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债市覃谈
原标题:美国市政债与中国地方债的比较研究
报告导读
美国市政债概述。①美国市政债产生于1812年,中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08年以后市政债存量规模较为稳定,截至2020年3月末,余额约为3.86万亿美元,为第四大债券品种。②近年来市政债年度发行规模有所波动,但基本维持在3500亿美元上下,大部分采用固定利率发行,并且超过8成债券可赎回。③从投资者结构看,美国市政债持有人以个人投资者和共同基金为主,2019年二者的占比分别为46%和27%。④美国市政债券二级市场交易量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明显回落,市场萎靡缩量,在2015年成交量触底之后,最近几年保持小幅增长态势。⑤如果市政债发行主体面临破产,则相应的市政债券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处置流程,债务重组最常见的结果是延长期限、减少一定的本金以及利息、借新还旧等。
中国地方债概述。①地方债产生于2009年,中间经历了财政部代发代还、代发自还、地方政府自发自还等阶段,近年来随着新增债额度不断扩容,2020年8月末存量规模达24.8万亿,为第二大债券品种。②受债务置换等因素影响,地方债年度发行规模存在一定波动,专项债占比逐年提升;同时,随着置换期结束,新增债占比大幅提升,2018年之后借新还旧需求较旺盛,导致再融资债券保持快速增长势头。③地方债持有人结构单一,以商业银行为主,占比超过86%;2018年下半年以来,地方债现券交易量大幅增加,带动换手率显著提升。④地方债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变动方向一致,但二者的利差受利率市场环境和供给压力等影响,存在波动。⑤目前地方债评级均为AAA,级别无法反映不同债券之间的资质差异。
投资地方债时需注意哪些问题?部分省份可偿债资金对债券的保障程度较低,尽管当前地方债到期基本通过借新还旧进行周转,地方政府还债压力暂未体现,但如果拉长时间维度,相关区域将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我们认为随着项目收益专项债的大幅扩容,项目质量势必会出现分化,需要规避收益实现难度较大或偿债保障程度较低的项目。
正文
美国市政债概述
1.1美国市政债定义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定义,美国市政债券(Municipalbonds)是由州、市等各级政府主体发行的,用于日常责任以及资本项目的债券。其中资本项目主要指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学校、高速公路、城市排水系统等。
常见的市政债券主要分为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obligation bonds)和收益债券(Revenuebonds)。一般责任债券无抵押资产,通常是以发行主体的信用作为基础,以税收收入作为偿债来源;收益债券则是以某个特定的项目所产生的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其中部分收益债券为“无抵押债券”,信用风险要高于其他有抵押的收益债券。
美国市政债券有着较为完善的评级体系,以标准普尔评级为例,除了NR(不评级)以外,其余参加评级的债券所获等级从D到AAA均有分布,能较好的反映受评债券的违约风险。
1.2市政债发展历程
(1)19世纪萌芽及初步发展阶段
1812年纽约发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笔一般债券,用于运河项目。随后的30年里,美国多个城市陆续发行了市政债券用于城市建设以及公共教育,整个市政债规模也达到了2500万美元。在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美国兴起了铁路建设热潮,一时间政府发行了大量市政债券用于项目建设。但好景不长,伴随着铁路、房地产和非必需领域的过度投资,最终导致一家大型银行、大量小公司和股票市场的崩塌,许多州和地方政府发生违约,美国市政债券市场进入低迷期。
(2)20世纪上半叶复苏阶段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市政债券免税的文件(截止今日有部分美国市政债券仍需交税)。在经历了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之后,美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危机,市政债券规模逐步恢复。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金融资源向军工国防领域倾斜,这段时间内市政债券的发展脚步变缓。
(3)20世纪下半叶至2008年金融危机——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公开债务总量也迅速上涨。面对着市政债券市场的飞速发展,议会成立了市政债券规章制定委员会(MunicipalSecurities Rulemaking Board)以负责监管市政债券相关事务,制定规章制度防止欺诈和市场误导等行为。到了80年代,美国公开发行的市政债务规模达到了361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美国国内的市政债券市场也深受影响,相关指数发生暴跌。
(4)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恢复及继续深化发展阶段
据统计,美国政府为应对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并逐步恢复经济,总计发行了超过1810亿美元规模的市政债券以推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年来,美国市政债券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不断对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供支持,包括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1.3市政债年度发行及存量情况
近年来美国市政债年度新发行规模存在一定的波动,2013年至2017年发行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2018年美国债券收益率急剧增加,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2017年上升11.83%,其中市政债券市场反应明显,2018年新发行市政债券面临较高融资成本,导致发行规模明显下降,跌至3461亿美元,2019年一级市场回暖,发行规模恢复到4260亿美元。近年美国市政债券存量规模较为稳定,截至2020年3月末,余额约为3.86万亿美元,占美国债券市场比重9%,为第四大债券品种。
从计息方式看,美国市政债可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可变利率债券和其他类型债券(包含零利率债券)。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减少市场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固定利率债券占比显著提升,2019年接近90%。从发行方式看,美国市政债以公开发行为主,2019年公开发行占比超过95%,公开发行又分为竞拍和议价两种方式,2019年议价发行占总发行量比重逾70%。从是否可赎回(callable)看,超过8成的美国市政债均设置可赎回条款,发行人可按照协议约定的条件提前赎回债券。从募集资金用途看,美国市政债分为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其中新增债券用于项目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到期债券,近年来新增债券占比有所波动,2018-2019年发行规模显著高于再融资债券。
1.4市政债交易及利差情况
从投资者结构看,美国市政债持有人以个人投资者和共同基金为主,2019年二者的占比分别为46%和27%;此外,银行机构和保险公司的持有占比均为12%,其它类型的投资人占比很小。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持有人则是以银行机构为主,个人投资者目前参与程度不高,随着商业银行柜台发行等政策的推出,后续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有望得到提升。
美国市政债券二级市场交易量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明显回落,主要系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投资者亏损,市场萎靡缩量,在2015年成交量触底之后,最近几年保持小幅增长状态。其中,做市商交易量较为稳定,维持在总交易量的38%左右,而投资者买入规模处于小幅下降状态,从2015年占交易量约41.4%降到了2020年36.7%,同时投资者卖出量则处于小幅上涨状态,从2015年约占总交易量的20.7%涨到2020年的25.4%。
美国各州发行的市政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有明显的差异。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以及纽约(2019年GDP总量位居全美前三),其地区所发行的市政债券交易活跃,且每年的交易规模均相对稳定。其他地区中,包括佛罗里达州、伊利诺伊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以及波多黎各自治邦在内的7个地区交易规模在3000亿美元上下。
大部分市政债券是免税的,免税是美国市政债区别于其他债券的重要特征,自1913年美国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已历经100多年。市政债券利息收入适用的税收规则较复杂,首先是联邦层面会出台相关条款,其次每个州也有各自的规则,通常可通过查询市政债券相关发行文件以获取是否免税的信息。由于美国市政债具备免税的特征(2019年新发行的市政债中,78%的债券免税),因此其定价受税收因素影响较小。从实际表现看,2019年9月30日美国高收益公司债到期收益率平均为5.65%,而高收益市政债平均收益率为4.06%,若对免税的市政债征税,则收益率将升至6.86%;投资级债券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综上,若剔除税收因素,则市政债的收益率实际上要高于同级别的公司债。
受免税政策和可赎回条款影响,美国市政债到期收益率大部分时间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2009年以来,大部分时间10年期AAA级美国市政债收益率小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市政债利息收入大部分是免税的,但是美国国债利息收入需要缴纳联邦税,免税的特征导致市政债保持较低的收益率;二是超过8成的市政债可提前赎回,因此对于10年期的债券而言,其有效期限要小于10年。综上,在税收和久期的共同影响下,市政债收益率大部分时间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
1.5破产处置程序
如果美国的州或市政府面临破产,则其发行的市政债券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处置流程。首先,市政当局必须根据破产法第9章自愿寻求保护。如果市政当局符合联邦法律规定的资格标准,则案件将交由破产法官审理。其次,破产法要求案件最开始的通知必须每周至少一次且连续三周内至少在一份当地报纸以及法院指定的在债券做市商和债券持有人之间普遍传阅的其他报纸上公开发表。一旦案件被分配和宣布,自动中止生效,实际上是禁止了对市政府及其财产采取征收行动。最后,为了使市政当局摆脱破产法第9章的约束,债务人必须提交一份债务重组计划,任何债务重组计划都有七个普遍适用的标准,包括法律没有明确禁止债务人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进行重组。最重要的是,法院要求任何债务重组计划必须是可行的、并且使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如果计划获得批准,市政债务人一般可以解除第9章的义务,并可以重新让债权人和市场参与其中。
债务重组最常见的结果是原有债券延长期限、减少一定的本金以及利息、借新还旧等。在所有情况下,债券持有人都可能被迫削减其初始投资额。同时,债券持有人也会与其他当地工人等组成工作组,协商解决方案,期间所考虑的调整将涵盖包括债券持有人以及其他债权人的所有需求。
历史上出现违约的市政债券不在少数,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根据穆迪统计的口径,1970-2016年投资级市政债累计违约率为0.09%,而高收益市政债累计违约率达8.17%,全部市政债违约率为0.15%。下表展示了部分违约的市政债,相关债券对应的标普评级均为D。
中国地方债概述
2.1地方债定义
地方债包含一般债和专项债两类,根据2015年财库64号文的定义,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含经省级政府批准自办债券发行的计划单列市政府)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类似于美国的一般责任债券;根据2015年财库83号文的定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指地方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类似于美国的收益债券。由于发行人是省级政府,以政府信用做背书,因此地方债的评级往往较高,目前均为AAA级。
近两年10年期以上地方债发行占比大幅提升。财库2015年64号文规定一般债券的期限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5个品种,并且对单一期限的发行占比做了相关限制;财库2015年83号文规定专项债券期限为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6个品种,并且对7年期和10年期发行占比进行限制。随着项目领域的拓展,为更好的匹配项目建设周期,2018年开始出现10年期以上(15年、20年、30年)的地方债,自2019年以来,10年及以上期限债券占比快速增加,专项债券尤为突出,2020年1-8月10年期及以上的专项债占比超过80%。2020年1-8月全部地方债加权平均发行期限为15年,2019年美国新发行的市政债平均期限为18.2年,二者差距在逐步缩小。
2.2地方债发展历程
(1)2009-2013年:财政部代发代还,少数省市试点自发代还模式
1994年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债券,2008年我国启动“4万亿刺激计划”,为缓解地方资金压力,2009年国务院特别批准发行地方债2000亿,由财政部代发代还,即发债主体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但需要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为还本付息,并且所筹资金可以直接用于省级支出,亦可以转贷给下级政府。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开始进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试点省市在发债规模限额下能够自行组织发债机制,包括组建承销团,确定定价机制等。但该试点下,仍然需要通过财政部代为还本付息;2013年试点省市范围继续扩大,新增江苏省和山东省。
(2)2014年:由自发代还试点转向自发自还试点
2014年新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列赤字,同年10月份,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中明确了地方政府可以依法进行适度举债,并且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43号文的出台,标志着地方投融资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于是自2014年起,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开始向规范化迈进,对部分省市进行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除6个自发代还试点省市,还增加北京、青岛、江西和宁夏),即地方政府自行组织发行和还本付息。
(3)2015年以来:全面自发自还
在2014年10个省市试点自发自还的基础上,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实行全面自发自还,即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均采取自发自还模式。随着地方债市场的逐步发展,专项债券所涵盖的项目不断丰富,2017年陆续推出了土地储备、收费公路、棚户区改造、轨道交通等项目收益专项债券的试点及发行;此后,项目专项债的品类进一步丰富,目前达二十余种。2019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允许将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并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地方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3地方债年度发行及存量情况
在不同的维度下,地方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①根据偿债资金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债和专项债,专项债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普通专项债和项目收益专项债。其中,一般债纳入一般预算管理,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偿债来源;普通专项债纳入基金预算管理,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项目收益专项债则是以项目本身的收益作为偿债来源。②根据募集资金用途不同,可分为置换债、新增债和再融资债券。其中,置换债主要用于置换2014年底认定甄别的地方政府债务,新增债用于项目建设,再融资债券则是偿还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③按照发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向发行和公开招投标,其中定向发行仅适用于置换债券。
地方债年度发行规模存在一定波动。2015年地方债全面实行自发自还,当年发行规模为3.84万亿;2016年为置换高峰期,年度发行量突破6万亿,为近年来之最;2017-2019年发行规模相对稳定,维持在4.1-4.4万亿之间;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地方债新增额度大幅扩容,加之2020年到期的债券规模较前几年显著增加,预计2020年发行规模将明显上升,1-8月份已发行的规模为4.96万亿。
专项债占比逐年提升,且2019年以来,地方债全部采取公开发行方式。2014年10个省市试点地方债自发自还,当时发行的债券没有区分一般债和专项债,统一称为“地方政府债券”,但是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偿债资金来源于一般预算收入,因此本质上等同于“一般债券”;2015年全面自发自还,以一般债居多,当年专项债占比仅为25.4%;2016-2018年专项债稳步提升,但占比仍未超过50%;2019年,项目收益专项债大幅扩容,带动专项债占比增加至59.4%,2020年比重进一步提升。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定向发行仅适用于置换债券,而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均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因此定向发行仅出现在2015-2018年这一段置换债发行期间,而2019年和2020年1-8月地方债全部为公开发行。
项目收益专项债大幅放量,目前土储债和棚改债受限较多。2017年随着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管理办法的发布,地方政府项目收益专项债应运而生。2017-2019年土储债发行规模持续上涨,2018年棚改专项债首度发行,并逐渐成为各省发债热点,2019年棚改债新发规模已超过土储债,成为当年第一大项目收益专项债品种。2019年9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2020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新增额度不得投向土储和棚改相关领域,受此影响,2020年1-8月未有省市发行土储债;棚改债有所放松,自7月份以来,不少省市陆续发行。总的来说,2020年1-8月,项目收益专项债大部分投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如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园区建设、高校建设、公共卫生、停车场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领域。
项目收益专项债存在项目储备不足、信息披露细化度不够、部分项目收益实现情况差等问题。项目收益专项债目前还处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项目储备不足,导致部分项目临时拼凑,项目挑选环节有待加强;又如信息披露不够细化,特别是关于募集资金的使用进度和项目收益实现情况鲜有省市披露;项目建成后,收益未达预期,甚至有些项目未能投入使用,偿债保障情况较差,究其根源,仍是因为项目挑选时没有严格把关。随着项目收益专项债占比的提升,上述问题将更为突出。
随着置换期结束,新增债占比大幅提升;同时,地方债借新还旧需求旺盛,再融资债券保持较快增长。2015-2018年为置换过渡期,针对2014年底认定的非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进行置换,2015-2017年以置换债发行为主,2018年处于置换收尾阶段,置换债券发行规模显著下降,此后新增债券占比大幅提升。同时,2018年首度出现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以前年度发行到期的政府债券;2019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约1.32万亿元,全年发行的再融资债券约1.15万亿元,借新还旧比例高达87.21%,随着每年到期规模的增加,再融资债券需求量预计将保持增长。
受财力和项目建设需求等因素影响,各省市地方债发行规模差异大。从各省年度发债规模看,江苏省基本处于首位,2015年以来,累计发债金额近2万亿,山东、四川、广东、浙江、湖南、贵州等地发债规模亦不少,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自治区发债规模较少,各省市发行量差异显著。分析背后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各省市财政实力不同,财力强的省份,其举债空间更大;另一方面,各地区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存在差异,财政部在分配债务限额时会适度向建设任务重的省份倾斜;此外,2014年底政府债务认定规模较大的省份,其置换债券发行量较多,亦会导致总体发债规模排名靠前。
地方债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偏低。公募地方债发行定价是在投标下限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通常为0-30%),定向发行的地方债则是在参考基准之上上浮一定比例(0-30%),无论是投标下限还是参考基准,均是发行当天前1-5个工作日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也即地方债发行定价是以国债为锚。2018年8月份以前,各省在发行时确定的上浮比例有所差别,实力很强的地区甚至可以按照投标下限或者参考基准来发行,实力较差的省市,则需要上浮较高比例;2018年8月,财政部为缓解地方债三季度集中放量所带来的供给压力,对地方债发行定价进行窗口指导,受此影响,8月份以后各省市地方债发行利率大多数在基准之上上浮40BP;2019年1月28日,部分机构接到财政部通知,地方债投标区间确定为基准利率上浮25BP~40BP,此后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省市地方债发行定价均上浮25BP;2019年6月,《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及项目配套融资工作的通知》提出“坚持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行,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和窗口指导”,此后地方债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
地方债存量规模持续上涨,2018年8月末占全市场比重近23%,为第二大债券品种;未来每年到期规模2-3万亿,周转压力不小。近年来地方债存量规模保较快增长,从2015年末的4.8万亿增至2020年8月末的24.8万亿,占债券市场的比重也从10%升至22.7%,仅次于金融债,为第二大债券品种。地方债余额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新增债额度不断扩容,从2016年的1.18万亿增至2020年的4.73万亿;另一方面地方债到期后,基本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进行周转,导致规模不会缩减。伴随着政府债务率的约束,未来存量规模增速预计将有所放缓。从未来到期分布看,2021-2026年每年到期的地方债规模均超过2万亿,其中2023年到期规模达到3.55万亿,考虑地方债借新还旧的比例很高,预计未来几年再融资债券将持续放量。
2.4地方债交易及利差情况
地方债持有人以商业银行为主,占比超过86%。根据中债登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8月末,地方债总托管量为24.8万亿,其中银行间市场24.3万亿,交易所和柜台市场0.5万亿。从持有人结构看,商业银行是地方债最大的买主,持有占比达到86.23%;其次是政策性银行,占比为6.29%;非法人产品(证券投资基金、全国社保基金、信托计划、企业年金、券商资管计划、银行理财产品等)、交易所市场以及保险机构分别持有2.44%、2.10%和1.74%;剩余部分持有人主要为信用社、证券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与美国市政债相比,地方债持有人结构单一,并且个人投资者参与度很低,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2018年下半年以来,地方债现券交易量大幅增加,带动换手率显著提高。2015-2018年6月,地方债月均成交量不足1000亿,二级市场流动性很差;2018年下半年地方债发行定价受窗口指导,投资性价比提升,导致其配置需求强劲,进而推动成交量的快速上涨,此后月度成交量虽有所波动,但仍维持较高水平,2020年2月份之后,成交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月均成交量超过15000亿。从年度换手率看,2015年仅5.7%,2019年升至45.6%,2020年预计将进一步提高。
地方债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变动方向一致,但二者的利差存在波动。从地方债到期收益率历史变化情况看,2015年以来,地方债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变动方向一致,但二者的利差,无论是在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中,均存在波动。我们以2018年为例,说明引起地方债与国债利差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2018年初,熊牛拐点酝酿,对于牛市初期,流动性好的品种利率下行的速度更快,因此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大于地方债,导致二者的利差走阔;待牛市进入下半场,前期涨得少的品种会出现补涨现象,这就解释了2018年下半年地方债与国债利差快速缩窄的原因。
2.5美国市政债对中国地方债的借鉴意义
相比于美国市政债,地方债发展时间很短,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发行、交易、项目和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
(1)发行方面:丰富发行条款设置、提高定价市场化程度、提升评级公允性。①美国市政债在发行条款设置上更加灵活,比如付息方式有固定利率、可变利率和其他类型,而地方债目前付息方式只有固定利率一种,并且付息频率是10年期以下债券每年付息一次,10年期及10年期以上债券每半年付息一次,未来地方债可以多样化付息方式,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超过8成的市政债可提前赎回,发行人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未来地方债亦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②根据前文的分析,地方债在发行定价过程中容易受到政策的干预,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③地方债目前评级均为AAA,级别无法反映不同债券之间的资质差异;反观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其对美国市政债的评级结果与债券违约风险保持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在评级公允性提升之后,债券定价自然有更好的依据。
(2)交易方面:丰富投资者结构,吸引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目前超过86%的存量地方债为商业银行持有,投资者结构过于单一,2019年初,财政部发文允许地方债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但此后个人投资者的占比仍很小。相比于地方债,美国市政债持有人则较为分散,集中度较低,持有最多的是个人投资者,占比未超过50%。
(3)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加强项目储备、严格项目挑选;募集资金使用和项目收益实现情况应定期向社会大众披露,并建立债券资金专户管理制度。①近年来新增地方债额度大幅扩容,但不少地方项目储备不足,无法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导致地方债资金闲置;部分地区为发债临时拼凑项目,最终造成项目收益实现情况不理想,影响后续偿债保障,因此在项目挑选上需严格把关。②在债券存续期内,地方政府每年会披露跟踪评级报告,但跟踪评级报告通常只对跟踪期内债券的还本付息情况进行说明,对于募集资金使用和项目收益实现情况鲜有披露;而美国市政债发行人每个月会对募集资金使用进度和项目收益实现情况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利于投资人了解募投项目的最新情况。此外,当前各类地方债资金未建立专户管理制度,资金跟项目的对应关系不明确,未来需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投资地方债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当前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地方债有各省市政府信用作支撑,不会出现违约,投资时收益率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但随着地方债的大幅扩容,各省市偿债保障指标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地方债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尤其需要重点关注项目收益专项债现金流的实现情况。
(1)部分省份可偿债资金对债券的保障程度较低。一般债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其偿债资金来源于一般预算收入,但是由于一般预算收入中有大部分是用在民生等刚性支出领域,根据经验,可以用来偿债的比例大致为18%。我们以各省“2019年一般预算收入可偿债部分(约18%)/2021年到期的一般债券”粗略测算各省一般债偿付压力,结果显示青海、贵州、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云南等省份保障倍数不足1倍。同理,我们以各省“2019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可偿债部分(约31%)/2021年到期的专项债券”测算各省专项债偿付压力,结果显示宁夏、黑龙江、贵州和天津保障倍数低于1,考虑专项债近年大幅扩容,若基金收入增长乏力,则保障倍数存在进一步弱化的风险。
根据前文的分析,目前地方债到期基本通过借新还旧进行周转,因此地方政府还债压力暂未体现,但如果拉长时间维度,地方债存量规模不可能一直保持上涨态势,最终还是需要由财政资金来偿还,相关区域将面临较大压力。
(2)关注项目收益对专项债的保障情况。当前项目收益对债券的保障程度很难影响到定价和估值,部分项目收益专项债在项目建设前期尚未实现收入,期间产生的债券利息通常是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或政府性基金收入里的其他科目先行偿还。我们认为随着项目收益专项债的大幅扩容,项目质量势必会出现分化,而考虑到政府财力有限,因此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项目自身收益的实现情况。从已经发行的项目收益专项债看,部分项目收益实现难度或较大,比如某省份将老旧小区改造之后的房屋升值作为项目收益来源,未来实现情况存疑。总之,在投资项目收益专项债时,需要规避收益实现难度较大或偿债保障程度较低的项目。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