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亏损可免费维权,还能全额退款?“灰产”碰瓷金融机构,你的钱包也被盯上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维权之风盛行。然而,已有灰色产业盯上这片新“蓝海”,并借机牟利。
券商中国记者调查发现,近期虚假网络维权“碰瓷”金融机构的情况颇有抬头之势。相关个人或机构打着“代理维权”的幌子,通过“制作文章模板-人工干预细节文本-批量生产文章”的套路,在网络上发布经某某“职业维权”协助成功追回的“案例”,将编造的海量负面信息作为引流手段,吸引投资者支付维权费。
正是在投资者的盲目相信、代维机构的肆意渲染和渠道平台的放任纵容下,网络维权已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种灰色的“产业链”,除了导致投资者可能遭遇诈骗之外,海量的负面信息也给证券行业以及各家证券机构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其中,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遭遇“碰瓷”的频率最高,近期已有多家机构关注并发布澄清声明。
网络维权海量信息涌现
“惊天黑幕”、“骗局大曝光”、“亏损内幕揭晓”、“惨痛经历自述”……如此骇人听闻的描述和形容,真是投资者发自肺腑的倾诉,还是别有用心者的恶意渲染?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累积,投资者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投资意识和对资本造假的维权意识也在增强。然而,在互联网信息的“无孔不入”之下,已有灰色产业盯上网络维权这片新“蓝海”。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无论是头部券商、大型期货公司,还是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均有大量维权信息映入眼帘。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样的现象自2019年兴起,今年上半年以来数量明显增加。
从维权内容来看,相关信息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似是而非”:先是给出曝光平台的名称,再以投资者的口吻介绍“上当受骗”的经历,包括:平台业务员承诺“高收益零风险”,购买咨询服务后却产生大量投资亏损;被拉到股票群后向“老师”缴纳服务费,但亏损越来越多;购买专业软件后亏损越来越多,股票严重被套……方式方法林林总总,关键字却总离不开“服务费”、“亏损”和“受骗”。
而在暴文的最后,离不开的总是发帖者的核心点评和内容:“在看了XX维权的文章后,我意识到自己被骗,XX维权仅X天就让平台跟我签了退款协议,赔偿了服务费和全部损失”。此外,发帖者还总是“好心”地留下XX维权的联系方式,“希望你们也能及时止损”、“挽回我们被骗的血汗钱”。
当然,其中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代维机构出面撰写和发布。这些个体或机构打着“专业律师团队”的旗号,声称能够迅速帮助投资者讨回在非法交易平台的经济损失,而这些海量的维权信息或案例正是他们引流的变相“广告”。
从当前“维权”信息来看,被代维机构瞄上的平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子虚乌有的编造名称,二是本身并不合法的外汇、货币甚至博彩等平台,三是一众拥有正规资质的“正规军”,如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这也是虚假维权的主要目标对象。
如果说随机抽查的效果带有不确定性,那么通过大数据的手段,同样可以得出海量维权信息系出自部分群体机械复制的效果。券商中国记者邀请到上海某机构技术团队运用爬虫抓取网络维权信息(基于百度搜索)。在抓取到10万条信息数据中,最终筛选出1.25万篇符合特征的维权文章。其中,证监会旗下83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132家期货公司全部命中,成为“维权”对象;随机选择的29家证券公司有22家命中,命中率超过3/4。
在1.25万篇文章中,具备文本联系方式的比例达到77%(注:其余联系方式为图片或站内消息,暂未进行识别解析)。其中,同时出现50篇以上的联系方式多达87个。在通过建模分析后,选取文章中67%的样本相似度在0.8以上,可基本确定“相关内容为批量生成”。
在实际操作上,技术团队分析,发帖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针对同一家金融机构,修改标题、复制粘贴内容多次发布;二是仅修改金融机构名称,其他内容复制粘贴;三是复制粘贴他人发布内容,仅修改联系方式。如此即可在短时间内轻松实现平台全覆盖,并达到引流目的。
代理“维权”套路满满
自称代理“维权”,那么代维机构具体如何操作,“效果”又如何?
在调查过程中,券商中国记者随机添加了数家“维权团队”发现,相关代理大多自称XX法援或XX法务,正规律师事务所比例并不多。但在宣传之时,“专业维权律师团队”是维权代理们用于推销自己的主要特色。
为何采取“法律援助”的名义?有资深律师告诉券商中国记者,目前国内的法律援助体系是由法律援助机构或律所组织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其中,由于法律援助的“无偿”性最为大众所熟知,因而被代维机构所广泛采用来吸引客户。实际上,对于炒股亏损等经济纠纷,不可能适用法律援助的条件。
除了渲染平台的“欺骗性”之外,代维机构所谓的“快速维权”、“法律援助”、“免费追回”,同样言过其实。在券商中国记者与“维权老师”的沟通过程中发现,代维业务员在询问平台名称及损失金额后,第一时间提出“维权费是追回资金的30%”,并需要签订委托合同。有部分代维机构还要求投资者手持身份证拍照、拍摄视频等。
那么,代维机构追回退款的“杀手锏”又是什么?答案是投诉威胁。在和代维机构确立了委托关系后,“维权老师”会对投资者进行话术指导:“我现在不会相信你们了,根本赚不到钱,我现在要求你们把我的服务费用退给我。”如遭到拒绝,则需要明确,“不退款就找证监会投诉你们”。
如果在威胁未成的情况下,“维权老师”还会继续建议拨打平台总部的投诉电话,继续威胁投诉至“证监会”。在自下而上投诉仍未能实现退款后,代维机构还会为投资者提供证监会投诉方式以及撰写投诉材料说明。券商中国记者接触的数家代维机构,所提供服务内容和话术大同小异,个别机构甚至声称“在监管内部有人脉关系”、“投诉后可动用关系轻松搞定”。对于聊天记录等材料的缺失,也有维权机构表示“维权需要的话,可以做出来”。
如此不分缘由、动辄投诉,造成大量投诉信息在监管方面的堆积,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正常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同样给正规机构的日常经营造成极大影响。此外,对于被虚假平台所骗、有真实维权需求的投资者来说,也有可能造成二次、甚至多次伤害。
券商中国记者关注到,部分代维机构在帮助投资者“打击黑平台”之时,自己也在从事非法证券咨询活动。在被“维权老师”拉入某接近满员的“XX老师维权群”的微信群中后,记者发现,该群内定期有疑似员工在推荐股票并指导买卖操作,“维权交给我们,给X老师服务费,肯定让你在股市中赚钱。”
虽未进行核实,但代维机构本身大概率难以获得投资顾问资质,且这种在微信群里荐股信息的行为,与他们所打击的“黑平台”喊单行为并无二致。已有过上当受骗经历的投资者,自然是更为容易捕获的“收割对象”。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目前已有多名投资者在百度贴吧、百度知道、股吧等渠道表示遭遇以代维为名义的诈骗,“打着维权的名义行诈骗的事情,希望大家擦亮双眼”。
对此,有知名维权律师指出,此举实际上是虚假宣传诱导客户,“有点虚假广告的味道”。目前只有投保中心是公益维权的法定机构,而即使是社会律师的行为也不能算是公益维权。相关行为的违规,建议套用《证券法》虚假宣传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理,由证监会进行查处。
平台内容鲜有监管
代维机构“套路”深,其发布所谓“维权”信息的渠道也值得关注。
在前述记者邀请机构进行的网络监测来看,在百度搜索方面,相关发布渠道的域名集中度较高,前20域名覆盖达到78%。其中,fenlei168.com(分类网)占比达到39%,且该域名在全国多达几百个分站。此外,亿商网、中国企业商会、驰训信息网等大量网站也存在海量“维权信息”。
随机选择其中数个网站平台实践即可发现,多数平台对注册信息不会进行实质审核,仅个别平台在发布文章时需要上传身份证或公司营业执照进行认证。对于发布内容,网站平台更是鲜有内容审查,发帖程序相当便捷,有客服甚至明示“会员不审(内容)”。
不过,大量发帖显然并非“免费的午餐”。对于商业性发帖,网站向发帖者收取费用,收费级别为单条、月卡、年卡,不同平台针对发帖收费价格不同,但均需通过个人客服收取费用。例如,驰迅信息网1元/条、普通会员月卡200元/月(50篇/天),高级会员600元/月(150篇/天)。这也导致代维信息发布及传播成本的低廉。
在以代维身份和网站客服沟通的过程中,为吸引记者成为网站会员,客服甚至提供代维“同行”的充值截图,以打消疑虑。此外,相关网站平台展示每天的更新内容,九成以上都是各种代理维权信息。
在各种分类网站之外,微博、微信公众号也是代维机构发布揽客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据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规则,发布虚假宣传、虚假消息、发布虚假消息或造谣、夸大事实严重误导等信息,均属违规。然而,名为XX法援、XX维权类微信公众号仍是层出不穷。
券商中国记者随机抽查了10个名为“XX法援”的微信公众号,注册时间均在2019年以后,其中部分公众号名称曾为“XX分析师”等,并有荐股、大盘分析等资讯内容。
在确定了“法援”的账号后,相关账号在数月之内即发布几百篇相关维权信息,平台范围覆盖证券、期货、贵金属、外汇的全方位内容,从而实际形成“造势+刷屏”的效果。即便点阅量并不高,但仍占据了大量网络空间。
此外,在雪球、今日头条、知乎等新兴的社交、资讯类平台,记者都发现了大量发布代维信息的踪迹。
机构束手无力反击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相关个人或机构打着“代理维权”的旗号,通过“制作文章模板-人工干预细节文本-批量生产文章”的套路,在网络上发布经某某“职业维权”协助成功追回的所谓“案例”,将编造的海量负面信息作为引流手段,吸引投资者支付维权费。
据技术团队介绍,部分机构还可结合SEO(搜索引擎优化)技术,联系部分网站站长,加大信息在搜索引擎的权重,获取大量曝光,这也是相关维权信息铺天盖地的原因所在。
维权信息真假交织,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承担30%的服务费和被诈骗的风险。对于正规机构来说,是公司名誉的严重损失和抹黑。其中,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遭遇“碰瓷”的频率最高。
在券商中国记者获取的一段代维广告中显示,“服务费说白了是,空手套白狼。不夸张的说,这些所谓的股票咨询公司本质就是诱导股民交纳高额的服务费,交费之后服务态度也明显变差,你的盈亏对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如此形容,直接颠覆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商业模式。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自2019年以来,已有大量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注意到相关诋毁信息并发布声明,如河南和信证券投资咨询、大摩证券投资咨询、江苏天鼎证券投资咨询等。
在声明中,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均表示,公司遭遇非法个人和公司利用网站及信息传播平台通过捏造不良信息,大肆进行恶意诋毁,并表示将采取合法手段维护公司利益。但面对这一灰色产业,多数机构表示相当“心累”。
“其实对于我们的付费课程和软件,都是有一定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投资者可以无条件退款,但在过期后再退款肯定是不符合公司规定。”华东一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合规负责人介绍,他所在的公司陆续遭遇多位投资者在服务过期后以投资亏损、威胁举报前来要求退费,且话术相当一致,背后多为代维机构在教唆操纵。
但为了避免投资者向监管投诉,“花钱消灾”无奈退款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但这样给了更多代维机构可趁之机,反而成了他们口中的成功案例”。
对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抹黑信息,该负责人表示,“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但不少投资者信以为真,这对行业形象产生严重影响。”谈及维权,同样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目前没有办法定位到发帖的个人或者机构,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针对平台出现虚假负面,我们会联系平台处理,但是一般也不处理。”即便是公司出面,主张内容虚假要求分类平台等渠道进行删帖,效果也同样不佳。甚至有平台在收到删帖请求后提出有偿删帖。此外,也有公司表示曾经报警,但由于提供证据不足未获立案。
投资者的盲目相信,代维机构的肆意渲染,渠道平台的放任纵容,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除了净化网络空间、推动实质审核等外部因素外,如何从监管、行业和投资者教育方面入手,帮助被“碰瓷”的机构恢复名誉,同时避免投资者遭遇诈骗或伤害,将是后续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罪与罚
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这本是资本市场上成熟投资者的“自我修养”。然而,理想与现实差距总是太远。
在金融机构的江湖中,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可算是颇为特殊的存在。在虚假维权频繁“碰瓷”的机构中,又以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为甚。无他,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正是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主营业务模式。在遭遇投资失败之时,“理性投资人”的设定自然难以维持,在怨天怨地怨市场之外,投资顾问自然成为被埋怨的重点对象。因此,代维机构“不退款就投诉”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趁之机。
从定义来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是指“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辅助客户作出投资决策的经营性活动”。理论上讲,非代客操作,客户就需要风险自担。即便是超级牛散、百亿私募当家人,也不能保证“稳赚不赔”。而遭遇投资损失后,无论是投顾服务还是课程软件,都被投资者弃如敝履,喊出“退费”的口号。
当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遭遇大量抹黑,也有其自身原因所在。回顾以往,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野蛮生长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曾有大量违规之举,“庄托”、“黑嘴”乃至“传销式”展业等屡禁不止,缺乏资格的非法荐股机构也一度给行业带来严重冲击。
此外,依托于网络发展,电话诈骗、网络诈骗“拉人头”、“喊单”等诈骗手段被业内熟知,同样有大量犯罪分子打着同花顺、东方财富、益盟等公司的名号,令行业负面信息有增无减。
近年来,监管部门曾多方整顿证券投资咨询行业,并推出多份规章制度予以规范。但仍有不少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因虚假营销、违规承诺收益、工作人员不具备业务资格等原因遭遇监管处罚,甚至被暂停新增客户。在行业已有“污点”的情况下,代维机构的闻风而来也在意料之中。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市场业态的细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激浊扬清也在进行中,多家机构凭借多牌照协同发展和技术创新走在了市场前沿。但身正也怕影斜,在历史包袱和别有用心者的“碰瓷”之下,如何还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持牌机构一个“清白”?
从监管层面来看,提高执法力度、准确识别虚假信息是当务之急。之所以代维们“威胁举报”的伎俩能够奏效,正是由于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对监管的惧怕心理,生怕大量投诉累积招致处罚。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应避免“按闹分配”的心态,正确看待投资咨询的服务属性。即便是需要投诉,也应采取正规渠道,而非全盘听取代维唆使。
此外,网络空间的净化同样势在必行。完善互联网实名制度,对网络虚假信息发布者进行严惩,让“似是而非”的代维广告消失,留下真正的投资者心声,方能实现对机构和投资者的真正保护。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