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惠金融助力乡镇脱贫增收 机构普及、产品丰富任重道远
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展开、冲刺和收官,过去数年来,普惠金融、金融扶贫等成为金融领域的重点关键词,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截至2020年11月,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金融作为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金融在公众心目中都是一个显得有些“高大上”的领域,似乎只有少数精英人群、大型市场主体才关涉其中。随着金融普惠工作的展开和中国政府的大力宣传推广,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和人民开始接触这个概念,并受益于相关服务。
但与此同时,金融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也因为如此,在金融普惠推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行政干预市场的问题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等。
由于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其一直与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等高度相关,从商业模式上看,那些有雄厚资产、大规模业务流水的企业容易得到金融的青睐,抵押、担保是主流要求,这也恰恰是农村经济缺乏的,所以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传统的金融模式也难以开展。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牵头推动就显得至关重要。
山东济南地区一家从事种植承包的合作社人士介绍,产品推出之后反响比较好,需求很大,但是生产推广有较大资金缺口,由于承包种植中土地不能用来抵押贷款,传统的模式下,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
据记者调查了解,这也是乡村产业发展中一个最为普遍的问题。各个地区的种植、养殖等承保户都面临这一难题。针对这一痛点,基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国务院批准,央行2020年联合多部门在全国新设立了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出了“央行资金产业扶贫贷”,规定每带动一个贫困人口脱贫,可最高得到20万元的资金支持。结合这一政策,上述案例当地的农商行为该类种植承包户提供了500万元纯信用、低利率贷款,解决了扩大生产的资金问题。
此类普惠金融改革虽然只针对少数几个地区进行试点,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在大量偏远地区,“助农贷”、“消薄贷”等专门用来支持三农和薄弱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产品也很普遍。
浙江地区吴兴农商行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吴兴区织里镇的庙兜村等16个村是当地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性收入低于30万元,为加快消薄工作,这16个村在区农办和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大力协调下,组建了4家由这16个村抱团共同出资的4家经营公司。但资金问题是绕不开的“坎”,吴兴农商银行为这4家经营公司分别给予抵押贷款授信2900万元,合计1.2亿元,期限为10年。这些信贷资金用于购买和租赁童装城商铺等物业,去年仅租金收益达100多万元,对村里脱贫增收取到了积极作用。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2019年末高7.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2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这一增速同时也远高于2020年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总体增速,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从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上来说,对偏远地区的农村覆盖已经非常广泛了。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农村银行业机构(包括农信机构和村镇银行)资产规模为39.8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12.9%,但农村银行业机构法人机构数量众多,目前为3920多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的85%以上,网点和服务渗透率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学部委员李扬在2020年11月的一次公开发言中总结指出,普惠金融作为我们金融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5年的发展,其成绩有四大方面:第一,体系健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分工协调的体系初步建成,针对农户、小微的金融体系有长足发展;第二,覆盖面扩大,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95.4%;第三,产品和服务手段上的创新多样化;第四,消费者金融素质提升明显。
从农村金融覆盖上来看,亦有农村银行网点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各个地区的银行金融机构覆盖确实非常充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失以及金融科技手段的发展,如此密集的网点覆盖某种意义上有所过剩,“我们的测算是,以9公里为半径,一个乡镇中心有一个网点就够了,但现在基本都有至少两个,有的地方有三四个,很多地方业务需求其实没有那么多。”
由于金融本身的特性,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的支持力度越是有限,此轮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发展之所以力度强大,效果显著,也主要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因此,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总结了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忧,他指出,第一是对市场价格、资金价格以及利率的干预需要重视,市场经济下价格扭曲会事与愿违,特别在一些乡村地区,甚至出现免息或低息贷款,这些贷款近几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教训。第二,金融机构盲目竞争,或者说在一定压力下形成的同质性竞争比较明显。第三,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上来看,多位农村金融机构人士表示,一是目前看来,农村地区对金融的需求并不大,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存款,贷款都越来越少,成本还居高不下,二是隐藏了较多风险。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88%,是所有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不良率最高的。
一位国有大行农村地区网点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说现在普惠金融、金融扶贫、支持三农、支持乡村产业的概念非常热门,机构也开展了不少业务,但事实上,在这些数量庞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的农商行业务板块中,相关业务是非常微不足道的,“这些机构在乡镇地区的主流业务其实并不是理解的那样,主要的业务模式就是从农村吸收资金,然后去大行进行同业投资。”他同时对记者表示,其所在银行在当地的业务收入中,同业业务占比超过三成,并且还在提升。
普惠金融下一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李扬认为,第一,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传导机制。特别是两个方面,一是合作金融,在农村,合作金融的需求始终存在,如何发展现在还没有解决,另外一个是资本市场。第二,信息共享,持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基于现有的金融科技水平对数据进行整合至关重要。第三,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最后,进一步要加强普惠金融的教育。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