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芝,“卖身”可否求存?
35年前,东芝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35年之后,它选择了告别这一市场。百年东芝不断“卖身”,何以求生?
文|沈思涵 石丹
笔记本电脑业务犹如“鸡肋”,“百年东芝”终于彻底卸下包袱。
近日有报道称,东芝已于今年8月初,将旗下笔记本电脑业务仅剩的19.9%的股份全部出售给夏普,这一动作标志着东芝结束了经营长达35年之久的笔记本电脑业务。
两年前,东芝曾以3600万美元的价格将该业务80.1%的股份出售给夏普,随后夏普将这一业务品牌更名为Dynabook,并在市场加以推广。
而对于剥离笔电业务的初衷,东芝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记者坦言,“自2012年以来,全球PC市场萎缩,市场占有率停滞不前,东芝选择减少B2C业务,专注于B2B生产来稳定公司经营。”
伴随着笔记本电脑业务的出售,东芝的消费者业务已经所剩无几,其向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全面转型的信号也愈加强烈。就在笔记本电脑业务出售前,东芝已经相继将医疗、白电、半导体和电视业务甩卖出去,而在业绩起伏不定的情况下,东芝的下一个“甩卖计划”又将是什么?
告别笔记本电脑时代
作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先驱,东芝亦曾有过不少前瞻性创新。
从1985年打造出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到1991年将笔记本电脑首次带入“彩色显示”时代,再到1993年推出首款采用锂电池技术的笔记本电脑。这些超前的产品设计,使得东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连续七年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上拿下销量桂冠。
回顾东芝笔记本电脑的诞生和发展,东芝前全球总裁西田厚聪曾经说道,“东芝曾经想用传统台式机打入美国市场,但是惨遭失败。最后得出结论是台式机并不代表个人PC未来的前进方向,而便携式电脑将会开启新的纪元。”
1995年,东芝笔记本电脑业务进军中国市场,并与神州数码独家代理推广。很快,东芝笔记本电脑在两年后便跃居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销量冠军,并连续四年拿下销量第一的佳绩。
然而自2001年起,随着联想、IBM、惠普、戴尔和三星相继进军笔记本电脑市场,东芝的市场优势不断遭到削弱,缺乏营销队伍仅靠代理商推广的模式弊端也在日益凸显。直到2006年,东芝笔记本电脑销量一度跌出前十,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至5%以下。
随着西田厚聪在2004年上台担任东芝个人电脑事业部部长,东芝与神州数码也结束了长达九年的独家代理模式,改由神州数码、翰林汇和佳杰科技三家代理商一同代理经营。
此外,西田厚聪决定将东芝原有的三家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新整合,先后关闭菲律宾工厂、日本青梅工厂,仅保留中国杭州一家生产工厂。东芝预测其在2005年笔记本电脑销量大约在650万台至700万台之间,其中杭州工厂年产能在300万台左右,其余产能则交由台湾代工商仁宝、英业达和广达完成。
通过这些举措,东芝笔记本电脑业务一度扭亏为盈,并且在2011年迎来业务销售顶峰。有数据显示,东芝在2011年一共销售1770万台笔记本电脑设备。
事实上,2011年也是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销量见顶的一年。根据TrendForce和IDC数据显示,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在2011年达到2.04亿台.但受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可替代产品的普及冲击,2012年至2016年期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逐年下滑,并在2016年全球出货量跌至1.61亿台的低谷。2017年至今以来,笔记本电脑历年全球销量在1.65亿台至1.66亿台之间,年复合增长率仅为0.4%。
2015年,东芝被曝出震惊世界的财务造假重大丑闻,公司连续7年造假,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3任社长参与其中虚报利润高达1562亿日元。这是继2011年奥林巴斯隐瞒17亿美元损失以来,日本企业界最大的一桩财务造假丑闻。
与此同时,东芝的个人电脑业务也被曝出成为集团财务丑闻的“温床”。据悉,该部门利用市场,先将零部件卖给代工生产商,再将其作为成品收购回来造假账,最终导致包括西田厚聪在内的3任东芝社长引咎辞职,而东芝笔记本电脑业务也就此一蹶不振。
2017年,东芝笔记本电脑销量暴跌至140万台,市场份额不到1%。截至2018年3月的2017财年中,东芝PC业务部门销售额为1466.8亿日元,同比下滑11.1%,净亏损达到82.1亿日元。
尽管东芝笔记本电脑曾经有过无数辉煌,但受困于销量低迷和财务亏损的双重压力,东芝最终无奈选择了“卖身续命”。
经过了大半年的洽谈,2018年6月,东芝以36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笔记本电脑业务80.1%的股份出售给夏普,后者于2019年1月将该业务部门正式更名为Dynabook。而随着此次夏普再次购买剩余的19.1%股份,Dynabook如今也成为夏普的全资子品牌,属于东芝的笔记本电脑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
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笔记本电脑早已不是东芝的核心资产,即使是出售对东芝的影响也不会太大。而夏普是鸿海从传统生产代工向品牌化转型的代表,东芝笔电交由其来经营反而能够实现盈利。”
不断“卖身续命”
笔记本电脑业务低迷只是东芝近年来发展的缩影。而论及东芝业务“大甩卖”的过程,或许要从东芝投资核电业务失败提起。
2006年,东芝以54亿美元的高价从英国核燃料公司手中收购西屋电气77%股份,试图借此开拓全球核电市场,随后更继续斥资16亿美元将西屋股份增持至87%。
东芝押宝核电业务,自然是看重其未来的市场潜力。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泄露,这一“黑天鹅”事件直接导致核电产业在全球遇冷,东芝核电遭遇致命打击,就此陷入资不抵债的危机。
事实上,在2015年4月东芝财务造假丑闻被披露时,其中提及较多的就是与核电业务相关的造假问题。据2015财年财报显示,东芝当时的营业利润亏损高达7191亿日元。为了填补巨额的财务亏空,东芝开启了业务“大甩卖”的历程。
2015年10月,东芝将图像感应器业务转手索尼,交易总额约1.66亿美元;同年12月,东芝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电视和洗衣机的印尼工厂出售给创维。
这两项业务的出售价格,相比东芝数十亿美元的亏损额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考虑再三,东芝决定在2016年3月将业务板块中唯一保持健康增长的医疗业务,以59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影像巨头佳能。
与此同时,东芝还在与美的达成协议,以约5亿美元的价格向美的出售包括冰箱在内的白电业务,后者拿到了东芝白电业务80.1%的股份,40年的品牌授权以及超过5000项家电相关专利。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指出,“东芝的白电、彩电以及PC等消费者业务衰落已久,这些资产常年拖累东芝的业绩,根本原因在于不符合东芝的长远利益。而且回顾东芝这些年来的发展,其均是长于传统硬件制造,短于软硬结合,在强调智能化、物联网的今天已经全面落后,因此这些业务的‘甩卖’只是时间问题。”
但即便是出售了这么多业务,东芝的财务造假风波仍未平息。在2016年3月和11月,东芝又分别发现其通讯业务和子公司存在财务虚假行为。
据东芝财报显示,其在2016财年净亏损达到9657亿日元,再一次创下日本制造企业史上最大的全年亏损额,而这已经是东芝连续第三年亏损。如若不能在2018年3月底前走出资不抵债的危机,东芝就将被强制退市。
另一方面的打击来自于原本寄予厚望的核电业务。2017年3月,西屋电气终因严重亏损,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其对东芝核电业务资产减损达到7125亿日元,导致东芝的负债远远超过资产。
为了避免退市,东芝将筹码押在了公司盈利能力最强的半导体业务身上。
2017年9月,东芝半导体业务出售给由美国贝恩资本所领军的“美日韩联盟”,出售价格达到180亿美元,但受到反垄断审查的影响,该交易直到2018年6月才宣布完成。除此之外,东芝还在2017年将旗下东芝电视95%的股份,作价129亿日元出售给海信。
半导体和电视业务的“甩卖”,帮助东芝走出了亏损困境。根据2018年5月公布的财报显示,2017财年东芝净利润达到8040亿日元,四年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另外,随着西屋电气和笔记本电脑业务相继出售,东芝终于甩掉了其身上两块沉重的“包袱”。
但经过这么多次的业务出售,东芝已经元气大伤,品牌形象不复往日。在谈及公司后续的业务经营时,东芝相关负责人向《商学院》记者表态道,“我们保留的都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未受到影响的高稳定性、低波动的业务。今后,东芝集团将致力于发展成为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型的基础设施服务公司。”
决心全面转型
在2018年东芝半导体业务出售之际,其还留下一部分股权,但意图彻底转型的东芝已经决心放弃。
今年6月22日,东芝对外宣布,公司没有继续留在存储芯片市场的意图,计划出售所持存储芯片公司KIOXIA(铠侠)股份。据悉,东芝持有铠侠达到40.2%的股份,是后者的大股东。
铠侠的前身即东芝存储器TMC。其自2018年从东芝独立出来以后,就定下2023年超过2万亿日元的销售目标,并试图筹划上市。但存储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铠侠的业绩也同样起伏不定。
根据财报显示,铠侠在2019财年中净亏损达到1667亿日元。但在今年初疫情的影响下,存储芯片市场需求回暖,使得铠侠在今年一季度营收达到2796亿日元,营业利润达到121亿日元,结束连续四季度亏损的颓势。
铠侠业绩有所好转,但东芝仍不愿保留这一业务。至于铠侠提出的2万亿日元营收目标,眼下仍难以实现。
在梁振鹏看来,“存储芯片本身的技术含量很高,但这一业务的技术频繁迭代,市场竞争激烈,东芝存储芯片在市场上缺乏绝对优势,其出售铠侠股份,也符合东芝转向社会基础设施业务的战略布局。”
有消息提到,铠侠计划最早将于今年10月在东京证交所IPO,市场估值达到320亿美元。如若顺利,东芝出售后有望拿到一笔不错的收益。
但受困于疫情冲击,东芝今年的业绩重新出现了亏损。8月12日,东芝发布2020财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东芝一季度运营亏损达126亿日元。这是东芝近四年来首次运营亏损。
对此,东芝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道,“今年一季度的亏损,主要是由于项目延误影响。但在以基础设施为中心的业务当中,东芝的业务需求蒸发影响较小。东芝预计2020财年的营业利润将达到2200亿日元,完全有可能实现既定的营业收入目标。”
在剥离了诸多消费者业务之后,东芝目前的业务主要集中在社会基础设施业务、新能源业务、半导体业务及信息通信技术业务等四大方面。其中,社会基础设施业务被确立为东芝的核心事业。在2019财年中,东芝70%的营收均来自于此。
沈萌认为,东芝的转型也是日本企业受外力倒逼向产业链上游转型的代表。“虽然东芝不断出售终端产品业务,但始终在核心部件与技术上创新发展,掌握产业链主导权。”
现在看来,东芝通过出售一系列的业务,保住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为后续的发展赢得一丝喘息之机。但如果做一个历史的假设,假设东芝当初没有进军核电产业收购西屋电气,财务造假丑闻也没有被发现,东芝现在是否依然会经营着医疗、半导体、白电甚至笔记本电脑业务?
可惜的是,历史无法推倒重来,东芝近年来的变动和转型教训极为深刻,但也给其他企业带来深远的借鉴意义。
“很多企业在做大之后,业务范围变得十分广泛,决策链条冗长,管理架构臃肿,这些原因导致了企业在对市场终端的反馈上变得迟缓。同时,在运营成本的管理上,企业有时也很难做出有效控制,甚至上市公司为了财报数据好看会出现财务造假,这些问题在东芝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梁振鹏对此表示。
如今,“百年东芝”不断变卖业务求生,固然令人唏嘘不已,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东芝面向下一个百年全面转型的决心。140余年的发展历程,塑造了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顽强的生命力,在痛定思痛调整经营方向之后,东芝能否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有待时间验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