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金融中心版图与上海影响力能级提升
在全球金融界的持续广泛关注下,“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ers Index,简称“GFCI”)日益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GFCI是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于2007年3月编制首发,此后每半年定期更新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排名情况。该指数迄今发布了29期,其评价的金融中心已由最初的46个扩容到114个。
以之为考察样本,可以清晰洞见全球金融中心版图的变迁。基于对近五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分析,我们勾勒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曲线,与之呼应的,是在全球金融中心视阈下上海影响力能级的稳步提升。
上海金融强势发力“十三五”
在2016年9月发布的第2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排名第16位,是中国内地唯一进入前20强的金融中心。
2016年,恰是上海“十三五”开篇之年。上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这一时期是上海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阶段。根据《“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基本形成公平法治、自由开放、创新高效、合作共享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从2016年到2020年,上海牢牢抓住“十三五”期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多维度稳步夯实基础,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
表现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即是在这五年间,排名实现“进十、入五、稳三”:第22期(2017年9月)进入前十居第六位,第23期保持第六;第24期(2018年9月)晋升五强,第25、26期稳居第五位;第27期(2020年3月)位列第四;第28、29期蝉联第三名(参见“表一”)。
排名提升的背后,是“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势发力。这种“强势”,表征为全球性金融市场优势地位的形成: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涵盖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全类别,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不断在沪涌现,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布局;新开发银行、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CIPS)、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城市商业银行清算公司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或组织落户上海;安联(中国)保险集团、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相继开业,东方汇理和中银理财公司成立的合资理财公司获批成立,先锋领航投顾(上海)公司、法国巴黎银行、韦莱保险经纪公司等纷纷在沪落地……近年来,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总部等金融市场平台相继落沪。最完备的全球金融市场门类,成为上海金融中心的“硬核”实力之一。
从“赶超”到“稳固”第一阵营
经过“十三五”的持续精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得到国际金融从业人士的广泛认可。在第28期指数英文原版报告中,包含一份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撰写的专报材料。专报以8页的篇幅,通过数据和事实说话,概要性地呈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最新情况,专报发布时冠之以“上海已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标题,足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高度认同。
而在最近刚刚发布的第29期报告中,上海再次位列第三,且与第二名的伦敦仅差一分。细看本期GFCI排名,上海无论在营商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金融发展水平、国际声誉等城市综合实力方面,还是在银行、投资管理、保险、专业服务、金融监管、融资、金融科技、贸易等细分领域,都排名靠前。可以说,上海已经稳居全球金融第一阵营,认定“上海已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则是水到渠成。
除了全球性金融市场的传统优势,上海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与日俱增,卓越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正在形成。目前,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全部在沪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全国32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有29家落户上海,超过30家海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沪设立,75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获得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资质,48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获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资质。在最新发布的第29期指数报告的投资管理领域中,上海排名仅次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老牌资管中心,其后发优势明显。
上海金融最具潜力的另一个亮点优势是金融科技。随着2018年国内首家金融科技公司——建信金科在上海成立,中银金科、交银金科、兴业数金等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相继在沪落地;2020年,汇丰金科在临港新片区成立,成为全国首家外资金融科技公司。在第28期指数中,上海在金融科技领域位居第三,而第29期则更进一位,仅次于纽约。上海金融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金融创新的包容环境,另一方面彰显出近年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成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下一站,必然是卓越的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全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综观近五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不难发现两个信号:其一,纽约、伦敦作为老牌全球金融中心,其综合优势凸显,尤其是纽约,“头把交椅”短期无可撼动;其二,上海、香港、新加坡、东京总体处于同一等级,虽然上海近年势头强劲,但香港、新加坡、东京实力不容小觑,从分数指标看,都仅是一两分微弱差距。
与此同时,有几个重要因素我们需要加以关注。一则,香港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对其金融中心评价有所影响,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排名的下滑。随着香港局势的稳定,它的全球金融中心功能地位依然不可取代。在最新发布的第29期指数中,香港仅与第三名的上海相差1分,而且香港在评级的五类竞争力领域中(即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及声誉和综合)排名均为前五位,作为老牌金融中心的基础优势明显。我们还应注意到,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了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定位,其中与金融业发展相关的包括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以及深化并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可以肯定,香港金融中心的未来将在国家战略加持下稳步向好发展。
二则,英国脱欧直接传导至金融市场,对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评价有所冲击,使得其分数出现下滑。再则,新冠疫情冲击,加之中美关系紧张,使得全球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些情况及其发展,都在对全球金融中心版图产生动态影响。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脚踏实地“办好自己的事”,永远是最明智的选择。下一步,上海朝着“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再出发,即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于进一步提升位次和能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在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尤其要紧抓机遇、顺势而为,依笔者见,需要重点在“三个方向”持续发力:
其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传统融资服务升级为全面支持创新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根本在于高质高效服务好实体经济发展,以金融“活”水带转经济整体“一盘棋”。作为“升级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更精准、适配,将更倾向于关注创新发展领域,将强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进普惠金融服务能级提升。“十四五”时期,科创型企业将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力方向,而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反过来也会推动金融效率与安全的提升,进而促进上海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其二,推动上海金融开放从要素准入型升级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上海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始终注重金融对外开放,近年陆续在银行、证券、保险及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措施,接下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方向,是落实2018年底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更高水平的开放层级,重点是国内、国际规则制度的接轨,以及金融开放先行区的创新型制度供给,制度效用具有“稳预期”的重要价值。比如,上海提出将临港新片区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这就需要推动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进一步支持发展跨境金融,推动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其三,从硬实力提升升级为软实力打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后2020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笃定,也更自信从容。未来的上海不会太过于关注指数排名,而是持续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精神坚实迈进,将更多着力优化环境,在法治、服务和组织保障上下更大功夫,持续营造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的金融生态环境。上海金融法制环境持续优化,是营商环境认可度得到明显提升的重要原因。
另则,上海的经济金融绝非独立运转的体系,其根植于整个上海以及国家发展大局中,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如上海教育、医疗与文化等形成的综合优势,将构筑起上海金融发展的基石底座。
(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