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连续四个月未变 未来LPR报价仍有下行空间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从央行官网获悉,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记者注意到,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与上期报价持平,符合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因为稍早的17日1年期MLF招标利率保持不变,表明本月LPR报价的参考基础未发生变化。
LPR报价保持不变
对于8月LPR报价保持不变的现象,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符合市场预期。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从之前的总量偏宽松转向目前侧重结构优化。今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22.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6万亿元,7月末M2同比增长10.7%,明显高于去年,总量宽松政策对保企业、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在延续了‘灵活适度’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精准导向’。一方面,更多企业走出困境,逐渐开始正常运转,货币政策需要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另一方面,持续的总量宽松也容易引起资金空转套利,引发局部房地产市场过热等风险。”
温彬还表示,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上看,也能体会到央行对于货币政策宽松操作偏谨慎的态度,本月逆回购和MLF操作,相关利率均保持不变,传递了本月LPR不降的信号。随着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逐渐转向精准导向,未来降准和降息的概率降低。
具体从流动性调节方式上看,温彬指出,“央行逐渐回归公开市场操作、MLF操作等常规性的调控方式。自本月7日以来,央行已连续10个交易日进行逆回购操作,累计操作金额近万亿元,利率保持2.2%不变。从MLF操作上看,央行为维护市场预期平稳,提前公告将于8月17日进行MLF操作,对冲本月即将到期量(5500亿元)。虽然当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MLF操作,利率保持2.95%不变,但超额续作量仍超出了市场预期。由此可见,近期连续货币政策操作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价格稳定、数量缓增的方式,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缴税、政府债券发行等所需的流动性需求。”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指出,5月以来,LPR报价连续四个月保持不动,根源在于伴随国内经济进入较快修复过程,总量型货币政策不再进一步加码,此前连续的政策性降息过程告一段落。当前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把握平衡。其中,信贷、社融增速处于较高水平,但已基本到顶,“宽信用”更加强调精准导向、直达实体;以市场资金利率中枢持续上行为标志,5月以来“紧货币”旨在打击金融空转套利,防范大水漫灌——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银行平均边际资金成本相应走高,对银行压缩LPR报价加点形成一定阻碍。
不过,王青同时表示,“近期LPR报价未做下调,不会改变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态势,预计三季度企业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有望较二季度再下行20个基点左右。”
LPR报价仍有下行空间
王青认为,LPR与MLF利率之间的点差有望收窄,未来LPR报价还有一定下行空间。
据他分析,2019年9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MLF利率一直固定在90个基点,表明LPR报价的市场化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在近期央行频频释放货币政策“总量适度、精准导向”信号的背景下,若下半年外部环境未对国内经济复苏产生较大扰动,接下来政策性降息的概率明显下降;即使下调MLF利率,幅度也会显著低于上半年。
不过,王青认为,未来1年期LPR与1年期MLF利率之间的点差有望收窄,这会在MLF利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带动LPR报价下行。
并且在王青看来,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LPR 改革在促进降低存款利率的市场机制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其中,6 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 2.64%和 2.71%,较 2019 年12月下降30个和34个基点,近期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也均有所下降。预计未来在监管和资产收益的双重压力下,银行有继续下调包括各类存款利率在内的负债端成本的动力;其次,伴随市场短期和中期利率陆续回升至相应政策利率附近,‘紧货币’正在全面转入‘稳货币’阶段,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基本封闭,这意味着银行在货币市场融资的平均边际资金成本上升压力会显著减弱。因而以上两项将为银行压缩LPR报价加点创造条件,从而改变去年9月以来LPR与MLF利率点差固定在90个基点的局面。”
王青还指出,未来点差收窄一方面体现LPR报价市场化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也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顺利下行。
总体来看,对于下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温彬对记者说,货币政策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操作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所需的流动性,降准降息概率降低的同时,主要是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对仍处于困难之中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滴灌。另外,不搞大水漫灌也意味着疫情后期将更加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