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金融》|贝劲松:确保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作者|贝劲松‘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主任’
1990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以下简称“清算总中心”)正式成立。30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清算总中心服务央行大局,不断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提升系统运行管理水平,全力保障支付清算系统稳定运行,为全社会提供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
研发能力持续提升
支付清算系统是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清算总中心作为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运行单位,培育和提升研发能力是实现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清算总中心不断完善研发机构设置,建设研发人员队伍,提升研发管理水平,整体研发能力持续提升。
研发机构设置日臻健全。1990年,清算总中心成立,设立开发处。1994年,清算总中心增加内设机构,将开发处拆分为计算机处和通信处,计算机处后更名为计算机部。2003年,清算总中心重组计算机部与通信部,设立开发部和运行部。随着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步伐的加快,2006年,人民银行批准清算总中心成立支付系统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开发中心”)负责组织项目开发。2013年,开发中心与北京驰波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合并,重组后的开发中心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主要负责支付系统应用软件产品研发和预研、支付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支持和系统建设等。2019年,清算总中心进一步优化IT组织架构,加强需求管理和产品规划能力建设。
研发人员队伍发展壮大。开发中心成立后,清算总中心的研发人员由成立之初的30多人逐渐发展壮大到300余人,中高级技术人员占60%,为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和运行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2018年,清算总中心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支付大数据、数据安全、金融监管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多年来,清算总中心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技术带头人贺铁林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成为人民银行系统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唯一的科技人员,青年骨干吴贝贝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研发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开发中心通过CMMI5认证。在此基础上,清算总中心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推动产品质量提升。2010年,开发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管理前移,用“事先预防”和“过程控制”取代“结果管理”和“事后把关”,从而提高研发产品质量和降低研发成本。2013年,清算总中心启动实验室建设。2015~2016年,北京研发实验室、上海基准测试实验室和上海接入测试实验室相继投入使用,在生产系统的测试保障、面向参与者的测试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成果,清算总中心于2019年制定并发布《清算总中心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逐步建立和完善清算总中心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研发成果丰硕。多年来,清算总中心的科研成果屡获殊荣。全国电子联行应用系统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大小额支付系统获得银行科技发展奖特等奖,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工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获得银行科技发展奖一等奖。此外,累计完成135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45件发明型专利申请、4件实用型专利申请,获得5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运维管理不断完善
在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运维体制下,清算总中心不断加强对各清算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保障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建立内部“三道防线”防控管理体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夯实安全稳定运行基础。
人民银行统一支付清算系统运维体制。运维体制调整前,人民银行各分支行负责支付系统城市处理中心(CCPC)的运行维护,各清算中心的机构设置、主要职责和业务范围不尽相同。随着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发展以及支付业务的不断丰富,这种缺乏统一性的运维体制很难满足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2005年12月12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调整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维护体制的通知》,要求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设立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维护部门,负责支付系统CCPC的日常业务运行和系统维护,在支付系统运行和维护方面接受清算总中心的业务指导。运维体制统一后,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维护部门的职责和分工逐渐明确,为支付清算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清算总中心启动防疫专项应急预案,全面接管支付清算系统武汉CCPC的业务和技术运行工作,有力保障了支付系统的业务连续性。为进一步防控运维管理风险,清算总中心还建立了支付系统巡检制度,加强与各CCPC的工作沟通。建立内部“三道防线”。2016年,清算总中心在内部建立了生产系统运行维护、风险管控、内部审计“三道防线”,分别由运行主体、风险控制部门和审计监察部门层层把关。“三道防线”自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协同配合的“三道防线”工作机制。2018年,清算总中心建立了贯穿信息科技“三道防线”的全面风险管控及信息安全框架体系,进一步发挥防控合力。
业务连续性稳步提高
清算总中心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和稳定运行目标,建立和完善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工作机制,实现从主备运行到“双活”运行、从属地运维到一体化运维、从手工操作到一键式自动切换运行的发展,业务连续性水平逐步提升至行业前列。
从数据备份到体系同构。1999年,人民银行批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灾难备份项目立项,清算总中心开始在无锡主站建设电子联行灾难备份系统。2002年,电子联行灾难备份系统在无锡主站投产,该系统采用实时异步的数据复制技术,实现了应用级容灾,达到了当时远程灾备的最高技术标准——5级,为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高可用性和业务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障。2005年,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国家处理中心(NPC)应急备份系统投产运行,随后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等其他业务应用系统的应急备份系统相继投产运行。2013年,第二代支付系统在上海中心NPC和无锡应急NPC同步投产运行:上海中心成为主用中心,无锡应急NPC对上海NPC的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进行全功能备份,各系统的设备类型配置、处理能力和系统架构与上海NPC基本相同。2017年,随着实时数据同步架构的投产和应用,上海中心和无锡备份中心实现“双活”,同时支持双站点查询负载均衡功能,支付系统可用性提升到同行业先进水平。2019年,北京NPC投产。至此,上海NPC、北京NPC和无锡备份中心形成了“两主一备”“三地三中心”运行格局。
从属地运维到一体化运维。第二代支付系统投产后,清算总中心逐步改变过去的属地运维管理模式,开始推进依据运行管理对象进行工作分工的一体化运维工作,北京、上海、无锡三地的运维人员按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类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等五类运行对象实行一体化运维。上海中心主要由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运行部门轮流负责运维,无锡备份中心主要由无锡的运行部门负责运维。一体化运行方案实施后,支付系统的整体运维能力、对外服务水平以及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运行,清算总中心作出“三地两中心”全方位一体化运行的部署。通过统一数据中心系统维护对象、跨地域统一管理等,逐步形成跨地域、多中心、多运维团队的一体化运维协同工作模式。自2018年4月起,上海、无锡两地轮换承担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主运行值班任务,同年8月无锡主站加入支付系统控制中心轮转序列,从此三地共享运维人力资源,共同承担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支持服务,实现全方位一体化运维管理。
从手工操作到一键式自动切换运行。应急备份系统投产后,清算总中心开始组织开展切换运行。2005年,首次实施支付系统NPC应急备份系统切换运行。2009年,清算总中心成功实施支付系统NPC切换至应急NPC运行并顺利回切,首次实施全系统、带业务切换—运行—回切应急演练。但此时的切换运行需要充分的前期计划和准备,依靠较多技术人员进行人工操作,使用数量庞大的控制表及操作手册,切换耗时长。2017年,支付系统自动化切换工具上线,清算总中心首次在业务受理时段成功实施支付系统NPC带业务异地切换运行,切换和回切用时110秒和109秒,核心业务系统整体一键式自动化切换。2018年,清算总中心成功实施支付系统NPC无计划、突袭式、带业务的异地切换运行,用户基本无感知。
业务连续性水平领先。2019年,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ACS业务处理中心、32个CCPC的安全运行率均为100%,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安全运行率为99.99%。支付系统各业务系统连续性指标均达到或高于人民银行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分级保障标准,主要灾备指标整体达到业内先进水平。清算总中心自主研发的“精卫”统一运维平台具备“一地出现疫情、其他两地迅速接管”的业务连续运行保障能力。
30年来,清算总中心始终坚守人民银行赋予的职责,将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运行重任扛在肩上,行在实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清算总中心将进一步优化IT组织架构,加强培育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支付清算行业创新实验基地,构建以运维数据分析和场景智能分析为侧重点的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做好一体化运维架构下的应急管理工作,为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