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1.4亿“60+”人口潜力, 形成二次人口红利
作者: 郭晋晖
我国正在加速步入老龄社会,数以亿计的庞大老年人口挑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下称“报告”)称,中国60岁到70岁的低龄活力老人约有1.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充分发掘处于活力期的老年人潜力,可以收获中国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广君对第一财经表示,银色经济时代发掘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主要是从老人就业、储蓄和消费等方面着手。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措施,比如消除就业歧视,合理安排老人的就业岗位,鼓励积累养老社会财富等。
去年11月发布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已经提出,财富储备、劳动力供给、老龄产业、科技创新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但政策落实和执行仍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发掘1.4亿低龄老人的人力资本
银色浪潮正在袭来。
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约2.1亿;2035年将达到3.1亿; 2050年将达到3.8亿左右。低龄老人占比较大,是当前一个阶段我国老龄化的一个大特征。2030年前,老年人口增长仍以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为主。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的长表数据进行估算,中国55岁以上就业人口占总体就业人口的比例为14.9%,主要集中在55~64岁老年人。分年龄段来看,55~59岁就业人口数量为530万,占总就业人口的7.4%;60~64岁为287万,占比4.0%,65~69岁为148万,占比为2.1%。
报告称,我国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相比明显偏早,导致退休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劳动技能、身体状况良好且有就业意愿的人。
根据预测,2025年、2035年、2050年生活健康且自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分别为2.45亿人、3.32亿人、3.95亿人。其中,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龄等原因,不能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但仍然有大量 60~70岁的老年人是“活力老人”。
中国具备持续开发老年人力资本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力资本的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科技创新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刘广君表示,我国对于老年人就业仍然存在很多歧视性的政策,就业市场上超过45岁找工作就比较困难了。政府应该发挥作用,有针对性地把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岗位留给他们。现在很多这样的岗位上安排的是年轻人,其实这些岗位并不适合年轻人的职业发展。
未来10~15年,养老产业的黄金年代
随着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长,老年人经济需求和潜在购买能力将带动可观的市场消费。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未来10~15年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报告称,老龄化背景下,实施新的增长战略,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十分关键,医疗健康、生活照料、老年用品和休闲旅游产业会迎来规模庞大的老年消费需求,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和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对老年成员提供养老照料的功能在逐步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报告预测显示,2035~2050年,三代家庭进一步分化,一人户、一对夫妇户、三人户等小家庭将快速增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家庭平均规模已下降到3.1人, 2015年前后下降到3人以下。未来家庭规模将进一步下降,到2050年下降到2.5人左右。
独居、空巢老人的数据也不乐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65岁及以上独居老年人户共有1754万户,2015年增长至1996万户,未来将会进一步增长,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空巢比例将高于城镇家庭,2050年将达到城镇地区的两倍以上。
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是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和行为变化,老年人口消费潜力不断增长。据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统计,中国1600万老人的家庭月收入超过10000元,绝大多数老年人拥有一套或多套住房。
对于有住房或是高收入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养老有更多的选择。调查显示,收入越高的老人对子女的依赖性越低,而对自己家、社区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院的选择会更多。
整体来看,尽管市场巨大,但老年人的消费潜能并未完全释放。“银发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尚未完全开启。
报告称,“十四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全面显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将更为迫切。下一步应该把老龄产业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老龄产业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整体战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