运作有所要求,使产品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加适配。
表1:理财新规对私募理财的要求变化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二、新规后银行私募理财发行概况
理财新规于2018年9月26日颁布,此后银行共发行了13804款私募理财产品,其中有459款由理财子公司运作。新规发布后,股份制银行所发行的产品最多,共计5191款,其次是城商行及农商行。从私人银行产品数量占比(私募产品中针对私行客户的比例)来看,股份制银行的私行产品比例最高,占比25.2%,其次是国有银行,私行产品占比13.2%,而所有银行的该比率均值约为13%,因此股份制银行的私募产品会更大程度向私人银行客户倾斜。
图2:各类型银行私募理财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在新规后所发行的私募银行理财产品中,固收类产品仍是核心种类,有10870只,占比83%,是各类银行的主力产品。混合类产品虽然位居第二,但发行量大幅降至1975只,占比15%,其中股份制银行所发行的混合类产品占比60%。权益类产品发行量排名第三,仅占比2%,且有60%的产品由国有银行发行。2018年9月26日以来,仅有11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发售,且均由外资银行运作。可见,尽管是私募性质的银行理财产品,但仍以债权投资为主要策略。
图3:新规后私募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就私募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来看,二级(中低)风险的产品数量最多,有9715只,占比70.4%,一级(低)风险的产品数量排名第二,但仅占17.2%,整体来看,私募理财以较低风险产品为主。对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平均而言投资四级(中高)风险的产品门槛最低,个人投资起点均值为107万元,机构投资起点均值为100万元。另外,对于四级以下的产品来说,机构的投资起点整体要高于个人投资起点,而对于四级、五级的产品来说,则情况相反,这反映出机构对于私募理财的风险偏好相对更低。
从产品公布的相关业绩表现来看,四级风险产品的预计业绩表现要优于五级风险产品,前者公布的收益率为6.28%,五级产品的预计收益率为5.03%。对于风险等级为一至三级的产品而言,随着风险等级的上升,所公布的预期收益表现也逐渐上升。另外,三级风险产品的投资期限最长,二级风险产品其次,四级风险产品的投资期与二级风险产品接近。
图4:私募银行理财收益类型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三、银行私募理财未来需投其所好
由于私募理财产品的目标客群基本上是高净值和私人银行客群,这两类优质客户是各家银行争抢的高地。就新规之后针对私人银行客户所发行的产品来看,二级(中低)风险等级的数量最多,有1289只,而四级、五级风险的私行产品仅18只,可见私行客群的风险偏好整体不高,私行客户更希望让财富稳健增长,但各家银行的私行客户对产品可能有不同喜好。对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而言,针对私行客户发行的产品以二级风险居多,国有银行则是三级风险产品数量更甚。
因此,对于银行而言,要满足私人银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充分了解私行客户的风险偏好程度,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需与客户需求相匹配,从而做好私人银行客户的精细化财富管理服务。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