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0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举办,聚焦城市文化更新
记者 | 何安安
为进一步激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创新活力,推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9月6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承办的2020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9月6日,2020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磊,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等领导嘉宾,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向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许鹏,阿里巴巴文娱副总裁周晓鹏,国际场景理论研究大师、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国际文化经济协会前主席、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大卫·索罗斯比等出席了本次大会。
大会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历史节点,紧扣“新时代·新文创·新蓝海——北京城市文化更新与创意升维”主题,紧密围绕“文旅融合、文化消费、文化扶贫”等热点,以及北京冬奥会、抗击疫情、城乡文创文旅等时代特色,深入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资料显示,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突破万亿元,达到12849.7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同期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增速(5.8%)2.4个百分点。面对今年复杂的形势,北京文化产业仍旧表现稳定,今年1-5月,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4600.7亿元,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两大核心领域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7.9%。
那么,何为文化产业呢?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演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艺术品交易、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和文化旅游。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范周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化产业格局新变化”为主题进行了发言。范周首先盘点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几大基本特征。 “越是在非常变动的时期,人们越需要有价值的文化内容,社会需要有引领力的文化产品。”在危机中如何抓住机遇呢?范周以文化休闲娱乐领域为例,他表示,这些产业线下依赖程度高,线上提供的现场感、互动感均不足以替代线下消费,而这就是机遇。范周指出,谋划新发展需要客观看待变革中的危与机,新发展阶段是危机并存,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别科学应变、主动求便,才能转危为机,实现安全高质的发展。
9月6日,在2020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范周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化产业格局新变化”为主题进行主旨发言。
范周强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之变在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双循环”新格局中,文化产业实现内在强化;文化产业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自身结构升级;文化企业需要更高水平的服务平台和营商环境;平衡协调防控疫情和产业发展的关系。范周说,包括影视产品、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在内的文化娱乐消费都将成为未来消费的重点领域。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经济学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大卫·索罗斯比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分享,他以“新时代与文化产业的新形式”为题,探讨了疫情下的文化经济,着重关注了疫情对于文化、艺术和娱乐业的影响。作为国际文化经济学的开拓者,索罗斯比开创了这个学科很多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他长期关注文化经济研究,是最早提出文化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自从疫情暴发以来,索罗斯比非常关心疫情冲击下各国文化经济发展的情况。在演讲中,索罗斯比表示,一方面,政府为这些领域提供的援助数量有限,给文化艺术领域发展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与挑战共存的是文化艺术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索罗斯比说,目前,数字展览、虚拟现实技术已经从博物馆、画廊拓展到剧院、音乐和其他表演艺术领域。新事物的快速发展意味着未来的环境可能被完全颠覆,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将是一种演变,企业、创意组织、文化团体、艺术家及个人都将会作为经济主体发挥作用。显然,在文化经济学家的关注视野,除了经济价值,更为看重的是文化价值。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以“从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看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同样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发言。在发言中,周牧之特别提到了辐射力指数,他表示,中国城市的综合发展指标要参考指标结构和数据结构双重因素,其中,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那么,什么是辐射力呢?周牧之解释说,辐射力是一个城市在某一项领域为这个城市和全球服务的能力。服务的能力强,就有大的辐射力,如果弱,就要向外部购买这方面的产品。周牧之说排在2019年文化体育娱乐辐射力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南京、杭州、西安、深圳和重庆。其中,北京通过顶级人才加优质资产的组合,以13%的从业人员创造了25%的营业收入,让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娱乐创作中心,辐射力最高,这是北京的文化娱乐产业的现状。同时,周牧之强调,今天,世界级的大都市都形成了文旅两大产业同频共振互动成长的格局,因此,他进而提出,中国应对标世界大都市,打造全球顶级文化娱乐之都,引领交流经济发展。
随后,阿里文娱集团副总裁周晓鹏、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文创系系主任翟治平、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媒体、文化与创意艺术学院教授金迈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也分别围绕着“以数字化升级创造文娱新增量”、“如何用文化元素来替产品说故事”、“新冠疫情对澳大利亚文创产业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现象”这些主题,以现场发言或者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了主旨发言。其中,金迈克提出了数字文明的概念,并得出了“数字文明正在逐渐展现”这一结论。金迈克认为,数字平台发展的加速将帮助中国文化传播,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9月6日,在2020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文创系系主任翟治平以“如何用文化元素来替产品说故事”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
而克拉克则表示,全球正在发生一场从生产转向消费的变化,个体公民作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正在悄然崛起。中国致力于让所有公民平等地享受文化,尤其是在社区、城市或国家中共享的文化价值,而分区或规划项目可以改变这些现有模式以及社区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论坛的指数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许鹏以“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十年结果分析”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许鹏首先介绍了中国省市文化发展指数基本情况,随后对北京市文化产业十年发展成果以及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产业融合和资源转化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因素。
9月6日,在2020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许鹏以“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十年结果分析”为题进行发言。
据许鹏介绍,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46个侧重变量。其中34个定量指标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全国广播影视发展情况统计摘要》和《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等权威数据。12个定性指标,则委托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对全国31个省份、文化企业和居民进行CITI电话调研。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客观反映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发展的总体情况、主要特点和未来趋势,呈现了北京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当中所居于的优势地位和明显成果,对于进一步激发北京文化资源创新活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 " 何安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