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推进碳中和将鼓励科技企业研发创新,倒逼低碳技术转型
每经记者 刘玲
近段时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进而零排放,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两会即将拉开序幕,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拟提交多份书面建议,不仅涉及乡村振兴、新就业、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保、数字治理等领域,还重点提到了近期热议的“碳中和”。
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12日,腾讯就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用科技助力实现零碳排放。成为首批启动碳中和规划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在此次提交的建议中,马化腾认为,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
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
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与其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减少的温室气体总量互相抵消,实现“零碳排放”,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程。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基建”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科技行业的用能需求逐渐成为中国电力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新基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从全球来看,到2025年,数据中心将占全球能耗的最大份额,高达33%;从国内看,全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连续八年以超过12%的速度增长。
数据中心是公认的高耗能行业,也是未来为数不多能源消耗占社会总用电量比例持续增长的行业。因此,数据中心行业是否能够积极践行碳中和,对于我国实现2060年的目标意义重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1月12日腾讯宣布启动的碳中和规划内容包括:将通过AI+环保的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在升级全球基础设施方面的最新探索,以及水能互联、飞行汽车、能源互联网、数字水等全新理念,为解决食物、能源、水等地球级挑战,提供新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在针对生态环保连续多年提出建议后,今年马化腾在两会期间也准备了多份这一领域的建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关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的建议》。
该项建议称,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当前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也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马化腾在建议中表示:“推进碳中和是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他认为,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
碳中和面临政策、技术等多重挑战
目前,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主要碳排放来自于电力消费。以腾讯为例,其2019年碳排放结构中,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占比超过99.5%。因此,使用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将是互联网科技企业减少碳排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虽然使用清洁能源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它需要企业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项目,与产业链上各个合作伙伴达成一致,并且是一个长期转型的过程。不仅如此,中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面临着政策、技术等多重挑战。
马化腾在腾讯启动碳中和规划后,也在其微信朋友圈表示:“预计未来最大占比的是原生清洁能源支持的数据中心的实现。很难,但总要努力。”
据了解,苹果和谷歌是早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一批科技企业。2017年,谷歌实现数据中心完全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2018年,苹果要求其全球23个主要合作伙伴也要采用绿色能源生产苹果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用了5年时间才实现公司运营范围内100%可再生能源利用。可见,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并非易事。
在向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其实腾讯早就开始行动,这些年腾讯已经在腾讯滨海大厦和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来降低碳排放。例如,腾讯滨海大厦办公区采用智能照明系统,每年可节电约132.61万千瓦时;IT机房也搭载独特能源系统,对服务器散发的热能进行相应的热回收和再利用;中水回收系统回收利用各处废水,节省50%至70%的水资源。
除了腾讯,百度、京东等公司亦推出了碳中和的相关计划。京东物流去年就提出2030年减碳目标:与2019年相比,到2030年碳排放总量减少50%。百度通过使用清洁低碳能源、提高能效来降低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数据显示,2020年,百度签约风电数量较上年增长50%,达到4500万kWh。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面临的政策、技术等多重挑战,马化腾也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包括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完善绿电采购途径,鼓励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等;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碳中和市场化;加快绿色技术研发,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等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建立一批高技术高能效“碳中和数据中心”;出台科技企业碳中和指导意见,鼓励科技企业设立碳中和承诺和目标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