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日韩一体化 可先实践“贸易、金融集成交易平台”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东北亚经济金融合作话题可谓老生常谈,其中“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历时十年,已至第十六轮谈判。客观上,三方经济合作潜力及效益巨大,但最大障碍在于国际政治方面。如果这一藩篱不能跨越,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以及整个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始终是纸上谈兵。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美博弈的深入展开,国际政治格局有所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交流效率全面提升,为跨越这一藩篱提供了另一选择。
数字技术的发展首先带来的是信息传递方式与效率的革命。在信息层面,全球各地的交流都可瞬间完成。这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透明,世界各地的连接更加紧密和通畅。
5G、大数据、AI、超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必将给经济模式、金融模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其影响力之大、之直接、之深远将远远超过一般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因素。二战之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的“隔阂”与信息技术所引发的“联通”反差鲜明,在网络信息技术层面的经济行为全球化已经实现,藩篱都是人为设置的,例如,银联网、淘宝网、携程网、微信、支付宝等都具有国际覆盖能力,其国际化程度的不足都在于各国的人为设限。当下,日韩商家在柜台上摆出了微信和支付宝的收付二维码,说明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动存在巨大的内在动力。
近些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日韩在经济上的合作有了一些现实可能性。去年12月24日,中日韩首脑在成都召开第八次领导人会议,今年8月28日,第23届东盟与中日韩(10+3)经贸部长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议通过关于缓解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的行动计划,强调就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加强协调合作。
因此,基于现实的技术条件和制度条件,可以着手尝试构建一种集贸易与金融于一体的网络平台。现实中现成的例子已经存在,例如,微信、支付宝、淘宝、京东等都提供了网络交易平台和支付、借贷平台,只不过这些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
如果把上述平台的功能加以整合、扩展并服务于企业,且扩大至国际范围,就是我们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经济主体可以在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完成资质、征信、信息、交易、商检、清算、征税、物流等多种业务操作,完成商品交易和金融服务中一切信息层面的操作。这一平台具有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监管严格并呈开放兼容的状态。其严格监管体现在平台端口进入机制的资质审核,以及运行过程中本着诚信、安全的具体规制。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功能叠加、平等自由、规范安全、开放兼容的综合服务机制——超级网络平台,主要着眼于商品交易与金融服务以及相应的投资活动,权且名之为“贸易、金融集成交易平台”。
显然,这一平台的设立、运行首先是面向中日韩三国的,然后再进一步开放,从一国到跨国的主要改变在于平台端口进入的标准设定。而平台的运行过程则是5G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巨大舞台,在保证基本原则和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以提高安全性与效率性,维持较高的自由度,并贯彻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可以想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一高度集成的运行平台也需要人为的主观原则加以约束,以保证公正、高效、安全。所以,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贯彻以下原则:首先是平等公正原则,要保证这一机制本身的去利益化、去中心化,杜绝通过对这一平台的掌控而谋取超额利益;其次是安全原则,要通过技术和制度设计来保证网络安全;第三是政府主导原则,这一超级网络的建立,既需要政府动用其资源和公信力加以建设,还需政府代表理性监管,在跨国层面即需要政府间的合作协调以制定制度;第四是渐进、开放原则,由于其工程巨大,所以要循序渐进,不断融联、扩张,为将来的版本提升、扩充留下端口。
最后,笔者认为,信息时代必然是一个不断联网的过程,最终趋势是把一切不需要物理实体空间转移的事物全部交给信息网络而形成统一、集成的信息网络平台。在国际视域下,这一平台是国际贸易平台和国际金融平台的集成与统一,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其客观上蕴含的原则、理念也必将实现国际化延展,从而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有效管理的、高效安全的数字化国际贸易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就国际金融而言,这一客观机制充分体现了一直以来的国际货币体系“超主权”理想,使运行着无财富效应、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国际公共服务机制。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