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首单“碳中和”金融债全球发行 2021中国绿色债有望迎来爆发期
据了解,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是目前全市场发行金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
国内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成功发行。
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正式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据了解,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是目前全市场发行金额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债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该期债券最终中标利率为3.07%,低于3.15%的市场预估中值。
按照发行计划,国开行将在上清所发行不超过192亿元人民币的“21国开绿债01清发”,另发行不超过8亿元的“21国开绿债01”柜台债。据悉,上述债券均已按计划发行,其中,3年期“21国开绿债01清发”全场投标倍数(认购倍数)为8.19倍,受到市场追捧。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2月9日,交易商协会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项下创新推出碳中和债,要求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
上交所、深交所分别于2021年2月25日、2021年3月5日也推出碳中和公司债券。截至3月18日,国内已有23只“碳中和”债发行,规模合计259.14亿元。
而此次国开行发行的则是我国首只“碳中和”金融债。作为此次金融债主承销商的一员,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全球利率业务执行负责人孙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国内企业间接融资依赖性较强,金融机构通过“碳中和”金融债的发行,可以从源头上更好地支持绿色及“碳中和”项目需求,激活信贷体系支持绿色融资和转型融资的巨大潜能。
200亿资金投向风力、太阳能项目
不同于普通的债券发行,作为绿色债券分支的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资金用途更加聚焦,且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评估认证报告,以明确披露碳减排等环境效益信息,确保碳减排效益“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
本次国开行发布的“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也获得了第三方认证机构联合赤道认证通过。
此次募集资金拟投向包括节能、清洁交通、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项目。
在筛选金融债支持的具体绿色项目上,国开行要求具有预期可量化的绿色环境收益指标,选取标准为项目预期的节能率大于50%。另外,项目也需采用绿色节能技术或绿色节能生产办法,或者项目本身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及绿色循环发展政策支持。
从认证报告的内容来看,本期碳中和金融债券募集资金拟投放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位于“三北”大型风电基地的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部分太阳能发电项目为光伏扶贫项目。其中,风力发电项目35个、太阳能发电项目11个,拟投放金额合计为人民币205.9亿元。
以上述储备项目为基础,本次发行的“碳中和”金融债预计将每年节约标煤734.9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99.7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269.73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4677.52吨,并削减烟尘911.52吨。
除支持实体企业绿色项目间接融资外,孙琳指出,通过绿色债券及“碳中和”债的发行,金融机构能够有效梳理绿色和“碳中和”信贷的筛选以及投放标准,配合相关的绿色产业政策,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引导和分配,确保资金能够切实流向绿色和碳中和的产业领域。
“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间发挥着媒介核心的作用,在信息获取、资源引导分配上都具有独到的优势。预计未来金融机构发行的‘碳中和’金融债,将在发行体量和市场占比上进一步提高,而且会加速进行,这对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孙琳认为。
对接国际发债标准
在身为国内首单“碳中和”金融债的同时。此次国开行发行的债券也是国内首单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债券,募投项目在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绿色债券相关标准的同时,还满足国际最新气候债券标准(V3.0版)要求。
根据CBI(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数据,国内所发行的绿色债券仅有约一半符合国际标准。因而在业内看来,此次发行的金融债引入国际标准将更有助于吸引海外投资者投资。
孙琳指出,随着中国债市的加速开放,境外投资者对于境内债券投资的需求在持续增长。据她介绍,2020年境外机构对我国债券的增持力度高达1.03万亿,相较2018年次高位实现翻番,创下历史之最,“预计在2021年还会有非常大的增长”。
“境外资金很多都是来投债券的,而且很多有着自身的主题和专项需求,比如绿色债、‘碳中和’债。境内债市对于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在增加,此时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碳中和’债券投资标的,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孙琳称。
此次“碳中和”金融债还设置了“债券通”的属性。孙琳指出,“债券通”的设置即是为了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债券投资和交易。“此次‘碳中和’金融债向国际标准看齐,据我们了解海外投资者对此认可度和兴趣很高,设置‘债券通’就在渠道上提供了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上清所还将以本期“碳中和”金融债券为主要标的,首次发布“碳中和”债券指数。
此前国内也发布了沪深300ESG和中证800ESG等债券指数。孙琳就透露称,本次上清所发布的“碳中和”债券指数,更侧重于ESG中低碳节能领域成分标的,不仅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细分领域的投资工具,对完善中国的ESG指数体系也能够起到推进作用。
2021中国绿债大爆发
2月9日,南方电网、三峡集团、华能国际、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6家企业注册的首批“碳中和”债成功发行,拉开了我国“碳中和”债的发行序幕。
目前,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也有23只“碳中和”债发行,发行规模合计259.14亿元。其中,碳中和公司债11只,募资规模为142亿元;碳中和债务融资工具12只,募集资金规模为117.14亿元,包含中期票据和资产票据两类。
2015年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绿色债券”的概念。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在随后的5年时间内,绿色债券的年度发行量一直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发行较为平稳。
但在孙琳看来,2021年将会成为中国绿色债券,特别是“碳中和”债券爆发的大年。“预计2021年可能会达到5000亿-8000亿元的发行体量,创造历史之最。国内绿色债券发行量则有望占到全球总发行量的50%以上。”
孙琳指出,绿色债券的发行,无疑有助于降低企业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撬动绿色产业发展。另外,也能促进企业及整体产业机构升级,引导资金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行业。而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绿色债券的发行也会带动金融机构建立相关行业的投研体系,培育国内ESG投资群体和投资意识。
绿债有待配套政策助力
虽然以“碳中和”债为主的绿色债券发行有望在今年实现爆发,但境内绿债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待解决。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陈健恒指出,目前国内绿色债券发行端政策较多,但是未有投资端的配套政策出台,因此是否可以有效节约融资成本仍有待考察。“从其他绿色债券发行情况来看,并未发现有明显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在当前发行人考核仍是以融资成本为主的市场下,能否降低其成本仍是提升发行人动力的根本。”
另外,国内ESG投资理念相对薄弱,未来仍需政策引导。陈健恒表示,从基金业协会相关报告来看,境内投资者对绿色债券投资关注度不高,且泛绿色基金产品的规模较小。从海外经验来看,在市场发展早期,仍需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引导绿色债券投资,比如央行在考核时将绿色债券投资纳入考量因素,在一些指标上给予优惠,以此来培育市场和相关投资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