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埋头单干到合力创新珠海科创再出发
时代周报记者 陈佳慧 发自广州
如无意外,首届“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评奖结果将在9月初揭晓。
这是珠海市科技发展促进会在5月发起设立的“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经过3个月申报、评选揭晓最终获奖名单。“这次启动的科技奖是对珠海科技重奖的传承。”珠海市科技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邓卫说。
1991年,珠海曾设立科学技术大奖,以注重科技成果、奖励丰厚闻名,开创国内科技重奖先河,“大手笔”推出100万元科技重奖,吸引大量科技人才。
今年设立的“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设科技进步奖、自主创新促进奖两类共27个奖项。其中,科技进步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自主创新促进奖不分级别,奖项数目不超过10项。本年度获奖项目团队最高可获20万元资金资助,总资助额度超百万元。
“‘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的重启,物质奖励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是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是一种对于科技的技术性和市场性识别的机制。”8月23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珠海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要城市,横琴自贸区有一系列政策利好和制度红利的叠加效应。为此,该奖项传递出的信号会带来非常积极的作用。
传承“科技重奖”传统
“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是传承了近30年前的珠海“科技重奖”。
1988年,珠海提出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经济基础薄弱和人才缺乏是其转型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单纯靠特区的优惠政策远远不够,急需建立新的科技进步激励机制,珠海“科技重奖”由此诞生。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珠海市政府召开“1991年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首届大会共5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3个、一等奖1个、四等奖1个。
特等奖中,珠海丽珠医药研究所的所长和副总工程师徐庆中及其4名助手获约111万元奖金;凝血酶研制者、珠海特区生化制药厂厂长迟斌元获得汽车一辆、住房一套及约26万元奖金;开发出程控交换机的珠海特区通讯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沈定兴及其助手获奖金约21万元。
如同平地惊雷,“科技重奖”首开全国先河,给珠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实施“科技重奖”的前3年中,共有2.3万名科技人员、800 多名海外留学人员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携400多项科技成果来珠海洽谈合作,吸引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
10年间,珠海共评出36个“科技重奖”项目。此外,珠海开始制定政策体系,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让先进的技术成果能够在珠海不断涌现,进一步完善发展科学技术的环境。
“虽说此次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是传承,但是两者也有很多不同地方。”申明浩强调,“那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可以拿更高的工资’的观念还没形成普遍的认同,所以‘科技重奖’的设立更多的是政府引导性的功能。”
申明浩补充:“近年,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备、民间资本的发达、创新氛围的活跃,对企业而言,物质奖励不是最重要,更多的是社会和市场认可。”
与以往不同,本次设立的“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采用社会募集资金方式设立奖金,奖金额度每年确定。“这跟以往从政府直接拨付设立奖项不同的,探索引导社会力量设立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的科学技术奖。这对大湾区构建更完善、更具活力的科技奖励体系和创新生态奖励体系有一定参考价值。”申明浩说。
扩大创新“朋友圈”
珠海经济特区走过40年,科技创新从零起步,经历过埋头创新,如今合力创新。
近年,珠海深入推动开放创新,加快对接全球的创新资源。“开放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申明浩说,港澳的国际化平台可以引入更多的国际高端要素,珠三角的产业基础非常雄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跨区域设立科技创新的合作园区,有利于大湾区整合全球的高端要素资源。
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进入珠海的速度悄然加快。
近年,珠海通过与境外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引进或共建珠海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南洋国际创谷、溢思德瑞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际化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的产业方向大都聚焦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这与珠海当前的产业发展方向吻合。在开放创新的背景下,国际化创新平台的入驻,给珠海带来的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这些要素资源加快集聚,增强了珠海的创新驱动力,有力提升区域产业和经济的竞争力。
据珠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珠海境内外上市公司3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8成,承担国家及省重大科技专项14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2019年,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660.24亿元,同比增长4.9%,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58.2%。
“整合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来服务珠海的科技创新。”申明浩说,珠海的产业定位和市场发展与发达国家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以及研发机构进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