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探索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作者: 黄琼 林小昭
时值深圳特区40周岁,中央对于这一先行示范区源源不断地送出政策大礼包。
11日公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是最新的一个。《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六大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在不同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典范。
中央对于深圳的期待,早在去年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已有端倪,到2035年,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自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四十年,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未来,深圳更是被赋予厚望。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日前在接受央媒采访时表示,深圳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要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些任务和战略定位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完成的。
现如今,顶着“特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的名头,深圳要探索的改革领域,是改革中的深水区、硬骨头;要追求的改变,应该是能带来生产力重大解放和提升的颠覆性改变。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院长谭刚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弘扬特区精神,有利于深圳进一步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继续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意味着可以大胆试。
打造世界城市典范
深圳的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仅仅是广州的26%,北京的12%,而且还有一半属于生态保护和绿化用地,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在2016年每平方公里产出为9.7亿元,是广州的3.68倍、北京的6.42倍。
《实施方案》提出,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
同时,《实施方案》也为深圳在未来五年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即: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面向未来,深圳要建设成为影响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跻身全球城市的第一方阵。”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钟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中,深圳是最成功的。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正是对去年《意见》的具体描述。希望让深圳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逐渐补齐短板,后劲更足。”
钟坚认为,未来,深圳不仅要超越中国香港、新加坡,还要超越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和芝加哥等城市,成为世界典范,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范本。除此之外,深圳还要朝着国际海洋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性科研中心发展,潜力巨大。
政策直面改革“硬骨头”
“深圳未来要朝着高处、高端走,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现阶段,深圳仍要做好补短板的准备。”钟坚表示,“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实际上是对《意见》的补充说明,让深圳各领域更加细致化地深入改革。目前,深圳在教育、医疗、人才、制度等各方面都需进行完善,满足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实施方案》围绕六大改革领域: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包括八部分、27项目标任务要求。
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等。
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等。
在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
在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等。
在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快构建创新型医保制度;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等。
在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等。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实际上,上述提及的多个方面均在此前相关文件已有涉及,但在后续的执行中同样面临着“畏首畏尾”的窘境,而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也给予了深圳“放开手脚”啃“硬骨头”的信心。
弘扬特区精神
《实施方案》提出,要营造改革氛围。弘扬特区精神,继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注重在改革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大胆提拔使用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施方案》要求,要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该容的大胆容,不该容的坚决不容。及时宣传深圳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为综合改革试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谭刚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毫无疑问,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意识、创新的特质,都包含在深圳的特区精神里面。因此,特区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开放和创新。
谭刚说,深圳40年来,也曾彷徨迷茫过,比如进入新世纪初,深圳在政策层面上的优势不再,一些知名企业传出外迁。后来通过深圳自己不断地探索,包括深圳政府层面不断谋划新的东西,主动作为,才形成了今天的新局面。
尤其是,深圳当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谭刚说,在高新产业方面,深圳改写了世界创新的规则体系,改变了以硅谷为代表的、以大学来支撑的创新体系,而形成了没有知名大学,没有太多大学,同样能进行创新,而且创新成效还十分显著的体系。这些都是靠不断创新、改革开放的方式来形成的局面。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也对第一财经分析,在当前的环境下,确实要鼓励大家干事。而干事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有容错机制,让大家有冲劲。当年特区为何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敢想敢干,“杀出一条血路”。
谭刚认为,要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同样也离不开人。如果还是传统的观念,大家都不去做,那就没办法去推进了。所以还是得继续弘扬特区精神,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