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久隆财险人事临变动、股权再集中,专注单一险种业内建议深拓上下游产业链
作者:雷赛兰
近日,久隆财险在中保协官网发布一则公告,两大股东拟离队,大股东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集团”)股权增至31.9%,维持战略类股东。大股东话语权进一步提高,或在人员选派、策略制定上有更大自主权,有助于提升久隆财险经营稳定性。
事实上,定位于装备与装备制造行业保障的久隆财险正是由三一集团牵头设立。但在专业性经营上也曾“踩坑”,险种一度多元化发展,而承保利润不容乐观;随着业务结构调整,险种逐渐趋于单一化、集中化后,承保有所改善,净利润也在成立第三年实现盈利。
从行业面看,专业性财险公司日益增多,不过,不同险企经营策略已出现明显分化:多数公司特色鲜明,业绩呈向好趋势,但保费规模较小;也有部分公司主业不够清晰,保费规模相对较大,但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对此,业内认为,在经营过程中,专业性险企可能陷入要规模还是要利润的困境,导致最初定位和最终结局出现较大差距。不过,在业内看来,专业性保险公司仍具备发展潜力,建议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立足股东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进行业务拓展。
两股东离队三一集团增持,强化话语权或利于稳定公司经营
近日,久隆财险发布公告,第五大股东烟台开发区宏通机械有限公司、第十三大股东无锡市永佳利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分别拟将各自持有的8600万股、3300万股久隆财险股权转让给大股东三一集团。
转让后,两家机械类股东退出久隆财险股东行列,久隆财险股东数量由15家缩减至13家;三一集团对久隆财险的持股数量将由此前的2亿股增至3.19亿股,持股比例相应从原来的20%提升至31.9%,维持战略类股东身份。
“受让股份,是三一集团增加话语权、增加控股力度的方式。一般来说,小型民营险企分散型的股权结构不利于股东的发展,集权可以使得股东发挥更大权利,比如在公司话语权、人员选派、未来策略制定、公司经营稳定性上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保险业内人士王立刚向蓝鲸保险表示。
从实力来看,相对离队的两家股东,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业的三一集团资本实力更为强大,旗下拥有三一重工(600031.SH)一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三一国际(00631.HK)一家H股公司,拿下股权或也将增添久隆财险资本底气。
事实上,三一集团一直在久隆财险多个环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6年,久隆财险正是在三一集团牵头下,并由其联合多家有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共同设立。基于股东资源,久隆财险定位为一家装备与装备制造行业的专业保险公司。
与此同时,三一集团在久隆财险中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其高管班子成员安排上。2020年2季度偿付能力中,监事会主席刘道君,目前在三一集团及其旗下公司担任要职;总经理徐践虽来自平安产险系统,但也是在三一集团安排下,接替上任总经理谢跃的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久隆财险曾于开业1年,连换3任总经理(包括拟任),而目前其人事又出现新变化。对比2019年4季度偿付能力报告,2020年2季度偿付能力中,邵珠海、罗向明、张俊岩等董事或独董的任职资格于近期才获批,原董事及独董悉数换血;同时,曾任董事长的向文波、副董事长的梁在中均未出现在最新一季度偿付能力中,相关职位或处于空缺状态。
放弃规模保效益,险种趋于单一化成立3年扭亏为盈
在这种背景下,久隆财险的战略规划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一集团的经营理念。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久隆财险在成立第3年即实现扭亏,但在踏上盈利的道路上,久隆财险与也曾度过一段坎坷、艰难的摸索时期。
整体来看,久隆财险的业绩按照亏损、盈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7年及以前,久隆财险处于业务快速拓张,但亏损加剧的摸索阶段;2018年及以后,久隆财险步入盈利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久隆财险保费收入来源多项保险产品,业务多面开花。尤其是成立第二年,即2017年,久隆财险的企财险、车险、责任险保费增幅分别高达339.01%、632.24%、50.28%,保费收入由首年的0.56亿元猛增至2.55亿元。
但业务快速扩张的这两年,久隆财险的前五大险种承保分别亏损17.13万元、1.22亿元,受拖累,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1.4亿元。
第二阶段,久隆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由2017年的2.55亿元骤降至2018年的1.68亿元,而业务滑坡的原因,也可从险种变化中窥探出蛛丝马迹。
2018年,久隆财险的主营险种——企财险保费依旧在不断增长,保费收入为1.18亿元,同比增长15.13%;但车险、责任险保费规模分别仅有6.92万元、2.61万元,合计占总保费收入的0.06%,工程险、货物运输险则从有到无,产品类型明显减少。
2019年,久隆财险险种更趋于单一化,2.14亿元的保费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企财险,车险收入仅有300万元,没有责任险收入。
调整之下,久隆财险保费规模出现较大缩减,但却没有像诸多小型财险公司一样,经历较长的亏损期,成立第3年即实现159.19万元的盈利,2019年更是取得7467.48万元的净利润,2020年前2季度实现3262.34万元的盈利。
近年来,在车险承保普遍亏损的情形下,久隆财险在短暂试水拓展多样化险种后,集中主力发展企财险,技术、经验的积累或也为其承保利润铸造了一层风险保护屏障。在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假如保险产品承保不乐观,久隆财险放弃规模、保持效益是合理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5月,银保监会一纸公告,核准久隆财险撤销北京分公司,这家获批开业于2017年8月的分公司,成立不到2年就此消失,消息一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王立刚指出,“久隆财险北京分公司亏损比较严重,投入产出比差距比较大,撤掉也是一种调整,对下一步分公司的开设可能影响比较大”。
“撤销北京分公司和公司的战略转型息息相关”,此前,久隆财险曾对媒体表示,目前业务主力主要在单一专业性险种上,将精力集中在广州,服务股东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根据现有信息,2020年1季度,久隆财险签单保费前三位均为机械设备综合保险,战略转型也有所体现。
专业性险企保费规模多较小,业内建议深挖产业链业务
从行业面来看,在“国十条”等相关政策鼓励下,近年来,专业性保险公司纷纷设立,类型大致有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社、农险公司、航运险公司等,但经营策略和业绩情况已出现一定分化。
按照主业清晰程度看,久隆财险、汇友互助、东海航运、安信农险、阳光信保等公司集中主力在各自专业资源优势领域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专业性较强,但保费规模多不足10亿元。其中,安信农险持续七年盈利;2019年,汇友互助明显减亏,阳光信保由盈转亏,东海航运出现一定增亏。
相较而言,安华农险、阳光农险、国元农险、中原农险、长安责任等主业则不够突出,但保费规模较大,多已超10亿元,与普通险企存在同质化竞争风险。
基于上述专业性财险公司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精于特定业务领域的险企业绩正在持续释放向好发展信息,渐渐形成专业性、特色化优势。
王立刚指出,“财险市场中,马太效应明显,竞争优势向头部险企聚拢,小型险企本身缺乏品牌、产品、费用等优势,而小而美的保险公司成长是需要一定过程的,但实际上,股东可能没有给予充足发展时间。导致最初的市场定位和最终结局出现较大差距,陷入要规模还是要利润的困境”。
与此同时,当下,避开车险等产品竞争,在细分领域进行保险深耕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也逐渐成为中小型险企突围的一种途径,同样也坚定了各路资本筹建专业性保险公司的信心。根据业内媒体报道,此前已有多家专业性财险公司处于在筹阶段,如太平洋保证保险、中贵火灾保险、仁安责任保险等。
宋清辉认为,“专业性保险公司是具备发展潜力的,但它们要持续挖掘专业能力,以满足细分市场的潜在保险需求。建议这类保险公司从股东业务开始,站稳根基,继而向股东同业公司,或从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进行相关业务拓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