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报告:进击云端的复旦大学MBA项目


来源:新浪财经   时间:2020-08-13 14:38:34


当毕业骊歌响起,复旦MBA 2020届毕业生正式开启人生新一页,奔赴似锦前程。与此同时,2018级、2019级和2020级的“后浪”们则要继续他们的求学之旅,接受时代的历练和知识的熏陶。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经历了披荆斩棘的奋斗,也体会了风雨同舟的大爱。在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前,复旦MBA和所有同学们一起积极应对,展开了一段特别的“学习”旅程。从学院到MBA项目,从校园到“云端”,复旦MBA共开设152门线上课程,授课总次数超过1000次,线上论坛、讲座和分享活动超过200场次,覆盖人群超过1000万。这一串数字,记录了一所中国一流的商学院在疫情期间所展现出的惊人爆发力。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工”,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复旦大学的要求,回应学生们求知若渴的心情,复旦MBA依托学院的平台和资源,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创新,第一时间搭建线上课堂,构建起线上教育体系,让同学们得以及时“转学”到线上,确保学习不“断档”。

“所有的生意都将死亡,唯有文化生生不息”。挑战当前,复旦管院副院长郑明教授对任正非先生的这句名言有了更深的感触。在她看来,复旦管院是一个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之地。在这个培养文化人的高地,必须通过深度的思考来提高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见力与把控力。

“将商科教育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这不仅是管院和项目面对疫情做出的最快、最大的调整,更是疫情催生的商科教育新变化。”郑明教授表示,疫情倒逼复旦MBA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与思考,她也希望所有同学都能由此收获破浪前行的力量:面对“意外”更淡定从容,面对“不确定”更自信强大,与管院和项目一起回望来时路,逐梦再出发。

2020已过半,回望这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上半年,复旦MBA为疫情之下的教育付出了心力与智慧,更收获了支持与感恩。

一、突发疫情,应对危机,积极谋划春季各项工作

第一阶段:1月23日-3月5日

当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远在国外探亲的复旦MBA项目主任祁新娥教授坐不住了。“复旦MBA的学生构成非常多元,有在职的、全日制的,有在湖北的和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也有在国外的交流交换留学生”祁新娥老师说,疫情爆发时,她心里最牵挂的就是学生们的安全。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安全情况,她立即组织项目老师们统计排摸学生们所在的城市及健康情况,一个都不能少。

彼时的祁新娥老师,每天都倒着时差与国内的同事们协同作战,每天下午4点召开例会、建立远程办公制度、筛选远程办公工具、审批每天工作进度……在疫情尚不确定的时刻,祁新娥老师带领团队首先推出了MBA员工居家办公指南,设定有效开展工作的方式,并整理学生关心的问题清单,商讨相应解决方案。

祁新娥教授:“我们当时做了乐观、保守、悲观三种情况下的应急预案,但还是低估了疫情的影响程度,大学的开学时间一推再推,很多工作不得不重新规划。”

与此同时,与学生们休戚相关的事务,也刻不容缓。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负责学生事务的戴宁红老师每天从早上8点多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最忙的时候连吃饭都没有离开过书桌。”工作几乎都在手机上进行,每天不停地按屏幕、接电话、报数据、安排学生事务。原本可以用一天半的手机电池,那时候隔半天就需要充电一次。“我们项目的老师常常半夜12点还要讨论问题,都是为了能够尽力减少疫情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很多需要取消或重新规划的工作事项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原定于大年初三陆续出发的4个短期海外课程:美西硅谷斯坦福大学海外课程、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海外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课程以及韩国高丽大学海外课程,涉及学生143名。

疫情的发展,让负责带队海外课程的复旦MBA项目副主任孙龙老师陷入了两难。海外课程去还是不去,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去,每个海外课程都有三四十个学生,去了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安全?不去,那些对海外课程满心期待的学生必定非常失落。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孙龙老师寝食难安。

2018级在职MBA的吴方琦,是美西硅谷斯坦福大学海外课程的班长。大年初二,他和五位同学已率先飞往了美国。但是,“来自国外大学的明确停课通知和美国航班的问题,让我们下定决心陆续取消了所有寒假海外课程。”孙龙老师表示,当时距离原定出行仅剩5天时间。

于是,吴方琦和同学们不得不抓紧时间回国。“即便海外课程取消了,管院的老师们还是一直在跟进我们的行程安排,随时给我们更新相关信息,帮助我们早日回国。”吴方琦说道。

“当时没有人能肯定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孙龙老师一度非常担心这个决定是否过于谨慎,导致同学们在复旦MBA的学习留下遗憾。但是,时间证明了一切。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同学们理解了当时学院的决策。“现在回头想想,若不是学院及时取消了行程,就会又有几十名同学飞往美国,那会是完全不可控的局面。”吴方琦对学院的及时地决策十分认同。

不过,眼前的困难依然存在。海外课程取消了,学分如何补修?课程如何开展?论文怎么开题?“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复旦MBA决定,即使没有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熟悉的上课铃声,也要竭尽全力,让思想的传递跨越空间与距离——线上课堂应运而生。

二、复课!复课!全院协同探索线上教学与活动的开展

第二阶段:3月6日-4月26日

3月6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IT中心主任孙海老师带领的IT团队收到了复课通知,需要系统支持。

袁真老师是IT团队的成员之一,“一开始我并没有特别大的压力。”作为技术流,面对大规模线上复课,袁真老师并未感到压力,反而有点兴奋,“终于有机会一次性接触那么多新设备了。”但紧接着,他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来说,市场上还没有成熟的现场技术支持团队,连供应商也拿不出成熟的解决方案。”孙海老师看到了0到1的挑战难度。

随着线上开学时间的临近,直播间的搭建无疑就是在与时间赛跑。IT团队的“生死时速”拉开大幕。在最初的两个月里,IT团队的每个人都进入了紧急戒备状态。每天早上6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回家,他们把自己睡觉以外的时间全都耗在了新搭建的直播间里。要从一片空白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们脑中的那根弦一刻不得放松。

疫情期间,由于学校疫情防控措施严格,供应商不能进入校园。IT老师们就自己干起了搬运工,将屏幕、电子白板、灯光等多种设备手抬肩扛运到了直播间。

硬件基本到位后,孙海老师立即带领团队开始调试。视频为什么卡顿了两秒?声音为什么延迟了?学生为什么在直播间里会“只见其人、不闻其声”?刚开始,直播间里状况百出,IT团队只能不厌其烦地进行一遍遍测试。

有一次,袁真老师又在调试直播设备,小女儿发起了微信视频聊天。“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想要个新玩具。”奶声奶气的话让袁真老师倍感愧疚,每周80多个小时的上班时间,让他已经没有时间好好陪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只能给孩子多买些玩具来弥补心中的愧疚。”袁真老师说。

设备基本调试完成后,直播间很快迎来了第一批“主播”。“第一次有老师来上课时,摄像头没到、灯少了一个,屏幕也没到,IT同事们第一时间找到学院里的现有资源拼凑起来。”那忙中有序的场景,让MBA项目助理主任吕国彬老师在心底默默地为IT团队点了个赞。

“我们是国内第一批做线上课堂的管理学院,虽然不是第一个做的,但可能是规模最大的。”通过对全国各地高校的了解,孙海老师介绍,复旦MBA项目的专门直播教室从开始的4个发展到后期的18个,未来还将继续增加到20多个,这在全国来说规模罕见。

幸运的是,虽然直播对于学院的授课老师来说也是新鲜事物,但他们乐于尝试,勇于推陈出新。复旦管院数年来潜心构筑的师资力量,在疫情的“试金石”面前一朝发力、熠熠生辉。

第一次当“主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凌鸿教授格外小心翼翼。他特意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试了一次课。做注释、划重点、拷贝屏幕……他和学生们一起熟悉ZOOM平台的使用,探索更好的上课体验。

每一节课,身着西装的凌鸿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打开视频,“打开视频就像点名一样,不是说你到场了就一定学得好,但这是认真上课的基本要求。”这个上课“仪式感”十足的老师,还把电影拍摄时的绿幕搬进了直播间,用虚拟背景营造真实的上课氛围。

裘理瑾教授的《营销管理》课程的授课对象则更加多元化,都是地域距离远、国际生比例高、语言环境差异大的国际MBA项目学生。在直播间里,裘理瑾老师会在课前将所有教学的素材、PPT、视频,以及互动程序都事先上传、安排、调整、测试好。

每一次课,她都会利用平台的录制功能将课程录下,课后再根据内容进度进行剪辑,重新编辑成与课程体系和结构相对应的授课视频章节。“2个半小时的课可以剪成45分钟、30分钟,每一段用不同的开头,上传至学生端的学习门户,这对于《营销管理》这类互动讨论多且英语授课的课程来说,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会很有帮助。”

不过,突发事件还是防不胜防。

3月21日上午8点06分,钱箭星教授的《创新动力与机制》课程即将开始直播,可吕国彬老师却发现直播间里“只见其人,不闻其声”。技术人员赶紧远程登录钱箭星老师的电脑,多次调试,却仍未成功。“会不会是硬件问题?”吕国彬老师问道。但是钱箭星老师对电脑设备并不熟悉,远程指导调试硬件也行不通。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眼看着时间快要到8点30分,同学们也陆续上线等待上课。“这里有没有装好直播软件的电脑可用?”情急之下,吕国彬老师一边通知学生先观看课程视频,一边拿起办公室的备用电脑和麦克风,匆匆忙忙往钱老师家里赶。

“赶到钱老师家时,视频刚好快要播放结束。我们连忙换上电脑和麦,保证了课程的后续正常进行。”看到同学们云端上课顺利的状态,吕国彬老师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就这样,克服了重重困难,第一批线上课程如期展开,22门课在云端呈现。

不见面的上课已然实现,那不见面的招生如何开展?2020级的考生急切地想知道复旦MBA的录取信息,而与此同时,2021级的招生计划也到了启动时间。

“不能回办公室,不能与考生见面、所有线下招生活动取消,面对多种的新状况,我们当时十分着急”MBA项目招生营销总监张舒雅老师回忆说。她首先联系了IT团队将招生热线转接到了负责学生答疑的李如春老师的个人手机上。“那时候,我必须保证24小时不关机,随时接听学生来电。有时候在家休息时,还会一只手炒菜一只手接电话。”李如春老师说。

4月11日,复旦MBA首场招生政策发布会线上开播,尽管事前经过多次测试,可直播现场却遭遇了短暂地“翻车”事故。由于供应商的音频设备出现故障,直播开场时的一段声音出现杂音。“第一场发布会营销团队的同事做了很多准备和彩排,没想到现场还是出现意外,大家心里都不太好受。”张舒雅老师的心情跌到了冰点,却还是打起精神与团队和供应商一起检查硬件、调整流程,大家开足马力,为下一场发布会做足准备。

为了弥补这场发布会的欠缺,招生营销团队将无瑕疵的发布会视频内容整理好放在官网上,供考生随时回放。

三、刻不容缓,快速迭代,徐徐展开的云端课堂

第三阶段:4月27日-6月6日

4月27日上午,窗外阳光明媚,李旭教授坐在直播间里,打开电脑,登录ZOOM。屏幕上陆续跳出了2018级MBA班同学们的头像。一眼看去,同学们有的在客厅、有的在书房,有的在卧室,有些同学的窗外和李旭老师一样晴空万里,而有的同学那里已经夜幕降临。身处各地,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大家在云端相聚,参加《供应链管理》的线上课堂。

在开课前,李旭老师首先征集了学生的要求、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根据学生意愿进行课程调整,并将课程时间、收看平台、教学形式、作业发布等信息写成《供应链管理在线课程说明》,以书面形式告知学生。

为了上好线上课程,李旭老师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表述方式;改良线下的互动游戏,开发新的线上游戏;建立课题体系框架,为课程回放打下基础;尝试多种比例PPT,选择不同课前“暖场”音乐,用尽善尽美的细节满足学生们对优质MBA线上课堂的渴望。

吕国彬老师介绍,由于网络授课的特殊性,教学事务团队定期组织老师们进行内部分享,互相交流线上授课心得,“迄今,我们已举办过4次大型和7次小型的分享活动。”为了更好地支持授课老师,教学事务团队还“人盯人”,为每位老师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由此,复旦MBA涌现出一批像李旭、孙金云这样的教授,采取录播知识点+线上互动的方式为同学们上课,其教学效果甚至超过线下课堂。“实际上,知识点的录播已经是以往线下课堂的课时量,但为了上好网络课堂,老师们情愿投入更多精力,为同学们呈现最好的效果。”

为了云端课堂的高效开展,授课的老师们还常常展开“头脑风暴”:什么案例适合线上课堂?一个知识点最适合讲几分钟?课间休息应该如何安排?直播灯光应该如何布置?这些教学设计中的小细节都被作为主题深度讨论。

课程大规模上线,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千丝万缕的沟通对接,完成这些沟通对接的工作费心费力,劳心劳神,但大家从未听到教学事务团队的老师们抱怨一句。从一开始的“仓促上马”,到后来对超强工作节奏的习惯,教学事务团队一直在摸索一套更精准、更细致的工作方式。

同时,复旦MBA还全体总动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课程项目经理制”。教学事务许雅琴老师介绍道,课程项目经理制将每一门课当成一个项目,并指定一名行政老师担任项目经理,对接教授、IT、复旦商业知识发展中心(KDCC)、助教、学生等不同角色,起到前期资源整合、中间沟通协调、后期跟踪反馈的作用。

“有的项目经理非常用心,上课前会跟同学们暖暖场,带动直播间氛围;中间云茶歇,还会播放一些音乐,让大家放松心情。”许雅琴老师说,有的项目经理同一时段要跟两三门课程,家里的手机、电脑、pad便全都被翻出来派上了用场。高强度的工作内容,让老师们不得不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即使在家也保持着24小时跟踪课程的状态。

课程的完善需要循序渐进,许雅琴老师组织团队在每一节课结束后进行“复盘”。“老师和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助教、中期评估等各种渠道向我们反馈问题,努力让线上课堂的效果与老师同学期望相匹配。”令许雅琴老师高兴的是,通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索,线上课堂逐渐进入良性循环模式,真正做到了像陆雄文院长所说的“教学相长”。

除了统筹全局的课程项目经理外,年轻的助教们也为课程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课前1周、开课前3天、开课前1天、开课当天、课后当天、课后1天……郑琴琴教授《商业伦理》课程的助教、2018级工商管理硕博生胡雅菡,对做好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助教任务都了如指掌。在复旦MBA教学事务老师的带领下,助教们通过不断更新迭代,整理出了一份详尽的助教工作流程清单,帮助完善了不少线上课程的新功能。

相比平日里的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的助教工作的确多了不少。同为助教的2017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戴亚男举例说,线下上课时,如果有同学没带纸质版课件,同学们还可以相互之间共用借看;但一旦课堂移到了线上,就必须在开课前与同学们一一确认收件地址,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能拿到纸质版课件。

不过,有时候突发状况还是突如其来。在一节芮明杰教授的课程上,由于运营商网络抖动,导致直播间出现了短时故障—声音延迟了6秒。这在日常上课中不易察觉的“时差”,却造成了极不理想的线上体验。课后,孙海老师立即进行网络优化。“我们增加了多条网络、多台电脑,以防出现类似故障。”孙海老师说,即便后期再出现网络不稳定情况,后台也能够及时监测并切换网络,在同学们还未有所察觉的时候就解决问题。

在直播带货风生水起的今天,直播课堂与之相比最关键的技术区别是什么?孙海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学院课程的特色讲究互动性,需要很强的现场感觉,这与直播带货的单向输出介绍大相径庭。”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线下课堂体验,孙海老师带领IT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设备改造。从优化声音质量,到优化硬件性能和程序,从扩大网络带宽到寻找合适链路,团队成员将每一项上课流程进行优化,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上课技术支持模式,尽最大努力让老师呈现原汁原味的商学院课堂。

四、总结!改进!再出发!齐心打造线上教育新体验

第四阶段:6月7日-至今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学院探索多年的夜课堂、mini-MBA、Pre-course课程、在线直播等形式在复旦MBA在线教育再出发的这一刻厚积薄发。“虽然我们的在线团队只有5个人,但此前丰富的在线教育经验给予了我们突破的动力。”谈及在线教育的经验与困难,复旦管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以下简称KDCC)李明妍老师深有感慨。

时间紧、课程多,为了推出相对完善的在线教育方案,“我们将在线教育的相关内容嵌入到项目对学员的调查问卷之中,以学生的反馈作为依据改善服务质量。”李明妍老师介绍,为了尽快推出在线教育方案,KDCC团队与项目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助教等进行一对一深度交流,对存在问题查漏补缺,这期间与项目老师的头脑风暴次数几乎达到了历年高峰。

由于在线教育由教务、直播、回放、作业等多个模块,使用多个平台和软件组成,KDCC团队便将众多平台和软件的功能整合在同一平台,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此外,KDCC团队还通过添加片头片尾、统一标识、项目logo等细节,优化视觉效果,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视觉体验。未雨绸缪地使用录屏跑马灯及添加防伪logo等方法,最大程度保护任课老师的知识产权。

从上课直播到课程回放,从在线课堂到线上招生,每一项功能完善的背后,都是KDCC团队的电话支持、快速响应,以及无数个不眠之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疫情面前,团队的死磕精神再次派上了用场。

同样发挥“死磕精神”的还有复旦MBA学生事务团队。

“以前微信群是我们与学生沟通的辅助工具,没想到这次成了主要工具。”学生事务团队的韦韶军老师介绍,疫情期间,团队首先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学生微信沟通群,从班主任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发展成为学生代表群、班委群、班长群、课程群、班级群等等,及时传达学院的相关信息,回答同学们关切的问题。

后来,每月一次的院长见面会在友邦堂定期举行,陆雄文院长每次都亲自参会,与学生代表门就线上教育的发展共同磋商,成为复旦MBA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式。

2020级新生入学活动导向课程、博览会、线上训练营……疫情之下,学生事务团队还利用线上平台举行了不少大型活动。“平时在线下做了很多大型活动,可第一次在线上担任主持人,还是有点紧张的。”韦韶军老师坦承道。

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中,基于复旦MBA线上分享平台“聚劲云享堂”开展的40多场复旦MBA博览会尤其受到关注。“线下举办受限于场地和人数,而线上分享就打破了这一限制,一场博览会的高峰流量可达上**。”韦韶军老师高兴地介绍,传承了20年之久的复旦MBA“聚劲Orientation”也将在今年第一次以线上形式开展。“聚劲2020”Orientation将以新生为核心,以“赴旦之约”、“未来同行”、“班级创行”三个模块为载体,通过复旦MBA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导入,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复旦MBA的学习情境并遇见更好的自己。

同样传承多年的还有复旦管院与MIT合作的China-Lab项目。只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疫情肆虐,MIT不得不暂停了一年与中国咨询项目的合作。“得知这个消息时,我还是非常失落的。”负责国际事务团队的MBA项目助理主任黄萱老师还来不及整理自己的情绪,便急忙召集学生们开会,给他们以解释与安慰。同时,她逐一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确保后期以本地项目的形式正常开展。

除此之外,复旦管院与芬兰、泰国合作的iLab项目虽然没有暂停,但全部由线下转为线上。“每周学生召开内部会议,每两周与公司开会,每个月与团队负责人开会。我们会在每一个时间节点听取学生建议,随时给予他们支持。”黄萱老师说。

从线下转到线上,iLab是否受到什么影响?

“没有留下太多遗憾。我们目前完成的20多个项目中,每一家合作企业都对复旦管院的学生打出了90以上的高分。”黄老师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iLab校友智囊团和合作企业的支持。

在2020年的iLab校友智囊团里,26个校友分布在21支团队中,无私分享他们过往参加iLab项目的经验。合作企业更是全力配合复旦MBA的线上咨询,为学生们完成项目提供了最大支持。为了感谢合作企业,国际事务团队第一次为企业定制了感谢证书,并将所有iLab项目成果汇聚起来,举办了一场耳目一新的云展示,向全世界展示复旦MBA学生的卓越能力。

除了iLab项目以外,复旦MBA同学们疫情期间在国际赛事方面的表现同样令人刮目相看。

在曼谷商业挑战赛中,由2019级复旦国际MBA项目伍满红、陈婷、张灿、康志军以及复旦MBA校友张斌联合组成的参赛团队,从全球20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前四强,并斩获全场唯一Best Presentation单项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场赛事不得不从半决赛开始就采取线上方式进行,打破了团队前往泰国亲临现场参加决赛的计划。国际事务团队的老师们取消帮助学生提前订好的机票酒店后,不间断地为参赛团队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坚持到底。最终,团队克服了时间、地点、无法面对面交流等一系列困难,取得了复旦MBA参加曼谷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在由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五届GNAM 投资大赛”中,由2018级复旦MBA的卢婧、朱祝萱,2019级复旦MBA的张灿、邱隽慧以及2019级复旦国际MBA的伍满红、李泓朴为正式组员,2018级复旦MBA的王潇为编外后援联合组成的“五角场联盟”荣获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Prize)环节亚军,这也是复旦MBA团队第一次在该环节获奖。

危机涌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应变,自我变革。从网络授课到线下招生,从iLab到国际赛事,每一个线上教育模块的日渐完善,每一次尝试与每一分成绩,都是复旦MBA人主动迎接变化的最佳证明。

五、面对教育新格局,线上线下结合未来可期

在复旦MBA项目主任祁新娥老师看来,四个多月的线上教育探索,让不同团队的同事打破原先的工作边界,交叉参与到各项工作事务之中,为复旦MBA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更强动力和灵活度。“即便以后疫情结束了,线上教育的思维依然能够为我们所用。”祁新娥老师指出,从以往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到如今疫情期间线上课程的后起之秀,复旦MBA将依然发挥线上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们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复旦管院 陆雄文院长:“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复旦管院以学生为本的决心和信心。”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给教育行业带来了一场变革,也让中国的管理教育有了更多可能性。那些最敏锐的人总能最先听见时代的呼唤。正如复旦管院陆雄文院长所说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复旦管院以学生为本的决心和信心。复旦管院将一如既往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知识殿堂,与学生们一起迎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炽热的盛夏天空下,我们祈望新冠阴影早日散去。在过去的半年多,复旦的每个人仿佛都一人分饰了多个“角色”,在不同的职能岗位上尽心竭力。复旦MBA的每个学生校友都给予了学院和项目最大的支持,以诚挚的坚持共同为梦想助力。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的挑战,复旦MBA将时刻准备着,通过持续的变革、敏锐的创新,主动拥抱每一次变化,创造更多的可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