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走过3/4,时间过得漫长又迅速。疫情成为了2020年最大的变数,它影响着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思考未来。资本市场同样在投资者对现实的适应和未来的预期中变化调整。A股在经历了一季度的大幅波动之后,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二季度至7月中旬迎来了持续性上涨,7月中下旬至今,市场又归于震荡。一方面缘于前期积累的涨幅较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流动性边际收紧、中美博弈、海外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在逐渐发酵。对市场走向的短期判断是极为困难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资本市场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第一,今年无论是对疫情的控制,还是复工复产的组织,我国无疑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得最为卓越。国内诸如医疗器械、工业自动化等诸多产业也积极把握机会,有的企业成功实现了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有的企业则全面打入海外主流市场。对于国内很多企业而言,市场培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往往十分漫长,而一旦进入,其高性价比、服务网络健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等能力就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样的积极影响是长期且持续的。
第二,广阔的内需市场仍然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一方面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其中最优秀的公司得以积累出全球领先的竞争能力。
第三,随着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越来越多代表未来的顶尖公司将选择登陆或者回归A股,A股上市公司的供应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提高,也更能体现中国产业变迁和升级的方向。
投资的着眼点在于未来,而未来无疑是积极的。
从个人的投资操作角度来说,今年由于静默期的原因,我5月底才开始正式管理产品。因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已经快速修复,且有效性很高,大多数长期空间较大或者短期景气度较高的行业和公司估值水平都已不便宜。因此,我当时的选择是构建一个相对立体化的组合。一是在消费、制造、TMT几个成长类大板块中均衡配置,部分周期类品种作为补充。二是以长期持续性较强的行业或公司(往往估值也较高)作为组合的主体,同时左侧布局了一些短期景气度不高、估值也较低的板块,比如和制造业投资、地产后周期相关的行业。
展望未来半年到一年,个人认为成长仍会是主线。周期品的修复逻辑更多基于短期经济的边际改善,如果需求复苏无法得到持续确认,供给端也不大可能全面收缩,周期品要想全面占优难度很大,机会可能更多还是来自具有自身供需逻辑的细分领域。成长行业中会重点关注三类机会:
第一,我国具有全球绝对领先优势的制造业,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新能源。能源转型在全球渐趋达成共识,而我国又具有最为完备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新能源产业(无论是光伏还是锂电池)如果没有中国企业的参与,就会陷入发展瓶颈。这两天正好看到有经济学家在社交媒体上呼吁芯片不要发展成光伏、新能源汽车一样,深感新能源企业家和从业者的不易,背负了如此多的误解,依然打造出了中国制造全球化的一张名片。
第二,内需空间广阔且持续的消费品。很多消费行业的需求持续性很强,同时供给端的格局又非常清晰。行业中头部公司的成长性一方面来自行业的自然成长,另一方面则源于自身份额的不断提升。
第三,部分具有强烈国产化诉求的产业。这类行业的投资相对比较纠结,强烈的进口替代诉求会使其在未来几年加速发展,但外部环境的制约以及公司本身竞争能力的欠缺会加大投资的不确定性。
全球走向后疫情时代,机遇和风险依然并存。中国上市公司在此次疫情挑战下的表现的确给市场注入希望。让我们相信未来,共享成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