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转播技术或将用于冬奥会相关赛事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0-09-05 07:41:34


原标题:云转播技术或将用于冬奥会相关赛事

昨日,服贸会冬季运动展区,不少“黑科技”登场,比如虚拟场馆仿真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媒体采访点位安排可线上进行,无需现场考察。还有无需转播车的云转播技术等。机器人专题展上有多款机器人亮相,有可以跑楼梯过草地、在低矮空间探测的六足机器人,还有可助力老人健步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以及两分钟画一张“素描画”的画像机器人。

新京报讯在服贸会冬季运动展区内,一块大屏幕上显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数字虚拟模型,通过屏幕旁的手柄,可进行视角的切换和移动。这是冬奥会场馆运行设计前期要应用的虚拟场馆仿真系统。昨日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通过虚拟数字化的方式1:1还原了体育赛事场馆。“通过这套系统,可以大大节省场馆运行设计和转播规划等各方面工作的成本。”

通过虚拟系统可进行冬奥场馆运行设计

冬季运动展区技术人员介绍,在北京冬奥会场馆仿真方面,目前虚拟场馆仿真系统已完成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冬奥场馆的全面建模仿真,“大概在今年年底,冬奥会所有场馆的建模仿真都将设计完成。”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受今年疫情影响,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工作人员无法来到现场确认转播时选取的摄影点位,“截至目前,国外专家很多都是通过这个虚拟场馆仿真系统来选取摄影点位。”

“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山滑雪场的虚拟模型,专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模拟现场的情形,选取摄影点,设计转播路线等。”

该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套虚拟场馆仿真系统,大大减少了前期运行设计和转播规划等各方面工作的成本,“像之前的时候,我们在场馆内的很多工作都还需要平面图,比如设计媒体采访点位、运动员及观众入场路线等,不仅需要现场考察,还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非常麻烦。有了这套系统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在线上完成这些工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无需转播车、大量协调人员的云转播

冬季运动展区一个转播大屏幕非常吸睛。工作人员介绍,这套云转播技术未来可能将投入到冬奥会测试赛等赛事活动中。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的赛事转播成本较高,只有相对较大型的赛事可由专业的转播团队进行转播。为了实现转播的“大众化”,这套利用云转播技术的系统应运而生。

他介绍,通过这套云转播技术,在轻量级的转播需求下,仅需前方将内容进行采集,后方就可以利用云上采编进行转播,无需转播车,也无需大量的协调人员,成本较低。

“比如说某个小学举行了一场足球赛想进行转播,利用这套系统,在前方手机就可以成为采集设备,然后我们在后方就可以进行转播,人力成本和费用都非常低,也非常容易实现。”

该工作人员介绍,这套云转播系统已于2018年10月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进行了实际使用,效果较好。冬奥会期间,该系统也可能将投入使用,比如转播测试赛等。

■追访

冬季运动展区可进行冰壶、滑雪、滑冰等体验

“互动项目多”是服贸会冬季运动专题展的一大特点。冬季运动展区设置了诸多可供公众体验的互动装置,包括模拟滑雪、真冰滑冰体验、真冰冰壶运动体验、旱地冰壶运动体验等。

在北京2022冬奥会石景山服务保障区展区内,记者看到,展区设置了一个可以让公众体验冰壶运动的冰场。

该项目展商、项目负责人赵振华介绍,该冰面是中国首创的模块化装配CO2跨临界直冷式滑冰场。他介绍,这个滑冰场可根据需求任意调整冰面大小,可选择环保制冷剂,耗能低,以北京地区为例,奥林匹克标准滑冰场年耗电量低于50万千瓦·时。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区,记者看到了该展区设置了一个滑雪模拟器和一个模拟滑雪训练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展区对外开放后,小朋友利用滑雪模拟器体验滑雪,而成人或者专业人士可通过模拟滑雪训练器进行体验。

■对话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高云超

在奥运城市可持续发展上贡献北京经验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高云超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随着2022年冬奥会遗产战略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正式发布,北京作为双奥城市将在可持续发展上为世界提供更好的北京方案和经验。

讲好北京奥运遗产传承故事

新京报:今年服贸会期间,你参会将主要关注哪些方面的话题?

高云超:我个人可能对奥运城市发展、青少年教育、科技冬奥这几方面的话题比较关注。无论是作为与会嘉宾还是普通观众,都希望在服贸会这样一个国际舞台上,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观众在现场有一些新的碰撞、新的交流。

新京报:在奥运城市发展论坛上,你是否会发表演讲或讨论?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大概内容?

高云超:我会以《迎接新机遇实现奥运遗产传承新发展》为题发表一个演讲,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奥运遗产传承方面自己的一些感受,其中一个案例便是奥促会举办的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这个奥运遗产传承项目。

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活动自2005年开始举办,目前已经成为了融合体育影视作品征集、体育展映、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等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奥运遗产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很多行业与领域带来了不少改变,很多工作都被转移到了线上进行,我们今年的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我们跟很多体育视频平台开展了合作,将影片放到平台上进行展映,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比想象中好很多,观看量非常高,很多视频平台也跟我们达成了今后继续深入合作的共识。

通过今年这一“意外的”经验,我们发觉了一种新的改变创新模式,我们今后也会积极地利用线上平台拓宽我们平时的各种活动,积极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借助服贸会平台提升冬季运动影响力”

新京报:你是冬季运动专题展的负责人,今年的冬季运动专题展将有哪些亮点?

高云超:今年冬季运动专题展主要有三大亮点,即国际化、产业化、大众化。

在国际化方面,今年将突出国际性,邀请国际奥委会、国际冬季单项组织、联合国以及世界冰雪强国等重要嘉宾出席,邀请冬季运动主流国家和地区组团参展,并邀请“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参展。

在产业化方面,冬季运动专题作为冰雪行业的新兴力量提供国际化的展示舞台,将为国内外冰雪企业提供展示区域、主题论坛、奖项评选,设置公共舞台和商贸洽谈区,组织资源推介、企业对接、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

在大众化方面,现场我们设置了很多能够与观众互动的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大众对冬季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在现场体验过以后,能够更加关注这项运动甚至未来参与到其中去。

新京报:今年的冬季运动专题展与往年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高云超:相同之处在于核心理念的坚持,助力北京冬奥会筹办的初衷没有变、促进国际体育交流的作用没有变、拉动冬季运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变。

今年冬季运动专题展与往年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办展的模式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今年受疫情影响,展览拓宽了线上展会这一模式,借助服贸会数据平台,冬季运动专题展设置了线上展示对接平台、论坛直播、网上营销服务三部分,这一点是与往年最大的不同。

让冬季运动更好地进社区、校园、乡村

新京报: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北京的奥运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

高云超:奥运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可以从理念、制度、模式等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理念已广泛被全社会所接受,人们不再只是关注眼前,而更注重长远,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城市规划、运行及发展上,绿色、节能、低碳、协调发展已融入政策制度方方面面,成为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奥运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全民健身理念已深入人心,追求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生活模式成为社会新时尚。北京奥运会遗产涉及体育、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随着2022年冬奥会遗产战略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正式发布,北京作为双奥城市将在可持续发展上为世界提供更好的北京方案和经验。

新京报:近年来,奥促会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推进奥林匹克事业在北京的持续发展?

高云超:近年来,我们围绕《奥促会冬奥会北京周期行动计划》展开了诸多工作。在助推全民健身运动方面,奥促会创办了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开展公益性体育文化活动,为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体育套餐”。在助推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方面,奥促会在北京市中小学推行了奥林匹克教育,开展了“学转英超”培训活动,九年来共培训了277名足球教师和67名足球裁判员,连续举办了三届“奥运城市杯”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等。

新京报:奥促会近期工作重点将有哪几方面?

高云超:一方面是持续深化双奥遗产的传承,办好奥林匹克文化节、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奥城杯”青少年冰球邀请赛、奥运城市发展论坛等。

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冬季运动更好地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冬季运动、了解冬奥会。

探访1

六足机器人可负重爬楼梯过草地

上海交通大学此次带来了两台机器人,“青骓”和“鼍龙”。“青骓”有六条“腿”,看上去有点像蜘蛛,它不会跳舞和倒立后空翻,走起路来憨憨的,可以在负重20公斤的同时跨越复杂地形。

“四足机器人电机驱动少,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六足机器人具备更好的负载力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可靠性更好。”上交大机械振动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毛励珩说。

在现场,“青骓”演示了爬楼梯、过草地、行走碎石路的本领。它一共有18个电机,每条腿上有三个自由度,通过视觉和力觉的感知,可以完成对六条腿的自主规划和控制。“比如得到上楼梯的指令后,机器人可以感知识别地形,把地形信息和机器人模型结合,确保如何控制不会提前触地,不会踩空。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它的行走速度也可以调节。”

据毛励珩介绍,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探索足式机器人在工业和民用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小区中的物流场景。

他说,研究团队正在研发更小型的机器人,比如腿式机器人导航犬,可以牵着盲人上公交车。未来,刚度更强的机器人可以在移动场景中作业。

与“青骓”的大长腿不同,另一款六足机器人“鼍龙”的“小短腿”可以蹲得较低,适合在低矮空间探测。

探访2

外骨骼机器人可助力老人健步行走

新松医疗机器人展区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在一台电动康复床上,玩具熊腿关节绑着绷带,随着绷带转动,慢慢练习蹬自行车的动作。它的面前,一个大屏幕上也在播放蹬车的画面,画面与小熊蹬得节奏一致。据工作人员介绍,电动护理床具有抬背、抬腿功能,把护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护理床还能代替康复训练师的工作,对下肢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一个玩具熊小腿、大腿和兜裆处绑着外骨骼绑带,借助外力缓慢“凌空”移动步伐。据新松机器人中央研究院外骨骼研发负责人李刚介绍,这款有源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是公司专门为脑损伤、脊髓损伤、偏瘫和截瘫患者研发的下肢康复助力设备。

随着患者逐步康复,外骨骼可以从悬吊支架上拆下,患者可以配合智能拐杖在平地上进行训练。据介绍,这款外骨骼根据人体仿生结构设计,人体下肢的自由度,在外骨骼上完全体现。目前,这款外骨骼机器人已经在康复中心使用。

公司还为下肢肌力衰退的老人研发了无源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据李刚介绍,“有源”款外骨骼运行需要使用电池和电机,“无源”款完全通过机械结构,实现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助力。“以往老人上楼梯爬不动,走几步就累了,这款外骨骼可以帮助老人抬腿,让老人轻松不少。”

探访3

“神奇画手”两分钟作一张画

“我要开始作画了,请耐心等待。”头戴小礼帽、颇有艺术家气质的画像机器人“赛大千”眨着大眼睛,挥动右臂开始画画。两分钟,一张“素描画”就完成了。

据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产业化基地研发运营人员陈兴介绍,这款智能画像机器人右臂肘部、腕部、肩部各有活动环节,它可以在一秒提取观众的面部特征,转化成数字矩阵,控制机械臂完成一幅抽象画。“两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张,它不知疲倦。”

记者注意到,离近看,画作由简单线条构成,但远观时,画作和观众非常神似。“这款机器人的设计难点在于画出复杂曲线,运算量很大,需要很好的算法。”

据悉,通过机械臂的灵敏操作,机器人可以完成抓取小件儿、拧螺丝等更加精密的活动。但它未必要应用于复杂的工业环境,也可以作为服务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这款机器人可以开口讲话、卖萌、点头,和观众交流互动,我们希望通过它,把艰深的技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陈兴说,赛大千的应用场景包括促销商场、娱乐场所等,可以为商家聚集人气。作为教育机器人,他的“简笔画”可以供孩子模仿,学习寥寥数笔把人像勾勒出来。

新京报记者张璐徐美慧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