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破解四大难题
来源:中国货币市场
内容提要
文章回顾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步入攻坚阶段,需要破解资本项目可兑换、从结算货币跨越到计价货币、破解人民币融资贵融资难问题、营造新型互利合作关系等四大难题。
一、疫情冲击下人民币国际化逆势前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及全球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巨大冲击,贸易与投资遇阻,国际金融市场巨幅震荡,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顶住压力,逆势前行,国际使用规模与市场认可度再上台阶。
第一,人民币国际支付结算规模再创新高。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工复产,贸易与投资动能相对强劲,为人民币国际使用夯实了基础与信心。2020年,我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8.4万亿元,同比增长44%。在我国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人民币使用占比达37.5%,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二,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与风险管理的重要选项。疫情期间,我国金融体系保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人民币利率、汇率相对坚挺。截至2020年年末,陆股通累计净流入资金为1.2万亿元,债券通境外持有量达3.3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21.0%和48.8%。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人民币资产成为全球低利率时代与金融动荡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增值亮点与风险管理选项。
第三,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即期外汇交易货币。面对严峻的疫情冲击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稳中有升。202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仅为4.2%,远低于美元指数15%的波幅,较其他主要货币以及新兴市场货币更为稳定。根据SWIFT统计,2020年12月,人民币跻身全球第五大即期外汇交易货币。从地域分布来看,英国是全球第一大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市场,其市场占比达37.5%;美国、中国、香港地区、法国位居第二至五位。
第四,人民币国际储备功能进一步显现。2020年,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开放节奏没有动摇,人民币稳定价值进一步凸显。截至2020年12月末,共有71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份额为2.13%,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地位得以巩固。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更加完善。2021年1月,中国银行菲律宾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开业,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CIPS在疫情期间平稳运行,在担当人民币清算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标准“走出去”。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但只要我国保持定力、办好自己的事,人民币国际化基础将更加坚实,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夯实根基。“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增强企业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国际议价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使用意愿,丰富人民币使用场景,顺畅人民币跨境循环渠道。同时,我国坚持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将为境内外主体使用人民币提供优质、可信赖的营商条件与政策环境。
第二,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动能。“十四五”时期,我国推进金融市场建设与双向开放,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金融资产吸引力,拓宽人民币跨境使用渠道。我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统筹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制度性、系统性保障。
第三,数字化革命为人民币国际化另辟赛道。“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增强数据信息资源的话语权。数字技术将支持经济金融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改进交易流通、跨境传输等环节,扩充应用场景与系统功能,提升交易效率与客户体验,进而大幅降低人民币使用成本。“十四五”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将迈入数字化竞争新阶段。我国要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建立数字货币配套体制机制,数字化革命将为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架构调整带来新契机。
三、“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步入攻坚阶段
“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步入攻坚阶段,需要破解四大难题。
(一)如何直面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
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与其可兑换性直接相关。在初级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发端于跨境贸易结算,对于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相对较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从经常项目向资本金融项目延伸,我国金融市场加速开放,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绕不开的问题。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协同推进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程度高低、利弊取舍、项目匹配、实施策略的问题。一是要明确资本项目可兑换路线。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探讨与之相匹配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目标、次序、风险和路线。二是要重新评估金融管理框架。细致分析外汇管制政策效果,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建立常态化管理体系与应急处置机制,推动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完善相关法规、税收、基础设施等配套体系。三是要考虑如何实现在岸与离岸市场的良性互动。在资本项目非完全可兑换的背景下,合理应对双轨价格以及在岸、离岸市场“此消彼长”的局面。
(二)如何实现从结算货币到计价货币的跨越
过去十余年,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结算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重大突破,但在国际计价货币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两大职能发展并不平衡。人民币国际计价货币功能的跨越,不仅依托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也需要主观努力与科学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攻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挥政府撬动作用,从统计核算到经济管理、涉外往来,逐渐转换为人民币计价,在业务流程、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基础设施上与之相适应。二是如何引导市场主体人民币计价交易,鼓励竞争力较强、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中资企业担当人民币计价主力军,针对买方市场以及外汇管制严格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中资企业集体议价。三是如何支持离岸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从目前的货币、债券等基础工具,逐步形成丰富多元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体系,在拓展市场广度与提高市场流动性上下足功夫。四是如何推进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交易,利用世界第一大买方优势,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开放为突破口,联通大宗商品贸易与金融市场投资,推动相关政策开放与仓储设施升级,提升人民币国际计价话语权。
(三)如何应对人民币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近年来,与人民币资产备受国际投资者青睐以及全球债务规模快速膨胀形成鲜明对比,人民币在国际融资领域遇阻,进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全面深度发展。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人民币计价国际债券余额为1094.2亿美元,约占国际债券总量的0.42%,较2015年四季度高位萎缩了约30%。人民币在全球主要货币中将维持高息货币属性,人民币汇率也处于长期升值通道,这是否会阻碍人民币国际职能拓展?一方面,要客观看待人民币高息货币属性。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在于其发行国经济实力超群、政策自主稳定,由此该货币必然是利率、汇率坚挺的“硬币”,这也是国际信心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化解人民币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解决问题,随着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涉外往来人民币需要与议价权;在改革开放中降低成本,考虑适度放宽人民币国际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限制,改革外债审批与额度占用机制;探索建立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补充机制,考虑扩大南向通道,保证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适度充裕。
(四)如何营造新型互利合作关系
“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关键则在于场景与循环的搭建。一方面,聚焦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发力场景。在境内,要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边贸地区等为突破口,以试点促改革、促开放,形成跨境人民币使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在境外,顺应我国经贸结构变化,在中欧投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下,探索人民币对接形式。另一方面,打造顺畅便捷的人民币流通闭环。加强顶层设计与攻关,更多地签署、升级双边本币结算协议,扩充货币互换机制;推出更多的人民币对小币种金融产品,在税收优惠、指标考核、跨境流动限制等方面,为参与小币种交易的市场主体、提供小币种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支持;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通东道国金融市场;以经贸合作为基石,探索开辟特许通道。
*本文为中央财经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汇率市场变化、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防范”(项目编号71850005)资助成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