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碳中和:转型需理顺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1-03-11 07:47:03


原标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碳中和:转型需理顺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 綦宇 北京报道

去年末,中国向全球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那之后,相关话题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这也是“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国家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应该力争更多的省市在‘十四五’期间达峰。”在近日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表示,“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各方面共同努力,减少阻力,加快转型。”

碳中和转型需理顺机制

多位代表委员在建议中均提到,碳中和转型在未来理顺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建议,应加快气候变化顶层立法,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为更好地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建议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顶层立法,推动形成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合力。”他说。

从全球环境来看,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上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有的还通过立法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而我国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尚无上位法。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

也是因此,从顶层设计上国家要建立起碳总量的目标,统筹不同程度发达地区和不同功能区的碳排放政策与指标,充分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减排贡献率的积极影响,抑制高能耗产业扩张。

“过去实际上也有过气候变化法的提法,但那时的总量控制目标并没有明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需要进行统筹制修订,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节能法甚至是土地利用法。”

除了需要顶层的碳中和法律法规制定之外,现行制度下有一些机制也需要进行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认为,目前的能耗双控制度并不完善,以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政策导向更清晰。

“一刀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偏离了碳中和的政策导向。”张雷表示,“为了满足能耗考核,一些地区关停和迁移高能耗产业,但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降低能耗。”

他认为,中国需要加快增加绿色电力消费,而不是被动控制能源消费。中国要到2040年前后基本实现绿色电力供应,绿电不纳入能耗指标,会让考核体系更科学,政策导向更清晰。

而在碳中和的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明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认为,应在国家层面设立跨领域综合交叉的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发挥国家体制优势,超越领域限制,加快形成全面支撑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能源体系及工业结构全面升级,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过去,总有观点认为可再生能源越多越不安全。”周大地表示,“但现在我们每年大量地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各方面灾害没有解决。所以,维持原有的能源结构,一有能源问题就去找传统能源解决的思路已经落伍了。”

他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科技能力、制造能力和动员能力,全社会一同解决低碳化过程中遇到的新挑战。“包括能源的稳定安全供应、平稳供应和保障度提高的问题,不能一有问题就退回来再搞煤电。”周大地说。

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际上也面临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认为,我国绿电的市场地位与其战略作用不匹配,并网占比不到10%的风光电量,存在弃风、弃光和低电价市场化交易等问题,不依照可再生能源法执行的现象较为严重,绿电认证标准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绿电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

“从供给侧来说,中国有差不多十来年一直引领着风电光电全球装机容量,而且还有很多的产能没有释放。”武钢表示,“但是现在要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瓶颈就在于消费侧,让整个社会大家都积极主动的通过政策引导,带头用绿电。”

他建议,构建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示范,构建绿色能源结构,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推动工业体系减排;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在有充足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之上,还应推动整个工业体系向低碳化转型。张雷表示,中国已经建立起全球领先的绿色产业,尤其表现在光伏与风力发电、储能与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智能物联网等领域。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经济和市场,也是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加上绿色智慧的能源基础设施,将会牵引中国建立零碳新工业体系。”张雷说,“在此之上的新工业体系也将具备更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建议,制定零碳新工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自己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时间表与路线图的基础上,更需要分析该领域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壮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加快培育零碳能源在关键领域的应用技术。

氢能成亮点

两会期间,来自传统能源公司的代表委员,同样带来了对构建低碳能源体系的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永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发言。

他强调,应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应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

而在他的两会提案中,格外关注氢能产业发展的问题。据国际氢能理事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满足全球18%的终端用能需求,减少CO_2排放60亿吨。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7亿吨CO_2。

目前,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2020年以来,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同时,各地积极出台配套规划和政策,推动氢能研发、制备、储运和应用链条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7352辆,建成加氢站128座,投入运营101座,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但是,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长远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氢规模和燃料电池汽车总量仍然很小。在缺乏国家层面总体统筹和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已出现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

他建议,坚持绿氢原则,重点围绕氢能交通、绿氢化工产业,超前加大高纯氢制备、加氢站、氢气储运设施、氢燃料电池等基础设施布局。同时围绕氢能全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并推动氢能从制取、储运到应用全产业链技术提升和突破,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