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那个被二维码改造的老家县城
来源:真叫卢俊
我们对二维码的认知是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用来支付的地方,或者是加微信保持联络的方式,大概就是如此了。但是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一个被二维码重新改造的县城。
一条犯困的分割线
这个县城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在浙江非常小的一个海岛,统计人口说是40万,但因为被山体区隔,一个个种群部落被分散在各个角落
可能和很多的乡镇地方都差不多,每次从上海回去,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感受到老家的人情味
但对于城市对我而言,似乎没什么改变。房子、道路、餐饮……大概都那样
而这一趟回去我看到了很大的改变,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很难想象,老家县城已经这样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更加小的细节:二维码
01
二维码这两年在老家的应用比我想象的要厉害,这种应用不是说你点菜用二维码扫一扫或者说付钱用微信支付宝代替现金
而是这些
你走在县城随便一个普通的沿街马路,边上的各种商铺,也不知道为什么门头边上
都有这么一个二维码牌子
贴在入口的两侧,不显眼但是一定都能看到
走近一看,是一个关于智慧消防的二维码,扫描进去之后
你可以看到你这一家店铺对应的辐射范围区域,过往是否有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对应的安全联络人是谁
而如果凑巧你进去的是一家吃饭的饭店,在饭店的内部餐桌附近
你又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二维码
不论是轻餐饮还是重餐饮,都会有另外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是干嘛的,你用来让你可以随时监测他的厨房情况的
扫一下就看到它厨房的全部情况
注意这个是每天24小时的监控实时观测,换句话来说,你半夜都可以看到这家饭店厨房的情况(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会半夜扫这家烧烤店,要脸)
当然,如果你经过一个民宅,对于很多县城的小产权房,如果他刚好有对外出租,那么他们的门头外面,一定有这样一个二维码
这个二维码扫进去之后,你就可以看到
你就可以看到这里出租的房子内部的照片,大概多少钱以及配备了哪一些电家电具
这几个二维码页面设计的是丑了点,没什么美学可以说,但也确实做到信息全面及时更新,对于有需求的朋友扫一下真的可以做到一目了然
我花了一天时间用脚仔细的走了一遍,几乎所有的门面店铺和民宅都有覆盖的到,也许你会忽略,但却真的都客观存在
做这么一件事一定不容易,第一是行政力量的强力推进保证事无巨细,第二个后台需要一个网络平台的搭建,第三还有日常的维护更新让这个系统不至于成为形象工程
这三点几乎决定了这是一件极度耗费精力的事情,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
02
我认真的咀嚼了一下,可以感受到,所有的二维码都很重视两件事情:
消费者在参与到空间之前,是否具备足够的知情权;
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是否有具体的对接人可以承担责任
所以如果我们稍微上帝视角一下,你会发现这个县城除了物理空间的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正在努力的空中再构建一层新的数字关系
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我大胆的猜测一下,这个县城的地方政府正在重构这个城市的信用体系
什么,一个县城之前没有信用体系?
当然不是
但是我们知道,大城市和小城镇最大的区别就是小城镇都是熟人社交网络,小地方出来的朋友一定有感受,身边到处都是七大姑八大姨
日常的生活模式中,我们对一个人一家店一个东西的最大认知来自朋友
朋友推荐的就是好的,朋友引荐的就是可以用的,朋友打关系的多少要给点面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老家最后的工作要么老师要么公务员要么啥啥机构,没什么太多选择,这就是熟人社交网络干预下的生存模式
没有清晰的明规则,都是社交的潜规则
这是小城镇的硬伤,同时也是小县城想要做大需要突破的最大瓶颈
而这个二维码的存在就仿佛搭建了一个入口,突破了人和人联系的物理网络
打个最直白的比方,你来到这里起码有地方知道哪里可以租房子
很多人会说,这个东西那些互联网企业做一个app不就好了么
这里就存在也典型的误差就是,互联网模式存在的土壤一定是基于足够的人群基数样板,但是小县城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多地方小,所以互联网企业真正渗透进来的并不多
渗透的不多但是城市要发展,政府力量就必须介入的更多
你可以看到这里的共享单车都是政府自己做的,可以直接用市民卡直接刷卡使用
政府力量投入的足够多,而且真的扎进去,才有可能对县城一些顽固问题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这种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一点点的投入之后就仿佛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一样,成为一个城市的配套服务一部分,而且对所有人公开
外地人来可以很快的融入这个城市,不会感觉被孤立,而这个城市有点自己想法的年轻人也不用太看别人脸色办事
这件事可大可小,但是这件事的本质就决定了一个小县城是不是永远只是小县城的关键
03
但是很多事情就像滚雪球一样,如果我们原则在最难的地方开始努力,后面会有属于他自己的滚雪球效应
因为大家对手机互联网逻辑的习惯,很多生意场景就慢慢的开始孵化出来了
县城最常用的通行工具就是人手一辆电动车,所以真的遍地可以看到充电桩
不是那种高大上的电动汽车,是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桩,扫一下可以给你充电
这里的物业费可能比上海的要便宜很多,但是线上服务可一个不必上海豪宅给的少,不仅好而且实用
当然,稍微有一点不爽的就是,看个电视也被二维码渗透了
必须要手机扫一扫,那一句:免费免费全部永久免费,可以看出我家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审美环节可能依然还是处于县城的状态
但也确实反映出二维码对这个城市解构
所有机构都想要通过线上来服务客户,同时所有机构也都想在线上获得客户数据
当然我最想说的是,一个在疫情下的场景,给大家感受一下小县城的防疫措施
在这里你出去商场出示健康码的同时并不是给安保看一下
而是需要在一个设备上扫一下
而这个背后联动的是物联网数据,如果出现疫情可以最快程度的检测到辐射到的人群,最大程度的保障安全的同时,也最低程度的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带口罩或者口罩突然坏了怎么办
我在上海有过这样的经历,做地铁的时候发现坏了,结果跑到马路对面的全家去买,全家卖给你的一定是死贵的那种
但是在我老家一些集中区域的门口都会摆放这样的自动贩卖机
1块还是1.5块一个,非常的方便
多去几个地方你会发现,这个自动贩卖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外观型号都没开始统一
但是很明显,面对特殊情况,政府的反应能力是很快的,应对手段也比较多
我们可以想下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政府尝试用线上化管理这个城市的时候
一些民间企业因为能够参与政府部分职能从而激活出一部分民间智库的力量,而这些力量在小县城因为短沟通的特质从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另一面也因为城市规模的小,管理难度的简单,一些创新和研发可以快速的落地以及迭代,从而激发出一股互相咬合的合力推动城市的发展
这背后意味着,你作为一个个人,在县城里奋斗变得有意义了
你存在的意义不是因为你妈是谁的朋友,而是你可以参与一些问题并且解决一些问题而存在
这种模式如今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在我老家最热闹的十字路口,有这么一个地方
这个城市大脑的存在的目的就是,把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二维码对接的数据可以在一个平台打通
这些数据最终会串联成一个热力图,告诉你哪些地方的人流最旺,哪里的口碑最差,哪里存在明显的隐患
而线上的数据在线下变成政府班子的网格化管理,任何区域出了问题都有人负责,任何调整都能够有回收
基于此,这个城市管理开始有了良性循环
也是基于此,数据平台开始真正意义上运营这个城市了
一个小县城正在因为一个个二维码被重新的解构,被重新的定义
04
所以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什么
归根到底这都是和人有关,县城如今的改变,因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从而最大程度的激活出个体的价值
换句话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并且能够分享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这样的画面在大城市大多数只能通过买房实现,但是在我老家每一个个体都可以,不论你开一家奶茶店还是做一个互联网平台亦或者是一个自媒体或者直播带货,在这样的逻辑下
县城里所有的宿命其实都是人
最近我们听过太多关于大城市如何用福利政策抢人,小乡镇的人口如何的留不住人
但是困难如果真的存在,是否就意味着无可奈何呢
一个小地方最痛苦的可能就是无计可施,没有足够的资金甚至没有可以拍卖的土地
但是在浙江的无数县城,很多人正是因为知道有这样的情况,才会不计代价的抓住任何和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有关的东西
二维码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入口,而这个入口打通的就是政府、企业和人之间的联系
当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想要不遗余力的为人服务,那么这个城市不论是一二三线还是乡镇农村,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当然,写到这里很多人的反应就是:因为这里是浙江的县城,和其他省份的县城完全不在一个能级上
后台有无数留言是关于这个的
这句话也对也不对,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浙江的小地方都可以这么厉害
我们知道,浙江地处丘陵,没有完整的平原地带,早期几乎断了很多外界的联系,并且物资匮乏,部落也很分散
但是为什么浙江这样的地方出了出现了杭州、温州、宁波这样的特色鲜明的城市之外,哪怕是县城,哪怕是乡镇还能够孵化出义乌、横店、乌镇这些各色鲜明的小镇地方
我的老家在玉环,一个弹丸之地也好歹孵化出了苏泊尔这样大家还不算陌生的名字
其实我也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浙江的各个地方都可以发展的很好
其实我想了很多,如果用一句情绪共鸣的话来回答就是:可能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浙江人天生爱拼
这种拼的精神是,当我知道我什么都没有,但是我还可以做点什么
这里的拼包含了浙江人,也包含了浙江企业,当然更包含了各个浙江城市的地方政府
其实当你真的为一件事情不顾一切的时候,良性循环就自然而然的
ps:当然房价也是贵的,没办法,拼过之后浙江人都有钱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