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员工不喝敬酒被打耳光 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应主动摒弃劝酒元素
近日,厦门国际银行北京某支行的员工于网络反映在同事聚餐时,由于他不愿意喝酒,而被领导“扇巴掌”和辱骂。厦门国际银行现在已经确认有关领导和员工存在“行为失当”,并对爆料员工予以了道歉、处分了相关领导。
厦门国际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5年的老银行,其主要业务重心在港澳,在内地的分支机构不多,形象也相对低调。这次却因为员工聚餐喝酒风波而出了名。此事虽然可以归结为个别“坏人坏事”,并得到了内部处理,但对整个金融业、甚至整个职场都不无可以“择其不善而改之”之处。
首先,职场文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里真应该有喝酒的元素吗?喝酒当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风俗,特别是在有些地区更是盛行“互相伤害”式的“感情深,一口闷”的观念,觉得不喝醉、不喝趴下,就不够尽兴甚至不够尊重人。倘若是亲友之间这样,外人可以不多加评论。但职场同事之间的关系,说白了跟朋友关系还是有区别的。有必要搞得那么假热络吗?要让下属通过多喝酒来表达谦恭的领导,又真得能令人心生敬意吗?说到底,让不愿意喝酒的人喝酒,本身是对人格独立、人身自由的一种冒犯。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机构恐怕是最不适合提倡“喝了酒,就是好朋友”的行业之一。金融机构是高风险机构,银行是天生的高负债机构,盘根错节的内部控制尤为重要。我们平常去银行办点小业务,就能体会到他们不同岗位的人分别签字负责、走复杂程序的氛围。这些人之间如果真能通过在酒杯中培育出感情,分岗分责的制度安排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恰恰应该反过来讲究一种严肃有距离、专业讲规矩甚至略带冰冷的企业文化。文明的碰杯无伤大雅,但吆五喝六、“干了,从此都是自己人”的喝酒风气,正是金融机构应该主动抵制的,否则就会如此次爆料员工所言,“覆灭了对金融行业的一切美好想象”。据新京报报道,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在今年还出现了十几个人违规查询征信信息而被处罚的“窝案”,这是否与酒桌情深带来的纪律松弛有关,值得关注。
此外,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餐招待餐中,我国政府很多年前即对饮酒予以了严格限制,目前政府又正在提倡不浪费粮食。较之具有果腹充饥或增强营养之功能的正常餐饮食物,酒类特别是白酒尤其属于粮食消耗量大的非必需物。故而,即便是企业同事之间的非公款聚餐,在自酌自饮之余,主动摒弃劝酒敬酒之风,是值得提倡的。
最后,职场“老油条”们还需要“提防”更具自主性的年轻一代的入世。杯盘狼藉的喝酒文化并非只在厦门国际银行有,因为不喝酒而被领导同事“修理”的人也绝不只有一个。只不过广大“社畜”选择了默默忍受而已。这次“2020年校园招聘新员工”不“瞻前顾后”、不怕打击报复地踢爆,并引发“沉默的大多数”的广泛舆情支持,可能存在偶然性,但比前人更大胆、更不“驯顺”的一代新人们进入职场的鸣声初放,总体上已经初步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事件。他们在反骚扰、反霸凌等方面,总体上会比现在和当年70后80后的“老人”们更为勇敢。这是不想“摊上事”的职场老油条们最好留点心的。
企业及其主管领导也不妨对相关内部规则指引予以明确,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强制性职场社交,减少素质不高的领导“抖威风”的机会,避免团建整出负面效果,令企业最终“躺枪”。
□缪因知(学者)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