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了我的脸”后续:被315晚会点名企业自查,部分称已暂停人脸识别业务
由于为客户门店里的摄像头提供人脸识别系统,广州雅量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雅量科技”)在今年“315”晚会上被点名。
3月17日,时代周报记者走访雅量科技位于广州的办公地点,该公司经营正常开展。“315”晚会后,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管局已两次到雅量科技进行现场检查,目前,有关情况仍在进一步跟进调查中。
“对该事件给公众带来的担忧和影响表示歉意。公司正配合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检查。”3月18日,雅量科技董事长时仲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雅量科技此前已声明,将暂停客流分析业务,并将更大力度展开自查。
雅量科技广州办公地,时代周报记者摄与雅量科技一起被点名的企业还有,苏州万店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店掌”)、悠络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悠络客”)、瑞为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下称“瑞为技术”)。
“其实,这种应用在行业内很普遍,很多商场、专卖店、便利店等都有人脸识别摄像头。”3月18日,一家AI公司的CEO易阳(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行业也存在一定灰色空间。
“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暴露在各种摄像头下超过500次。”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表示,在很多应用场景中,人脸数据被采集缺乏选择权和知情权。
“法律历来走在市场的后面,目前针对信息收集的法律还不健全,人脸识别应用也没有清晰的边界。”3月19日,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被“315”晚会点名后,上述4家企业均发表声明称“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就此事开展自查”,部分企业甚至表示,将暂停人脸识别相关业务。
客户信息被删除
央视报道称,消费者只要进入安装有人脸识别功能摄像头的门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被摄像头抓取头像,生成编号。此后,该消费者踏入品牌旗下哪家店、去了几次,都会被品牌方掌握。
万店掌薛经理介绍,平台目前拥有的人脸数据量已经上亿。除收集人脸数据,这些摄像头还会给消费者打标签,比如职业打假人、记者等人士出现在摄像头前时,系统一旦打上对应标签,所有门店都会知道该顾客的身份信息。
与万店掌类似,悠络客、雅量科技、瑞为技术也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其中,悠络客的成立时间最早。
3月20日,时代周报记者浏览悠络客官网看到,其资方包括腾讯、大华集团、凯鹏华盈、尖晶资本、用友幸福基金等,业务覆盖餐饮、鞋服、医药、汽车、快消、饰品美妆、地产物业、美容美发、健身、教育教学、电子产品等多个行业。
瑞为科技同样拥有明星投资人,先后获得英特尔、绿地控股、中信证券、赛富基金、深投控、南方基金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官网介绍,瑞为科技是中国人脸识别四大A级企业之一。
成立时间最短的万店掌,已经服务1000多家知名品牌,30万多家门店,具体的客户信息,官网在近期已删除。雅量科技的官网则暂时无法访问。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6500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有超7万家监控设备相关企业出现过经营异常,6500余家监控设备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2600余家相关企业有严重违法行为。
3月16日-18日,时代周报记者针对处理进展以及人脸识别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伦理与法律风险等问题,分别联系万店掌、悠络客、雅量科技、瑞为技术相关负责人。
3月17日,瑞为技术相关人士援引公司声明回复时代周报记者,“数据采集仅做技术上的客流统计分析,且通过端到端严格加密确保数据安全。同时仍将通过更深入地自查,挖掘可能存在的风险或漏洞。”
万店掌相关负责人则在拖延数日后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公司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整改,暂时不方便接受采访。”
悠络客在记录下时代周报记者信息后,未做进一步回应。
开启隐私保护监管年
易阳表示,包括万店掌在内的被点名企业应该不存在人脸贩卖的情况。但他承认,人脸识别领域的确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带。
易阳以他所在的公司举例,将设计好AI算法的芯片植入到摄像头电路板里,就可以抓取人脸,而公司为规避风险,不会自己生产摄像头,也不会存储人脸图像,而是转化成一串串ID数字编码存储在端上,如果ID对应的人脸丢失,将由客户自己负责。
“除非拿到个人征信牌照,否则AI技术公司不能留存用户数据。”3月20日,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AI公司只能与一些应用公司合作,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下积累经验,特别是与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合作。
这在立法上,依然不被允许。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典》也强调,处理个人信息,应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
大众对于人脸信息泄露的担忧,主要在于人脸作为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技术滥用可能带来“一次泄露,终身风险”的境遇。
“人脸识别在应用领域急速扩展,然而从技术研发单位到监管部门对数据保护都没有完全做好准备。”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AI伦理中心主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委会委员曾毅,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人脸识别数据安全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旦人脸数据被不法领域使用,极可能引发科技伦理、公共安全和法律等众多方面的风险,危及公众人身与财产安全,人脸数据或将与电话号码、身份证号一样成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新手段。
3月1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下称“中国信通院”)公开表示,随着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应用,也暴露出隐私泄露、技术滥用、偏见歧视等问题。对此,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倡议发起成立“可信人脸识别守护计划”,希望通过标准制定、测试评估、行业自律等手段,为人脸识别技术和应用“正名”,防止“神化”或“妖魔化”人脸识别技术。
“今年将是隐私保护的监管年,建议从业者合法合规、经过客户书面同意,并按照必要性的原则收集客户信息,并加大信息安全保护力度,妥善保管收集的客户数据信息,防止信息泄露。”王诗强称。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