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吴国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有政策还要有市场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时间:2021-03-16 16:44:53


原标题: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吴国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政策还要有市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3 月12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在规划中,强调碳减排,以光伏、风电、新能源车、氢能、储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受到重视,统筹生态环保重大战略,对重点环境问题进行短板补足,强调高效资源利用大循环。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吴国强表示,生态环境更强调质量约束,碳减排摆在重要位置。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3060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也首次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吴国强认为,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推动能源科技创新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能源结构转向“绿色”

经济观察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对于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吴国强:十四五期间,钢铁、水泥、化工等重工业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碳排放量约束,必须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此外,随着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增量的主力军,光伏、风电、核电、氢能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新能源汽车机遇广阔。同时,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金融等措施的展开,也将推动高耗能的产业加速转型。

今年要实现能耗和碳排放目标,必须要优化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以电解铝行业为例,在考虑清洁能源富集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前提下,应该鼓励电解铝产能向可再生电力富集地区转移、由自备电向网电转化,从源头削减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很重要的一条路径。从融资的角度看,新能源领域直接融资需要提速,让资本与产业发展正向循环。新能源产业的扩张、传统高耗能行业的整合都离不开一个高效的资本市场,这也是资本市场助力国家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所在。新能源产业可以通过IPO、再融资、发行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碳中和主题基金等方式获得资本。

经济观察网: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能源结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积极做出调整?

吴国强:“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中国推动能源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应以全国一盘棋进行总体规划,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迈向低碳发展。争取天然气产量的大幅提高,不断扩大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范围,优化中国用能结构,从以依赖化石能源步向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变革。还要加快优化能源结构,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并以清洁低碳为导向,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使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成为消费增量的主体,有序实现碳中和的宏大目标。同时,提升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积极发展碳市场建设,包括推动碳减排资产使用,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例如完善企业碳排放披露工作,让企业碳排放数据更透明,支持碳市场创新业务发展,形成共赢发展的良好生态。

减碳、脱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还需要政策支撑,应该在衔接现有重点支持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节能减排降碳补助资金覆盖面、出台“绿色信贷”等政策,鼓励产能用能大户主动节能减排。加快丰富完善和全面推开碳排放市场和交易机制建设,引导企业更多更好地依靠市场运作、运用经济手段加大节能减排降碳力度。加大高碳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CCS、CCUS等减碳关键技术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激励相关技术及配套装备研发推广应用。

经济观察网:要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

吴国强: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推动能源科技创新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电力市场发现价格信号,引导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合理有序发展,并为扩大消纳空间寻求最经济的手段;绿色电力证书市场将电力市场未能体现的绿色电力清洁价值通过价格机制体现,实现绿色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市场化流转;碳市场通过总量控制、碳价格机制形成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市场体系,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需要重视市场的作用,推动电力、绿证、碳市场协同发力,以市场信号调动全社会节能减碳的内生动力,实现电力清洁、可靠和经济三个目标的最佳协调。

经济观察网:大力发展新能源,您关注哪些新能源行业?

吴国强: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不仅有助于中国推进低碳发展,实现碳排放目标,同时也将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当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绿色发展将为众多领域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例如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环境修复和回收利用等。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会不断升级,煤转油、煤转气的利用,将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煤转油”是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即采用煤液化技术,以煤炭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以达到方便运输、使用等目的。同时,“煤改气”也是可以使传统能源变为新能源的新科技。在另一方面,石油化工头部公司纷纷宣布进军氢能源领域,从资本运营、技术研发、生产储运、网点布局、社会合作等多个领域开始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这些新能源领域的部署将使它们最终成为综合能源服务巨头。

加速低碳绿色政策落地

经济观察网: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您对此如何理解?

吴国强:目前,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已提前实现,为更好地实现2030年和2060年目标,需要政策支持、企业减排、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多个环节的共同努力。

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更大力度的发展和运用碳市场,未来碳交易市场规模巨大,或将成为与股票、债券、外汇、商品一样的重要市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实施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实际上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推进了。

中国生态环境部在今年1月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时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低碳省市试点,强化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2021年要编制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推动编制建设美丽中国长期规划。同时,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建立支撑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的项目库,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低碳省市试点,强化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研究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经济观察网:这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冲击,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国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世界发展造成了冲击,贸易和投资下降,全球经济面临严重挑战。同时,由于全球产业链的高度分工和相互依赖,疫情对国际化生产也带来了显著影响。后疫情时代,全球贸易和投资都将进入减速阶段,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向区域内部集聚。中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大,将拉近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联系,并引领全球价值链的重塑。随着中国工业逐步形成相对的产能优势,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发挥自身的先进技术、标准积极拓展国际合作,通过建设产业集群,利用丰富的生产原料和目前仍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实现产能互补。

此外,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对外贸的拉动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随着在东盟地区纺织服装、装备、汽车、船舶等制造加工产业的投资增多,中国对相关国家钢铁等金属制品的出口量有所提升,并提供了大量加工贸易生产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将有利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对畅通国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观察网:中国产业链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吴国强: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加强国内科技自主创新,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挑战。面对疫情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加强基础学科的研发投入,加快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上游移动,预计集成电路、高端芯片、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等领域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此外,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政府将继续采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金融领域,中国还会通过提升制造业贷款份额,以支持制造业企业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切实提升中国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上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经济观察网:从能源企业角度来看,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重塑要重视哪些问题?

吴国强:目前,煤炭仍然在中国能源构成中居于主体性地位,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在持续提升。“十四五”时期会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积极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此外,风电发电成本和上网电价仍将持续下降,部分平价风电基地将有序推动。此外,光伏发电将成为上网电价最低、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式。

传统各大能源企业也纷纷提出向综合能源转型和跨界,加快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石油公司、燃气公司、节能环保公司、能源科技公司等立足于自身传统优势业务领域,向其他能源领域拓展渗透,并积极转变理念,主动适应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优势互补和合作创新,打造综合能源服务开放共享的生态圈。

近两年,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火热。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各地纷纷发布相关产业规划,资本大量进入,氢能产业迎来一轮投资热潮,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已初步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发展区域,截至2020年2月,全国共有66座加氢站。当前,中石化、中石油等石油化工巨头纷纷宣布进军氢能源领域,氢能正在成为油气巨头们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看,发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驱动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2年底,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核心的政策落地,消除了这政策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应该加快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合适的政策和环境,鼓励能源企业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