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县:探索苹果全产业链发展 助推乡村三大产业全面振兴


来源:贝果财经   时间:2021-03-13 11:41:44


甘肃宁县:探索苹果全产业链发展助推乡村三大产业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庄灵辉/卢志坤/庆阳报道

地处陇东庆阳的董志塬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的称谓,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而由于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土质疏松且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董志塬成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的优生地带,当地苹果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少品种的苹果闻名遐迩,颇受消费者青睐。

地处董志塬腹地的宁县,正是基于这一优势,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引领当地苹果产业向优质种苗、高端基地、储藏分拣、电商销售、外向加工等全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探索出一套现代苹果全产业链发展的“宁县模式”。2020年,宁县苹果产量达到50万吨、产值25亿元,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2727元,并成功创建当年全国唯一的苹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此成绩下,下一步宁县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仍将推动当地苹果产业提档升级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力争在“十四五”末,全县苹果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矮化密植25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50亿元,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打造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苹果产业集群,助推当地乡村三大产业全面振兴。

高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

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9年获批创园,至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获批创园以来,宁县即立足资源优势,进行“一核三带一基地”的布局,其中“一核”是指在宁县和盛工业集中区建成西部苹果国际商贸港;“三带”是以宁长二级公路、宁正二级公路、早长公路为主轴建设三条万亩果带;“一基地”则是指无毒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可以说在创园之初,宁县即确立了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以及以育苗和栽培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理念。

“好砧木育好苗、好苗木产好果”,培育优质种苗一直是宁县发展现代苹果产业的核心环节。为培育出适合当地乃至全国自然条件的优质种苗,宁县目前已建成4000亩育苗基地,今年还新定目标拟建设高标准育苗基地1000亩,建立种质资源圃300亩以及新品种试验田100亩,加大两年生优质苗木培育力度,在满足县内自给的同时,面向全国销售,力争把宁县打造成为全国优质高端苗木的主要供应地。

同时,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还积极引进美国、荷兰等矮化栽培先进技术,配备先进的科技设施,重视引进国内外专家。据悉,该产业园目前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陇东学院等3所高校合作建立教学基地或博士工作站,园区内机械化率已达88%,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

苹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优质种苗、先进的栽培技术和设施等硬件,还需要提升管理能力,构建先进的管理体系。为此,宁县产业园在持续完善十余项果园精细化管理标准之外,还探索出“三高五化”生产模式并进行了全面推广。

所谓“三高”,即通过集成世界最先进品种、技术和管理模式的高定位,由过去乔化、矮化密植的有性繁殖向自根砧无性繁殖转变的高科技,实现种植的高效益。“五化”则是高定位和高科技的具体体现,包括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生产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以及产品标准化。

据产业园相关人士介绍,通过推广“三高五化”生产模式,不仅能省水、省肥、省劳力,还能达到亩均增产约2吨的成绩。而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宁县积极扩大果树基地规模,并以适宜栽果区域全覆盖为目标全面推广“三高五化”的生产模式,使这一套模式得以大规模推广,达到了高效益推动苹果种植生产的目的,从而带动当地第一产业发展。

全产业链条促融合发展

在高标准发展苹果种植生产的同时,宁县还在积极探索苹果的全产业链发展,并跳出“就苹果抓苹果”的思维,探索促进苹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只有将每一颗苹果都吃干榨尽,才能最大程度让产业溢价增效。”宁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产业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红年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积极探索苹果全产业链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出于最大限度溢价增效和全面振兴乡村产业的考虑,同时在客观上也能提升产业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为拉长产业链条,该产业园持续在储藏和加工方面做文章。据范红年介绍,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海越、庆新、陇东红等企业果品冷库、气调库28座,村级果蔬保鲜库12座,库容能力超过30万吨,初步形成大中小互为补充的贮藏体系,实现周年新鲜供应、“错峰头”销售。

2019年,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还建成全国首条水式输送分拣线庆阳海越分拣线,通过对每个苹果360°拍照40张,可区分果品直径、颜色、表面瑕疵等,将苹果分选为26个等级进行分级分拣,进一步细分了苹果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实现了优果优价销售。

而按照后端“吃干榨尽、增值增效”的思路,宁县产业园还在积极推动苹果精深加工发展,目前已建成通达、恒瑞康等加工企业16个,开发果汁、果粉、脆片和饮料等产品26种,鲜果及深加工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面向市场,宁县产业园还在积极推动果酒、果醋、果汁、果酱、面膜等系列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开拓苹果价值链。

同时,宁县还在持续提升产业园融合发展的能力,跳出“就苹果抓苹果”的思维,以现有产业基地为节点,以长官-米桥“苹果长廊”为依托,大力发展“中国最美果乡游”。目前,万亩果带列入庆阳市“三日游”路线,还探索举办自行车越野赛、苹果花观赏游、采摘体验游以及公益演出等活动。据悉,该产业园下一步将加快苹果田园综合体建设,配套农家乐、窑洞庄园、田园诗画墙等基础建设,推动果产业与乡村游深度融合。

此外,据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业园还在积极探索推广区域公用品牌,坚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协同发展,设计统一的包装,拍摄《人类第四个苹果》微电影,面向全国征集《甜醉了梦想》《苹果红了》《黄土地的儿子》等8首歌曲,编印《人类第四个苹果》4部音像丛书,全面提升宁县苹果知名度、影响力和附加值。

利益联结机制带贫增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发展无疑是牵引带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包括农民在内的各类主体紧密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则是产业兴旺的前提之一。

为了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实现多渠道增收、高水平增收、长时间增收,宁县推行了“331+”模式,建立了“你建园、我入股,你经营、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红”的合作机制。

所谓“331+”,即“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该模式中的第一个“3”,是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具体来看,就是海升集团投资3.27亿元,宁县聚农苹果产业资金专业合作社入股2.18亿元,共同成立庆阳宁越公司。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明确保底分红收益率16.8%。第二个“3”是指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而模式中的“1”,则是指在一个品牌下建立统一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数据显示,宁县通过苹果产业“331+”模式联农带农2.71万户,每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年均增收2.4万元,其中地租600元,薪资1.5万元,分红8400元。而通过产业园区带动就业达2.96万人,农民可支配收入1.27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2.6%。

通过“科技+生产+加工+销售+旅游”全产业链重构,产业园探索出一套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宁县模式”。这套模式在充分抵御市场风险的同时,也通过延长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有效带动了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实现了产业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