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首次跻身全国城市前十 南京实现疫后“弯道超车”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20-08-08 07:42:38


经济总量首次跻身全国城市前十 南京实现疫后“弯道超车”

本报记者/郭阳琛/颜世龙/上海报道

在疫情常态化管控的同时,国内城市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加速“洗牌”。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实现GDP约为6612.3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列江苏全省首位,分别快于全国、全省3.8和1.3个百分点,相较天津市经济总量高出303亿元,升至全国城市排名第9位。

“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京经济总量首次进入全国前10。”近日,在南京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总结道。

为何南京能够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弯道超车”?

“南京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聚集要素和发展动能非常之强,经济体量进入前10并不让人感到奇怪。”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牛凤瑞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一方面,近年来,南京的发展后劲十足;另一方面,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十分密集,在国内名列前茅,这也是南京发力创新的基石。

为什么选择南京

“南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抓了一把好牌,却没有打出来。”2018年伊始,张敬华发出“金陵之问”——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5年、10年乃至20年之后,南京拿什么和其他城市竞争?

张敬华认为,“创新是引领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指针,是南京的‘华山一条道’。创新发展,南京已经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不行、创新抓得不实更不行的地步。”

由此,南京掀起了一场猛烈的创新“风暴”,不仅将“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还连续3年将市委“1号文件”聚焦“创新名城”,这样的执着让南京很快收获“果实”。

据《新华日报》报道,今年上半年,南京共有6876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同比增长39.73%,超过去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全市新签约新型研发机构78家、新孵化引进企业1204家,17位院士来宁领衔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全市新型研发机构配备科研和管理人员近1.2万人。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孵化引进企业2277家、累计达5850家。

除了科教人才优势,南京吸引科创企业还在于其“软实力”和服务能力。走遍大半个中国,北京绿能嘉业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能嘉业”)总裁王敏最终选择将第二家分公司“落户”南京市高淳经济开发区。

“最吸引我的就是这里的营商环境,政府为企业服务仿佛已是深入人心的规律。”王敏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研发石墨烯水性电加热材料,应用于地暖、锂电池等多种产品,此次南京项目主要生产石墨烯导电浆料。

王敏计划3年内谋求科创板上市,对他而言最宝贵的便是时间。“在北方项目落地动辄可能就需要两三年,没想到在南京只需两个月,预计9月底按照我们需求‘量身定做’的工厂便可开始运行生产。”他告诉记者,为了能让项目紧挨着主要客户的厂区,以此节省运输成本,高淳开发区管委会在协调方面下足了功夫,派专人负责与原先在此但计划搬迁的企业对接。

在王敏看来,南京更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很多政府官员都是这方面的“专家”。“与我们洽谈合作的高淳发开区管委会领导对于产业链布局如数家珍,对于某家企业做得如何、哪些企业是上下游关系、如何促成企业间的合作都有独特的见解。”

历史性的突破

“今年是历史性的,很多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活命’。”江苏贝特集团董事长葛蓬蓬在南京起家,在通信行业深耕30余年,仅在南京就有10多家公司。“疫情暴发后,我们最忧心的就是现金流,政府不仅免除了两个月的房租,税收有所减免,还允许缓交五险一金,为企业‘止了渴’。”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南京市玄武区政府还“上门送来订单”。葛蓬蓬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产品是信息化的智能管理系统。近年来,南京老城区不少小区进行“旧改”,对物管平台也有了需求。“以往参与这类项目都需要企业去投标,政府主动来接洽还是第一次,非常接地气。”

为更好凝聚创新动能,南京将每月18日确定为“企业家服务日”,举行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并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来执行。

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汇聚成南京的逆势增长。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1002.8亿元,同比下降5%,而南京却增长1.6%,是江苏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城市。

记者梳理发现,上半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费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居全省第一。

面对如此亮丽的成绩,张敬华也颇为振奋,他在报告中详细阐释了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原因。

据张敬华介绍,第一阶段,南京集中精力防控疫情,快速控制住了疫情的传播蔓延,累计确诊本土病例在长三角四大中心城市中最少,并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第二阶段,南京全面启动复工复产,还在全国率先发放惠民消费券,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复苏;第三阶段,南京坚决抓牢“六稳”“六保”,启动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以应对疫情的不利影响、扩内需、稳增长。

记者了解到,根据“四新”行动计划,南京将推进市区两级总投资5454亿元的346个新基建及关联产业项目加快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年度投资867亿元;同步推进总投资734亿元的30个新基建关联产业载体(园区)建设,2020年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21亿元。积极开拓产业发展新资源、新空间,融合对接数字经济、智慧城市、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培育40家依托新基建产业环境创新发展的示范企业、10家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力争相关行业年度营收增速达到15%以上,互联网平台网上交易额年度增长超过20%。

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所所长成长春表示,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以新项目支撑新经济成长,进一步提升地方经济的创新含量,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同时,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竞争力,南京不断放宽落户门槛,人才买房、投放政府租房和实习补贴等人才新政辈出,为城市产业升级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不竭的动力。

乘一体化东风

“南京上半年的成绩可圈可点,城市的首位度和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南京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接下来,我们的认识必须特别清醒,危机意识必须特别强烈,问题导向必须特别鲜明。”张敬华说。

张敬华的担忧不无道理。作为省会城市,南京一直面临经济首位度较低的问题。在江苏省内,直到2014年,南京经济总量才超越无锡,但仍被苏州力压一筹,2019年两市差距超过5000亿元。

“南京需要提高首位度,但不必刻意追求经济上的首位度。”牛凤瑞认为,苏州与上海紧邻,接受上海的辐射高于南京,经济总量也处于领先位置,但南京的政治、文化、教育、科研等功能一直远高于苏州,“这是城市发展中的正常分工,也是江苏省域资源禀赋导致的发展特殊性问题。”

而在长三角范围内,近年来,杭州打响了“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名号,合肥则是风头正盛、大项目不断,以两地分别为核心都市圈的崛起,给了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的特大城市——南京更大的危机感。

牛凤瑞表示,就空间地理位置而言,南京并不处于江苏省的中心区位,辐射范围对于省内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如安徽的某些地区。南京都市圈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圈内城市应互惠互利,合则共赢,取长补短,从而扩大各城市发展资源配置的空间。

记者注意到,5月最新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明确,南京要当好次区域发展的领头羊,肩负起推动宁镇扬、南京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发展的职责使命。

成长春认为,未来南京在一体化和都市圈发展中应更为积极地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进一步加强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等“圈友”的竞争与协同,加快都市圈内部交通、网络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深化制度、产业、民生领域对接合作,充分发挥南京在扬子江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一体化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打造“创新名城”的同时,突破行政边界,打开辐射腹地,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公共资源的服务力和价值体系的引领力。

dad95a03196e80556edc1b9d0d3a572.jpg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