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货币环境将渐归中性
来源:证券时报胡月晓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经历“中性”-“偏松”-“平稳”的变化。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复苏进程稳步发展,中国货币政策实践或将再度回归“中性稳健”,成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国家之一,彰显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波动格局中的突出稳定性。
政策定调“救助”
货币环境将复归中性
中国货币政策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边际放松后,很快转向平稳,央行及时向市场传达了这一政策倾向,使市场形成了和政策意图较为一致的预期,表明货币当局引导市场预期、管理市场预期能力有较大提高。2020年6月份,中国信贷和货币的实际增长符合市场的平稳预期,表明海外疫情在冲击下各主要央行的竞争性“放水”态势,对国内的货币环境造成的影响较为有限;货币当局虽然不再坚持维持中性政策基调,但政策重心仍立足结构性调整需求,以定向投放为主,在量上也仅是有限放松。
从货币当局对政策的表述看,应对疫情货币政策虽然有所放松,但政策重心在于“救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将定向得到信贷支持。正是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精准、定向支持,带来了货币增长和信贷增长的提高,但政策本意不在于放松,而在于“直达实体”的消除疫情冲击影响和对企业临时性困难的救助。货币当局在7月初召开的“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金融系统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加大了总量货币信贷支持,优化信贷投向结构,重点增加了普惠金融投放,而普惠金融领域中的中小微企业,正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领域;会议还要求,今后要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与市场主体实际需求保持一致,确保信贷资金平稳投向实体经济。可见,应对疫情的金融放松,带有显著的“救助”特征,它强调直达实体,这点与强调总量宽松的反周期货币政策放松,有着显著差异!
信贷期限均等化
彰显经济活力提高
2020年的信贷增长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增速上脱离了2019年下半年的“下台阶”运行局面,重新上移到13.0的上方运行。另一显著的变化是,信贷期限均等化。2019年信贷长期化较为明显,尤其是企业短期贷款增长较弱,表明经济当期活力较弱;2020年后,短期限信贷增长有显著提升,说明当期经济活力增强。
2020年1-6月,新增信贷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规模为45449亿元,去年同期为36500亿元,增长8949亿元,同比增长24.52%;中长期贷款增长规模为76600亿元,去年同期为62300亿元,增长14300亿元,同比增长22.95%。无论是企业部门,还是居民部门,2020年各期限信贷增长都比较均衡,尤其是企业部门的短期信贷增长提高更为明显,接近翻番,达到了91.84%,增速超过中长期信贷增速39.66%较为显著。一般来说,企业部门的短期贷款需求反映了当期经济运行的活跃程度,当期经济活力疲弱则短期需求下降。企业部门的长期贷款主要体现的是投资需求,体现的是企业部门对未来增长的预期;但由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对信贷的需求较为旺盛,因此企业部门的长期信贷基本上体现的是基建投资的增长,是政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因而不太能反映制造类企业的经济前景信心。从企业部门信贷新增的期限结构看,短期信贷增长的快速反弹,表明经济当期运行活力在快速复苏。
从居民部门当月新增信贷的期限分布上看,更多信贷增长都流向了房地产领域。从房地产供需两方面的信贷增长情况看,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的同比增长都处于相对高位。这说明,楼市泡沫对金融的“向心”吸引力仍相当强大。楼市泡沫使得房地产融资得以有旺盛的融资需求,并一直以比其它行业高的利率对外筹集资金;正是楼市泡沫造就了房地产强大和近乎无穷尽的高息“吸水”能力,使得其它领域,尤其是中小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的资金利率一直难以有效下降!在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放松有可能引致资产泡沫的反弹,进一步加大经济转型难度,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增加更大压力。
货币环境将回归中性
随着经济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货币环境将重新回归中性。当前偏于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主要为了防止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但在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防控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货币临时性放松的境况将改变,当前偏高的广义货币增速难以持续。首先,中国货币环境“存量过多”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大量存量流动性积存在房地产、股市等身份商品市场,金融“脱实向虚”的改善空间仍然较大;其次,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发挥货币、信贷对真实投资增长等经济运行的支持和激励作用,当前就是要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在新增货币和信贷的投放中注重结构性调整。即要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高货币积极性;通过新增流动性的定向投放,达到流动性存量的结构调整。这意味着,未来货币积极性提高,有赖于货币中性下“宽信用”的发展!
随着经济进入后疫情时代,宽松货币政策的负效应将逐渐显现。中国房地产领域的资产泡沫一直未能有效缓解,并已对经济内生增长构成了实质伤害,未来货币偏松局面如不能及时调整,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发展目标将得到根本性伤害。当前巨额累计债务已高度偏离实体经济。过去的债务增长,很多不是基于真实的实体投资增长需要,而是用于资产购买,即身份商品。为防范过于宽松流动性环境在疫情过去后的负效应,货币当局未来或将及时修正,信贷、货币高增长的态势或不能持续。不过,即使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高增长态势不能持续,资金空转现象继续减少和流向实体资金增多,也将带来货币效应更加迅速的转向积极。从近期经济表现看,经济反弹或超出预期;在宽松的流动性格局下,资本市场也逐渐呈现了见底走稳缓慢回升的态势。
货币政策效应转向积极,也意味着后续货币增长适度回落,也不会对经济运行造成压力;同时物价低迷和资产泡沫持续的局面表明,货币过于宽松会使经济运行的困难态势加剧,增加经济转型的难度。实际上,中国当前货币环境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数量宽松,而在于价格过贵,即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偏高。因此,未来仍需要通过各种降息手段,以达到降低融资利率的目的。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