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9月1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研究报告指出,目前美国、中国、德国已经形成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三个地区中心,自然灾害、同类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聚的供应链体系、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变动以及经济结构变化都可能对全球供应链带来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冲击包括消费断崖式下降;引发全球供应链中、上游出现过度调整;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削弱全球供应链的增长动力等。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中国企业如何顺应供应链区域化的发展方向、优化全球供应链建设?全球价值链研究院院长殷晓鹏等专家给出四点建议。
首先,根据中国、美国和德国分别作为亚洲、美洲和欧洲局部中心的态势,灵活布局全球市场。一方面充分发挥供应链的联结优势,积极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供应链合作协议,,共同处理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应对外部因素给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中非经贸合作等机制,多元化拓展供需链条,提升供应链的弹性,避免对部分地区、部分市场、部分供应链节点的过度依赖,降低风险,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其次,加大供应链扁平化和多元化建设,这其实也是为了提升全球供应链安全性。一方面,适度缩短过长的供应链条,将供应链集中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以提升外部环境的可预期性;二是科学评估自身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高度依赖外部供应且供应渠道单一的产品,制定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应对预案,通过“备份”的方式,在略微提高成本的条件下,降低外部冲击导致供应链“断供”带来的风险。
第三是积极采用大数据、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行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
最后,主动调整业务布局和应对“双循环”格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苒表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市场出现人为分裂的风险是存在的,要提前对自身的全球供应链做全面的分析研判,加快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步伐;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在部分外部市场规模可预见萎缩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应当充分利用国内超大市场的潜力来稳定产品的需求,保障自身生产运行的稳定性。
王苒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全球供应链是长期以来,各国在市场竞争和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源配置体系,这种体系在生产效率上是当前条件下的最优解决方案,而中国已早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全球供应链。从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础来看,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缺乏经济基础,不可能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已经深度融入中国市场,中国稳定增长的消费市场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仍然长期存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