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产值4.5万亿 高端突围正当时
作者: 胡婳溦
[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材料产值已经达到4.5万亿元人民币,可是在庞大的产业规模背后,另一个现实是,我国有多种高端领域的材料仍然依赖进口,尚未突破技术垄断,或者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 ]
[ 这既是困境,也是机遇。 ]
[ “目前中国在半导体、显示、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领域,有超过50种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在本届工博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及董事长彭寿指出了这一严峻的现实。 ]
提起新材料,许多人或许只有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却无法具体描述出到底什么是新材料。第22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于9月19日在上海闭幕,其中的新材料展馆告诉观众:生活中所接触的一切,皆可能是新材料。高铁的内饰和外饰,汽车的电动总成、电池组等部件,5G通信的电路板,房屋的涂料和瓷砖背胶……生活中肉眼可见或看不见的地方,处处都是新材料。
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材料产值已经达到4.5万亿元人民币,可是在庞大的产业规模背后,另一个现实是,我国有多种高端领域的材料仍然依赖进口,尚未突破技术垄断,或者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
这既是困境,也是机遇。
不可忽视的差距
“目前中国在半导体、显示、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领域,有超过50种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在本届工博会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及董事长彭寿指出了这一严峻的现实。
电子制造功能陶瓷、新能源材料功能、功能纺织材料、功能清洗材料、生物应用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显示材料,超导材料……都属于先进功能材料的范畴,这些新材料在日常生产或高端领域制造中都必不可少,但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种类的新材料,与国际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工程院对26类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目前我国有11类制造业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如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设备、纺织、家电等,然而,更有15类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仍有较大甚至巨大的差距,例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航空发动机、农业装备等。
彭寿以芯片领域举例称,“在这些领域,新材料的技术差距巨大,比如集成电路的芯片对产业的影响非常大,事实上我们曾经准备起步,但是当时想到可以拿钱买,认为有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而没有想到必须是一体化发展,所以这一块现在存在巨大的差距。”
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关克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该公司研发和生产的耐高温新材料氧化铝连续纤维为例,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基本是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连续纤维的研发,而美国在1970年代已经开始量产了。
在国内研发氧化铝连续纤维的20年间,一些公司还处于实验室水平,没有完成中试(注:指在产品正式投产前,进行较小规模试验),只能小批量生产而不能规模化投产,直到本届工博会上,上海榕融才宣布国产氧化铝连续纤维完成中试,打造了一套高铝氧增强复合材料胶体及预浸料生产、纤维生产、织物生产、结构件生产、定型测试的整体产业链,这也标志着历时十五年的科研攻关走出了实验室,国内耐高温新材料的“卡脖子时代”终于结束。
关克田对第一财经记者举例说明新材料生产中的设备技术差距,比如在氧化铝连续纤维的生产过程中,会用到打孔技术,国外在1970年代已经可以达到0.05毫米的精度,而国内设备现在要达到0.08毫米的精度还有较高的难度。
因此,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余薇指出,关键战略创新能力不够,前沿新材料的科学成果不够,这些都给新材料行业下一步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余薇给出了她对新材料产业的规划目标:“要着眼于长远,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重点领域的材料保障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先进基础材料基本满足高端应用,部分前沿新材料技术取得产业化规模。”
国产化空间
从一方面来看,我国部分新材料与国际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国内新材料产业不断改进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例如前述的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产品质量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在原料和设备上也可以实现国产化。“在没有成型的设备可以效仿的情况下,我们的设备都是自己研发的,而且产品原料也完全是国产化。”关克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新材料国产化的一个巨大优势,还体现在成本方面。关克田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上海榕融的氧化铝连续纤维产品,在各种性能和指标接近国际水平的同时,价格比国外进口的价格大约降低了40%,未来大规模产业化之后,成本还有更多下降的空间。
华泰证券分析师鲍荣富等人在研报《传统投资稳内需,新材料引领升级》中分析认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背景下,新材料产业具备两方面机遇:首先,产业迁移等行业性机会,催生国内材料需求提升,以半导体、5G等为代表的产业加速向国内转移,对上游材料的自主可控需求明显提升,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等推行则会带来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的机会。
其次,国内材料本身技术升级,加速了高端材料的国产发展进程。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如消费电子、建材、汽车等领域仍有较多关键材料依赖进口,随着国内材料技术改进,部分国产材料已切入主流市场,如用于汽车轻量化和军工的碳纤维,以及用于建材领域的高端涂料、密封胶、电子纱等。
而在国产化趋势加速的情况下,国内新材料公司的业绩也在稳健提高。开源证券分析师金益腾对76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上半年业绩进行了总体分析,发现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材料的趋势下,2020年上半年,我国内需型新材料企业的业绩实现了较为坚韧的增长。
所谓内需型新材料企业,即2019年国内收入占比超过60%的企业,在60家内需型新材料企业中,约90%的企业上半年业绩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大于100%的企业占比达60%,同比增幅介于50%~100%的企业占比达18%,同比增幅介于0~50%的企业占比为12%,剩下仅有10%的企业2020年中期业绩同比出现下滑。
彭寿在论坛上表示,我国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完整,基本覆盖了从基础材料到先进结构材料,再到先进功能材料等主流材料品种。“2019年我国的材料产值已经达到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拥有近百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彭寿说。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措施,以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其中,根据中国工程院的数据,上海市新材料在全市七大新兴产业中总产值占比近四分之一。
同时,上海还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新材料产业集群,例如上海金山区的“碳谷绿湾”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研发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现已形成了以环保涂料、新型助剂、药物中间体及高分子材料四大产业集群。据上海金山第二工业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相田介绍,预计到2025年,“碳谷绿湾”规模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