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会之一:可持续的未来,房地产的角色
观点地产网
走过20年高速发展时代,房地产前进的方向一直备受研究和讨论,未来道路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逐渐清晰;告别旧模式,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主持嘉宾
丁建刚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
讨论嘉宾
王韶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
胡一平德信集团董事长
张岩禹洲集团副总裁
杨张峰绿都地产集团董事长
李彦漪上海爱家集团总裁
李威康桥集团执行副总裁
丁建刚:大家好!我们的时间是40分钟,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创造可持续的地产发展。虽然去年博鳌房地产论坛的时候,我们在想今年博鳌房地产论坛20年肯定会是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但是没想到事情变化这么快,今年将会载入人类历史史册。
今年的话题变得会略微有些沉重,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永远都要讨论,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议题就是经济复苏中的房地产角色。在2003年的时候,国务院的18号文件就对房地产行业有一个定位,把它定位为支柱产业。但是在过去十多年持续波动的过程中,在经济出现下行的时候,房地产就变成了夜壶,要阻止经济下行,要把它拿出来用。
我们今天第一个话题就来谈一谈,在今年这样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国家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全球经济的衰退,以及我们未来的政策等等,这样一些不确定的背景下,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今年下半年到明年这段时间,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首先有请广东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王韶讲讲。
王韶:感谢你的厚爱,按照你昨天的提示,讲三句话:第一个角色,房地产应该是从推动器到稳定器,第二句话,从卖房转向卖生活。第三句话,要顺势而为。广东话就是识做,北京话就是讲政治。
丁建刚:从推动器到稳定器、从卖房子到卖生活、讲政治,三句话讲得很好。我给王会长介绍一位同事,胡一平,德信房地产集团的董事长,现在是浙江省房地产协会的会长,下面请胡一平董事长讲讲您的观点。
胡一平:我比较赞同今天早上早餐会的时候孟晓苏老师说的那句话,我认为房地产在整个中国还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很多时候会把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企业混淆起来,它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我认为房地产行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皮,房地产企业才是毛,所以我们要把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地搞好,我们的房地产企业这个毛才能长得丰满,我觉得我们所有房地产企业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弄清楚。
丁建刚:谢谢胡主席。他讲的房地产企业实际上是附属在行业中的一个细胞,不要把企业或者某一家企业、某一个楼盘、某一个地区的房价的事都一棒子打在房地产行业上。刚才我说了国务院的18号文件,这个文件现在还没撤销,美国到现在也还是把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
接下来请我们的美女老总发言,这位是上海爱家集团的总裁,她是企二代。李总,你们是一家跨国公司,而且是一个多元化公司,你可以简单介绍一下。
李彦漪:大家好,我是李彦漪,我们是1982年开始在上海做建筑,到现在快40年了,1995年转型做地产,做了全国化布局。
从昨天到今天,很多老师们都有讲到行业跟经济在地产角色中对于疫情的影响,我觉得还可以从产品和服务的角度看一看。因为前两年地产行业有限价之后,客户的投诉、维权就非常多,经济复苏肯定是离不开安居乐业的,作为房地产企业,我们也可以扎扎实实地把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好,让我们的老百姓不要去担心这些他们本来不应该担心的问题,比如说质量问题等等,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地产企业可以切入的一个角度,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做好。
丁建刚:李总回答得非常巧妙,她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正确的决策。
接下来请我熟悉的杨总来回答这个问题,他来自河南绿都,宇通客车旗下的地产公司。
杨张峰:我觉得中国的房地产不管在疫情前还是疫情后,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尤其是疫情后,房地产行业也是率先复苏的行业之一,通过今天上午的演讲,我们也非常清楚地看到虽然房地产行业已经到了高位振荡的阶段,但是我觉得在分化和结构性下还是有很大的机会,我们来做强做大这些方面。
我觉得在城市选择方面,一个是要选择人口流入、经济有发展,并且自己要有团队的地方,这样你才能够做好区域深耕。第二方面,原来我是做制造业出身的,做了18年制造业,做了两年的房地产行业,对比了两个行业,房地产行业有两个特点比较突出,一个是政策影响非常大,不像很多制造业充分的市场竞争。另外一个是管理相对粗放,因为这些年高速的发展。我觉得在新常态下,要做好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练好内功,做好品牌的管理,做好我们的产品力、服务例,做好质量的管理,以及精细化管理,从投资红利逐步过度到管理的红利中来,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周期。
丁建刚:杨总把这个角色理解到具体企业了,不光是行业,行业没有说,后面有时间可以继续谈。下面一位也是来自河南的企业,他是康桥集团的李威总。
李威:总结这个问题,我们有四个“者”,第一是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第二是我们要做好社会需求的提供者,也就是要提供好的产品。第三是稳定的支撑者,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我们要做好支撑。
丁建刚:是对整个经济吗?
李威:社会稳定、意识的稳定等等,这个有点上纲上线。按照六稳六保的政策,我们要做好这个事情。第四是我们行业要抓住这次危机中的机遇,抓住行业的深化和升华,做一个积极的探索者。
丁建刚:李威总总结得非常浓缩,支撑者,其中也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甚至上升到六稳六保的高度。下一位是禹洲集团的张岩总。
张岩: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其实也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命题,因为房地产下游带动50多个行业,包括金属、建材、家装,甚至小到窗帘、厨具之类的,房地产复苏对经济的作用基本上是不用解释,因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业,是一个带动很多下游企业的行业,而且它会复苏很快,不像餐饮业、旅游业,它这个复苏的速度和对经济的贡献可能影响的速度会偏滞后一点。
但是实际上这个疫情也是对房地产企业的一个考验,也充分考验我们的布局。禹洲集团的布局比较稳健,这次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低的,我们1—7月的销售排名已经到了第31名,还是非常平稳,主要还是布局,中国有660个城市,布局如果有问题的话,或者不均衡的话,我只是一个地域的企业,可能我这个区域出了问题,可能影响就很大,如果我布局在很多低线城市,疫情对他的打击也非常大。
我们布局的都是一二线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重庆、武汉、厦门、福州等,大概布局了将近40个一二线省会级城市,所以疫情对我们影响是非常低的,所以我们1—7月份销售进到第31名,在疫情之下,一二线城市跟四五线城市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疫情之后反弹非常大,我们基本上一个月往上调三次价,而且月月销售都突破2019年。
所以我觉得中国经济不会懈怠,中国经济反弹的速度和人们的购买力,在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级城市还是特别凸显的。所以我觉得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也凸显出企业的布局和它的稳健也非常重要,我们这种布局的战略会使我们走得更平稳、走得更远、更好。
丁建刚:张总一连说了好几个问题,第一,他认为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房地产还是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率先复苏,这种复苏非常强劲,我们的经济指标大家都知道,一季度是降6.8%,二季度上升3.2%,整个上半年还是下跌1.6%,下半年坦率来说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包括中美之间的经济、科技的问题,包括贸易的问题,整个全球衰退这是可以肯定的,是不是萧条那就另当别论,但是房地产确实复苏得非常强劲。
我和胡总所在的城市杭州大家都非常关注,上半年基本上就是抢房抢地,公众就是抢房,开发商是抢地,这是从深圳蔓延到杭州的,深圳和杭州是最典型的两个城市。刚才张总说一二线城市普遍是这样,但是这两个城市是最典型的。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后疫情时代与房企的选择,我们不管这个题目是不是很确切,张文宏教授说第一波都没过去,何谈第二波,但是现在起码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时候,房企做什么选择?面临这样一个不均衡复苏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在有些城市开始拼命抢地,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判断这个时候风险比较大,恐怕还得看一看,有些企业要转型,要多元化经营,有些企业轻资产服务,跨行业、跨模式的经营,有些去搞健康、小镇。我们在博鳌论坛上已经谈了很多年,接下来这个话题,还是首先请王会长讲讲。
王韶: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创造可持续的地产发展,这些年我也比较关注这个问题,这两天我和一些嘉宾也聊得比较多,我觉得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每个地产界有识之士都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整个房地产界要共同承担起来的一个责任。
从1998年到2019年,整个中国完成房地产投资从3612亿元到去年的13.22万亿,这些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8.7%。房地产投资的附加值,对GDP的增长,从1998年以来一直是在4%到6%之间,2019年是8.6%,达到最高值。我们也看到从2015年之后,房地产完成投资的涨幅是在下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房地产投资附加值对GDP的贡献,这三年也是在下降的,主要是房子的价值涨了,另外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房地产拉动作用在减弱。
现在房地产在进步,我们也要看到一些问题,如果资金过多的向房地产行业倾斜,它会对我们的社会、金融、经济,甚至是我们的政治都会产生影响。那怎么才能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刚才也讲到,咱们中国很多地方是不缺房,缺的是高品质住房,所以作为房地产企业,我们要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提供高品质的住房,要提供高品质的生活配套设施,还要围绕着产城融合和高品质的城市建设,提供高品质的生产发展空间和服务,而且要围绕生态、生活、生产出发。
总之,未来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扮演好三个角色,一个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第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第三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房地产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丁建刚:王会长的高度很高,刚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重复了。接下来有请胡总。
胡一平:我和王会长都是会长,他是广东的会长,我是浙江的会长,但是王会长还是讲得比较宏观一点,我就讲一些微观的。今天讲的是选择,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但是做的时候会不一样,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作为房地产企业要怎么选择?
第一,你到底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浙江宁波有一家企业做房地产做得非常好,但是它在房地产不好的时候选择了多元化,而且这个多元化是非关联多元化,它在汽车行业里面投了200多亿,结果马上就不行了。所以你要选择的时候,如果选择多元化,也要选择关联的多元化,如果完全跨界,我认为所有的在座的房地产企业一定要非常小心,你有没有这样的组织和人员配套,行业是不是了解,这是一个选择。
第二,城市的选择。很多企业讲要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布局,这些地方确实很好,但是你选择的时候不要选择大区域,你一定要选择你非常熟悉的城市。比如说京津冀很好,珠三角很好,但是你对这个区域一点都不熟悉,你一下子进去,风险非常大。杭州有两家企业,在2000年初的时候,它在上海陆家嘴一下投了十几亿进去,这笔钱起码相当于现在的一两百亿,没有对市场进行很好的了解,最后它也失败了。你们选择城市的时候,不在于这个城市大或者小,关键你要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非常了解。
丁建刚:我认为所有的房地产专家只有区域性的,没有全国性的,你让我说杭州,我哪个地方都熟悉,说浙江我也差不多了解,但是要说全国,那就完全做不到。正像胡总所说,你要选择一个城市,比如说杭州这个城市很好,但是很多开发商到了杭州这个城市就会栽跟头。
胡一平:包括进同一个城市,区域的选择也很重要,比如说在杭州,有些地方打桩要打到70米,有些地方打5米深就够了,这对你的建筑成本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个区域性还是非常关键的。
丁建刚:你在这时候选择不熟悉的,跨领域的,以为有钱,砸200亿就能成功,这一点非常危险。接下来还是请李总。
李彦漪:每个企业在做选择的目的一定是希望可以活下去,并且要活得好,今天早上有很多老师提到房地产行业基本上已经从从无到有到了一个从有到优的阶段,爱家集团今年也是明确了地产+小镇双轮驱动的战略方向。
丁建刚:已经到了浙江安吉是吧?
李彦漪:对。地产这边是要活下去,小镇就是代表我们活得好,地产可能更多提供的是一个居住空间,小镇更多的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的确在安吉正在打造一个小镇,它是32平方公里,我们跟政府一起合作,从旅游、农业、教育、康养等等几个板块去打造一个旅居小镇。
以前在这里面各个板块是分开的,当开发商把房子建完之后,政府很难运作这个东西,它是一个恶性循环,也很难形成很好的模式。我们现在在做小镇过程中,所有的配套、板块,都是从未来这些人可以长时间旅居去倒推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跟配套,并且我们所有的产业、运营都是前置去考虑,我们现在在做规划跟做地产,这些东西同时都开始同步在做了,我们希望未来8年、10年,爱家房子都卖完了,退出的同时,这个小镇是可以独立运作下去的,这就是我们做小镇的成功。
所以我们对每一个板块、模块的要求都是他们可以自己独立运作小区,包括我们连所有的白茶衍生品都是可以独立的面对市场,没有地产在,你也可以自己去销售,这是我们打造小镇的一些理念。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打造这种诗意经济共同体、未来乡村理想国,我们也是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也是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小镇的打造寻找一种模式,日后输出到别的乡村,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选择。
丁建刚:你的选择和刚才胡总讲的相关产业类似,以前你们是做住宅地产,现在是做小镇。你刚才说了一个问题,原来小镇不可持续,现在你们找到了可持续的方式或者逻辑了吗?你刚才说白茶小镇,白茶本身是一种逻辑吗?
李彦漪:这个话题就比较大,因为不可持续是我们自己在调研的过程中,政府也跟我们经常会说他们的苦恼,比如说一些小镇打造好之后是没有入住率的,就是房子卖掉了没有人住,没人住商业街就不去做,他们一直承诺有人住了之后会去打造商业街,但是总是做不出来,所以我们做规划的时候,就会深度了解产业,了解当地的需求,包括文化,包括比如说在农业方面他到底有什么真正的困扰,比如说白茶现在面对的困扰到底是什么,它面对的行业竞争或者标签不清晰,从本质上去为他们考虑这个问题。
我们自己还亲自示范打造了一个把白茶从一产提到三产的这样一个产业品牌,包括我们的博物馆,我们之后会自己运营,现在我们已经在做策展。还有我们的教育、康养,都是现在已经确定了,未来我们小镇的居民在这边旅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康养医院,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室,什么样的专家,从一开始就要去思考这些问题。
可能我们的房子是两年之后开盘推出来,但是两年前这些东西都要同步的铺进去,开始思考和打造,这个对运营的要求非常高,但是过觉得这可能是下一个问题,接下去这会是常态。
丁建刚:留作下一个问题来回答。接下来有请杨总。
杨张峰:我非常赞同两位会长的观点,我们也是在践行这方面的东西,我们做企业,疫情之后我们也思考了很多,一个是我们的战略非常明确,另外一个我们还是希望企业能够先做强再做大。做强这一块,一个是城市的选择、专业的提升,包括刚才胡会长提到的我们对每块地、每个城市的微观的研究、客群的研究和城市的研究。另外一块是要做全产业链的管理,就是类似相关多元化的管理和提升。
随着市场的平稳发展,我们认为企业还是要回归到它的本质,为客户创造价值,在这方面我们会开展相关的工作,这里面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我们会下一些苦工夫,把产品做好,服务做好,把客户服务好,做好我们的品牌,这样使企业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发展下去,发展才是硬道理。
丁建刚:杨总的发言就是讲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继续深耕下去,这是一个选择,或者说别无选择的选择。
张岩:其实以行动来证明选择,我们觉得还是进取。今年1—7月,禹洲集团又新获取了600多亿的土地,并且大家可以用宏观的事看微观的事情,包括我们在上半年,这些标杆房企,龙头房企也在积极抢地,从这些方面看得出来,大家还是坚持进取。
中国经济的增速到目前为止来看,它虽然说是放缓,但是还是持续向上的,没有彻底性的打击到一个经济危机的阶段,它在若干年中还是要往上行的。
再回到人的层面,我们回想一下5年、10年前,包括我们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生活都是在提高的,原来骑自行车,现在开车,现在开更好的车,有了更好的职位、更好的收入、更好的享受的空间,更好穿衣服的品牌。然后人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大方向也是不可磨灭的,当你住了七八十平米的郊区的房子,然后需要住120平米的市区的房子,如果我有了之后,大家仍然会想,我为什么不住200平方米的,住200平方米的,你会想我干吗不住一线临江的城市中心的房子呢,即便这个满足了,我们还要再升级,我干吗不去住省会城市的,我干吗不去一线城市买一套房子,包括风景如画的杭州,我是不是也应该拥有一套房子。
所以整体中国的经济还是在上行的状态,人的收入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还是在消费的状态,这个进取的大方向肯定是没错的,这么多头部房企和中型房企的选择,基本上用脚投票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今年上半年我们获取600多亿的货值,这是很关键的。
另外一点,好的城市也有差的盘,差的城市的中心也有好的盘,比如说我们在唐山,这个城市不太好,但是我们的盘是非常热销的。我们不要因为局部的投资的失败,或者对大政策、大市场的判断错误就否定整个市场。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有些城市的表现非常好,开盘就被抢光,这还是靠城市研究和城市选择,包括刚才说的对城市研究要做细,我们企业全国布局之后,沃勒企业对这些城市都很清楚,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安全,因为不像那些四五线城市,仍然是拍卖的老的政策,价高者得,它是限售价,政府在拍地的时候已经规定你的售价了,帐是很容易算的。如果你在大的经济方向上是对的,并且你进入的城市是有研究的,你拿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摇号的,或者猜中间价的,只能说你的利润会有减损,你的规模上来之后,利润减损会抵销这件事。另外当你有这么带积淀以后,你就可以进入机会型的城市,机会型的可能抄一笔就挣很多,也可能有损失,我这么大一盘棋,损失也是给我们带来的财富。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房企的选择还是要积极进取。我们从来不预判未来,我们还是以史为鉴。迄今为止所有房地产公司做的多元化几乎都是失败的,比如恒大做矿泉水、做汽车,包括泰禾做保险等等,我目前看到资金雄厚的用房地产挣来的钱,确实从别的行业都亏出去了,我没有看到一个特别成功、特别优秀的案例,所以我也不敢赞同多元化的方法,我们还是以事实为准绳,拿历史为借鉴。因为我们不是头部房企,是一个中型房企,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等别人先进,我们跟在后面,我们不必做先锋,让别人做头狼,我们排第二位还是舒服一点的。
丁建刚:经济还会发展,人们的需求还会继续迸发出来,这一块我感觉非常深刻,这次疫情之后,人们感觉活着就好,疫情改变了人的生命观、置业观、生活观,刚需要买他自己认为功能齐全的房子,终极置业者在杭州出现了恐慌,原来都是刚需恐慌,今年上半年杭州的1000万以上的豪宅销售1600多套,这个数据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年全年的数字。
接下来是康桥的李威总。
李威:前面讲了这么多,房企的选择已经基本上比较清晰了,我想从选择的出发点或者选择的理由来说一下,这还是一个逻辑问题。从逻辑来讲,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选择自然而然就会出来。比如说就三样东西,第一是市场的需求,我们是做产品的,产品是销售的,或者是运营出租的,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我们选择的方向,这次疫情之后,大家对房地产市场还有什么样的产品已经讨论得比较多了,比如说我们企业针对这个事情跟同行一样,针对健康型的住宅,不管是户型,还是机电通风设备的提升,现在连电梯都不敢按了,眼睛离近一点都害怕,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绿色、健康的住宅的IP必然是住宅产品选择的一个新的方向。
第二是资本的诉求,房地产业和资本脱钩是不现实的,资本的诉求直接影响到各个企业的选择方向,我相信企业家对这个事情都会非常敏感,现在资本市场欢迎什么?现在不是我们选城市,而是资金选城市,资金觉得哪里的风险小,这个自然风控是摆在第一位的,回报率是摆在第二位的。
今天早上那么多专家做了分享,产业导入、人口流入、老龄化、收入差距等等,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性。所以资本偏好方面,我们毫无疑问也要走入这些城市。资本对于运营的效率是最敏感的,同样一分钱下去,我是多少钱的回报,这个事情比较清楚,所以对我们来讲,要解决运营效率问题。最后一个是政府要求的问题,这个要求你不得不服从,这是一个大局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结合大家的共同点,就是在规模化基础上的高质量的运营,我相信这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丁建刚:谢谢李总,高质量运营是一个选择,跟着资本的嗅觉来选择。论坛还有两分钟时间,讨论最后一个话题,政策常态下的地产新常态。昨天我也说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好像没有特别具体的一刀切的政策,深圳开了一枪,其他的地方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所谓的政策常态下的地产新常态,我们每人用两句话讲讲。
李彦漪:我对这一块的感受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之前十几年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其实这就是他们的常态,我们只是现在跟他们进入了一样的常态,所以我一直跟公司同仁说,接下去就是放平心态,躺着赚钱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粗放式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要精细化地做好服务,就像今天早上陈启宗先生提到的,心不要贪,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好,制造业该怎么做,我们就该怎么做,这是我接下去的一个常态。
李威:我觉得常态的事情就是稳字当头,我们要做好在整个经济中档换速的系统,就是整个车的速度慢下来,我们这个重要部件也是要注意速度,所以稳字当头是必须接受的。我非常同意刚才李总说的,说到底我们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我们接下来与GDP的增速保持同步的阶段当中,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我们以前的课补上,把我们以前该做的事全部做到位,所以接下来我们更加精细化地做好产品和服务,这是不二选择。
王韶:我就一句话,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
丁建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才管清友先生说了,那个限价政策就让你不得不减成本,甚至偷工减料。
杨张峰:新常态下我们还是要顺势而为,做好自己,做好产品、做好服务,服务好我们的客户,同时也要胆大心细、冷静。
张岩:其实疫情没有打乱我们的信心,蔓儿增加了我们的信心,疫情大家看到的是坏处,我们看到的是好处,在2月份我们也非常恐慌,觉得公司是不是不够稳健,是不是会被疫情拖得有危机,当后疫情时代到来,我们企业特别稳健,所有东西都没有影响,甚至报复性的反弹,使我们更加坚实,而且提高了效率,或者对大的决策投资更稳健,尤其是对这些一二线城市,我们的投资路径更坚持,哪怕速度慢一点,更稳一点,但是做限价的预期,使我们走得越来越稳,所以疫情没有打倒我们的信息,而且使我们的信心更强,而且我们完备的融资体系,使我们经得起疫情的考验,并且疫情期间我们的人员反应和市场的反应都是超乎我们意料的,后疫情时代是考虑一个企业是靠能力赚钱,还是靠运气赚钱的一个试金石,当我们走过这个过程之后,我们的信心更足。机遇永远伴随着危机,危机里面也伴随着对自己能力的检验,后面会越来越好。
胡一平:新常态下,第一,要接受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很低的利润,第二,要主动接受政府不断地调控,未来的房地产企业不是百米冲刺,它是一个马拉松。
丁建刚:胡总说到马拉松,他就是一个马拉松爱好者。所有的对话嘉宾中,最有信心的是张总,他认为没有什么新常态,现在一切正常,危中有机,并且机会更大。我没有那么乐观,因为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说还有收入、经济的问题等等。
刚才管清友先生也讲了,日本在30年前也是爆棚,日本人到处旅游,到处买买买,但是他们确实失去了30年,希望这次疫情也好,或者现在的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也好,但愿中国国运能够经得起考验,也希望明年再跟这几位嘉宾一起做一个论坛,来实验一下我们今天的预判。谢谢今天对话的6位嘉宾,也谢谢大家的收听。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