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时间:2020-09-08 16:42:13


2020 年 9 月 8 日,北京商务局与全球化智库(CCG)于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企业全球化论坛”。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于9月4日-9日在北京召开。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企业全球化论坛”是2020服贸会期间举办的重要论坛之一。CCG在该论坛上发布《2020企业全球化报告——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机遇》。

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遭受重创,世界经济整体陷入衰退。尽管外部环境受限,在中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完善营商环境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国地位。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财税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告对后疫情时代企业全球化发展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外商在华投资的五大现状与特点:投资规模稳步提升,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国际直接投资(FDI)流入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超七成,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外商投资区域分布有望更趋平衡;亚洲是投资主要来源地,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额增加;企业类型趋于多元,独资企业为主要投资方式。

报告还对外商企业在华投资的政策与市场机遇进行了剖析。在政策层面可以实行更高水平的开放。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提供制度保障;放宽行业市场准入,拓展外资在华发展空间;在自贸区、自贸港进行制度创新,营造有利投资环境;自贸协议谈判工作有序推进,“朋友圈”不断扩大。在市场层面,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前景良好,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陷入深度衰退之际,中国二季度GDP实现3.2%的正增长,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并且,中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创造出“世界市场”,中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优势。

报告还对促进外商在华投资提出了,要落实《外商投资法》,完善外商在华投资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投资信心,吸引高科技投资;大力推进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与探索,创造吸引外资的新高地;考虑加入CPTPP等高标准贸易协定,积极拓展多边合作;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更国际化、规范化的标准迎接外资;提升国际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吸引资本和技术;通过官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做好宣传与沟通,提振外商来华投资信心等建议。

最后,报告对2020外商在华投资企业进行推荐。课题组通过对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发放问卷调查、跟进电话访谈、定期组织专题论坛、研讨会、媒体新闻监测等方式,对2019至2020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等情况进行了收集与研究,以投资体量、影响力、发展潜力等为重点考察因素,通过专家评议,综合评选推介出“2020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旨在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进行评价,激励更多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安盛集团(AXA Group)、巴斯夫公司(BASF SE)、百事公司(PepsiCo Inc.)、宝马集团(BMW AG)、贝莱德集团(BlackRock, Inc.)、达能集团(Danone SA)、大众汽车(Volkswagen)、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高通公司(Qualcomm Inc.)、荷兰皇家壳牌集团(Royal Dutch Shell Plc)、霍尼韦尔国际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 Plc)、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明治控股株式会社(Meiji Co., Ltd.)、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 Chase & Co.)、默克集团 (Merck KGaA)、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雀巢公司(Nestle)、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Panasonic Co., Ltd.)、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星巴克(Starbucks Corporation)和英力士集团(INEOS Group Holdings)等25家企业上榜。

从2020年推介的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来看,汽车、能源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寻求高质量转型与产业链的完善,汽车类跨国公司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创新侧重点,能源化工类跨国公司注重清洁能源以及新型材料研发;金融类跨国公司受政策红利影响,加速入局中国保险、信贷、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生活消费市场在后疫情时代焕发活力,吸引消费类跨国公司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医疗制药类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医疗行业发展潜力,纷纷在华投资打造生产基地及创新基地,为中国医疗数字化发展赋能。

作为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CCG持续对企业全球化、“走出去”和“引进来” 展开双向研究,以当前国际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国际贸易、来华投资、对外投资、数字贸易为主题,进行分析、研究与解读。此外,CCG 课题组常年编写国内唯一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CCG还创办了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专注于企业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围绕国际贸易与投资相关国际议题设置多场分论坛。

以下为报告部分要点:

后疫情时代企业全球化发展背景: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将重构;中美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治理秩序面临变革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全球GDP:联合国《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GDP将缩减3.2%。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将导致数百万人口陷入贫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GDP将收缩4.9%。

全球贸易:据世界贸易组织,在乐观情况下,2020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13%,在悲观情况下,将下降32%。

全球FDI:联合国贸发会《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20)预测,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将在2019年1.5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下降30%至40%。预计2021年全球FDI将进一步减少5%至10%。

全球供应链重构:韧性和避险将成为企业投资布局的新考量

当前全球产业转移规律是,全球产业从中国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转移,业界称之为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此次转移呈现双路线格局,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国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向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回流。

近两年,中美贸易摩擦从加征关税向投资限制、技术封锁、人才交流受阻等全面升级,极大地增加了外资企业在华发展的不确定性。

新冠疫情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韧性和避险将成为企业投资布局的新考量。

全球疫情危机下中美竞争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之后,全球疫情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又一重要因素。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更趋保守,尤其是对华经济政策更加强硬。

经济全球化治理秩序面临变革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逆全球化”思潮和举措,叠加今年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影响,使得国际秩序面临着深刻变革,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全球“治理赤字”凸显。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全球贸易规则也正在重构,“大多边”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

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经济有可能创建经济全球化的新秩序。当前5G技术的商用成为数字经济的革命性标志,5G数字技术和已有全球经济存量进行深度融合具有巨大空间,由此将带来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全球化形态。单个国家内统一的法律监管体系难以应对全球体系下的数字经济体系,数字经济全球化需要新的全球治理秩序。

外商在华投资:外商投资呈现规模从小到大、行业领域从单一到多元、投资区域从沿海到内地的特点和趋势

1.外商在华投资规模稳步提升,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FDI流入国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各国引进外资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中国市场因其广阔性、稳定性和开放性,2017年至2019年,新增外商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FDI流入量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二。

 图7 2001-2019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图7 2001-2019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2001年至2019年,年均新增外商投资企业为3.3万家。得益于中国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改善,2019年新增量达40888家(见图8)。截至2019年,中国累计设立外资企业突破100万家。

图8 2001-2019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图8 2001-2019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超七成,高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

201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2660亿元,增长25.6%,占比升至28.3%。同时,三大产业利用外资结构也出现了新变化。2011年,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据商务部统计,2019年1月至10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93.5亿美元,同比增长9.7%,所占比重超过70%。

图9 2019年1-10月外商在中国投资产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图9 2019年1-10月外商在中国投资产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3.外商投资区域分布有望更趋平衡

2019年《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承接外资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在国家政策利好下,外商投资区域覆盖范围有望更趋平衡。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部地区外资稳步增长,其中,江西、湖南分别增长了10.3%和43.8%。西部地区中,广西、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等6个省份实现两位数及以上的增长。东北地区外资增长5.7%,其中吉林增长23.9%。同全国外资5.8%(按人民币计)的增长率相比,中西部数据亮眼。

图10 2018年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区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2019中国外资统计公报》图10 2018年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区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2019中国外资统计公报》亚洲是投资主要来源地,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额增加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1月至10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总额1058亿美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5.5%,同比增长3.5%。香港作为中国外资第一大来源地,实际投资金额达797亿美元,占前十位总投资额的75.3%。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日本(见图11)。

图11 2019年1-10月中国外商投资来源地前十位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图11 2019年1-10月中国外商投资来源地前十位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

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额增加,欧盟对华投资额有所下降。2019年1-10月,东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734家,同比增长25.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8.9亿美元,同比增长16.9%。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310家,同比增长18.4%,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1亿美元,同比下降28%。“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4474家,同比增长27.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3%。

企业类型趋于多元,独资企业为主要投资方式

2019年1月-11月,新设立外资独资企业数占新设立企业总数75.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总金额的68.6%,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数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排名第二(见图12)。2020年,随着在华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限制的全面取消,《外商投资法》的实施,外商投资选择将更多样,投资方式将更多元。

 图12 2019年1月-11月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统计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官网 图12 2019年1月-11月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统计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官网

外商在华发展新机遇:政策层面将有更高水平的开放;市场层面将有经济韧性、消费潜力与产业链优势

政策层面:更高水平的开放

(1)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2)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外企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提供制度保障

(3)放宽行业市场准入,拓展外资在华发展空间

(4)在自贸区、自贸港进行制度创新,营造有利投资环境

(5)自贸协议谈判工作有序推进,“朋友圈”不断扩大

市场层面:经济韧性、消费潜力与产业链优势

(1)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前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一度被迫暂停。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6.8%,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均出现明显下滑,不少企业遭受重创。二季度,随着防疫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推进,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在全球陷入深度衰退之际,中国二季度GDP实现3.2%的正增长,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各大国际机构也纷纷对中国经济的前景看好,比如世界银行202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GDP将萎缩5.2%,发达国家萎缩7%,但中国将逆势增长1%,成为唯一正增长的经济大国。

(2)巨大的消费需求创造出“世界市场”

从未来发展看,中国消费前景广阔,将为企业创造出一个“世界市场”。中国有近14亿人口,有4亿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巨大。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在逐步增长。2019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进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居民消费能力在增强。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消费已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伴随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和消费驱动,消费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未来将更加凸显。可以说,我国庞大的市场和需求空间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3)完备的产业链及产业集群优势

作为全球重要的“世界工厂”,中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约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形成了全球最丰富最复杂的产业链条,轻工、纺织、石油化工、煤炭、物流、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健全。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全球产业链发展报告》,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位置上,已经取代了日本成为亚太区域的核心。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战略等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产业链不断跃迁。当前中国正在加速发展以5G、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在拉动投资的同时,更将有助于产业链价值攀升。中国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优势是吸引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的重要因素。

促进外商在华投资的建议

《外商投资法》需落实到位,完善外商在华投资法制环境

《外商投资法》的颁布和实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层面对于法律的落实与推进。比如中国美国商会2019年度白皮书中曾指出,“商会成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法律法规不一致或不明确,以及执法的不公平。目前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

在原有三资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在过去40年中形成了大量外商投资配套规定,在外商投资新的管理体系下,这些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都需要废止或者进行修订,这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对新旧外资管理体系的顺利转换意义重大。建议对原外资管理相关规定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可以尽快完成,并及时进行公布,确保《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可以真正落实到位,为我国高水平开放格局的形成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2013年,我国首次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负面清单+国民待遇”新型管理模式,通过总结经验,对清单条目不断缩减完善,2020版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63项减至33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190项减至30项。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充分显示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不过,由于我国引入负面清单时间尚短,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均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现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仍存在如相关法律制度空缺、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建议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作为负面清单管理先行先试的作用,可以根据自贸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如在山东自贸区,可考虑重点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的相关条目。其次,在现行负面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缩减负面清单,比如可考虑允许外资进入“新基建”相关环节,鼓励外资企业与中国公司合作发展,特别是参与有关技术研发创新的环节,共同推动“新基建”创新。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投资信心,吸引高科技投资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更为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建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更加公平、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约束,加大侵权假冒行为惩戒力度,严格规范证据标准,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共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知识产权法院;健全涉外沟通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健全与国内外权利人沟通渠道,加强海外维权援助服务,塑造知识产权同保护优越环境。

大力推进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与探索,创造吸引外资的新高地

贸易“三零”是自由贸易发展的最理想状态。海南自贸港实行“零关税”是一个重要开始,未来还可继续向“零补贴”和“零壁垒”发展。以此为基础,可先在沿海自贸区推行“三零”政策,最终将成功经验推行到内陆区域,推动18个自贸区逐步向“三零”贸易进行阶段性发展。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大力推进以及对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积极探索,无疑将对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形成极大的吸引力,有望形成吸引外资的新高地。

考虑加入CPTPP等高标准贸易协定,积极拓展多边合作

在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冲击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寻求国际合作的重要路径。

CPTPP是亚太第一大自贸区和世界第三大自贸区,既包含经贸实力强的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潜力大的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和越南等新兴经济体,是一个将公平性与包容性较好结合,并对发展中国家较为友好的高标准贸易协定。如果中国加入CPTPP,这一贸易体系经济总量可达全球的28.3%,成为有近19亿人口的大市场。

客观来看,中国与CPTPP的标准仍有差距,需要主动寻求与CPTPP标准的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营商环境。同时,中国还应继续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协定等多边贸易协定等,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以开放自信的姿态,更国际化、规范化的标准迎接外资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动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外商投资法、不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准入清单等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落地,得到了外资企业的广泛认同。我国可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及细则,加速改善营商环境,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在合规情况下进入中国,比如加大对美国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开放和引进力度,多尝试在第三国合作,举办中美企业家论坛等方式加深中美企业的紧密联系。我国在管控安全风险基础上更加开放,有助于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实现更好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还需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配套制度改革,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今年来的疫情在生物医药、公共卫生、人工智能、5G等领域催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遇,这些有望成为市场开放的重点和外商投资的热点,还需在这些方面加强拓展外商投资。

提升国际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吸引资本和技术

外商在华投资离不开国际人才的助力。人才的成本和素质等因素对外商在华投资会产生重要影响,是吸引外资的关键筹码。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人才集聚地,但仍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吸引外资更需要我们提升人才优势,通过人才吸引资本和技术,加强中外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建议为国际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提供更多便利,实现人才在海外与国内的无缝连接,吸引更多包括外籍人才、华人华侨、留学生等在内的国际人才来华长期工作生活。

通过官方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做好宣传与沟通,提振外商来华投资信心

尽管我国稳外资工作已经有所成效,但对这些积极信号的宣传,特别是在国际平台上的宣传仍显不足,导致国际舆论对我国市场投资前景呈现负面态度。尤其是今年以来,美国对华从贸易战转向舆论战。美国在舆论战方面拥有话语优势,在国际上具有传统影响力。而中国在舆论场上和国际社会的交流一直不够充分。

为进一步提振外商对华投资信心,尤其是吸引尚未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建议利用多种渠道,通过官方解读和民间发声在国际平台上宣传中国的引资政策和营商环境,消除他们的疑惑和焦虑,提振外商来华投资的信心。这需要改善与西方媒体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加强与西方重要智库的沟通交流工作,塑造对华舆论环境。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推荐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跨国公司在华获得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资目的国。2020年,受中美贸易争端,新冠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放缓,跨国投资环境极具挑战性。这一外部环境并没有削弱外商在华投资的积极性以及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

报告推介的2020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分别为:安盛集团(AXA Group)、巴斯夫公司(BASF SE)、百事公司(PepsiCo Inc.)、宝马集团(BMW AG)、贝莱德集团(BlackRock, Inc.)、达能集团(Danone SA)、大众汽车(Volkswagen)、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高通公司(Qualcomm Inc.)、荷兰皇家壳牌集团(Royal Dutch Shell Plc)、霍尼韦尔国际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空气产品公司(Air Products)、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 Plc)、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mpany)、明治控股株式会社(Meiji Co., Ltd.)、摩根大通集团(JPMorgan Chase & Co.)、默克集团 (Merck KGaA)、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雀巢公司(Nestle)、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Panasonic Co., Ltd.)、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星巴克(Starbucks Corporation)和英力士集团(INEOS Group Holdings)。

从2020年推介的外商在华投资企业来看,汽车、能源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不断寻求高质量转型与产业链的完善,汽车类跨国公司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创新侧重点,能源化工类跨国公司注重清洁能源以及新型材料研发;金融类跨国公司受政策红利影响,加速入局中国保险、信贷、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生活消费市场在后疫情时代焕发活力,吸引消费类跨国公司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医疗制药类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医疗行业发展潜力,纷纷在华投资打造生产基地及创新基地,为中国医疗数字化发展赋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