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队做了这些事 黄河边上这个古村落就活了
作者: 马纪朝
沿着东山底村的山路,往下走10分钟,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往上走10分钟,是云雾缭绕的黛眉山景区。可是,这样一个美如画的村庄,却曾是河南省新安县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
“没钱盖房,更没钱娶媳妇。”东山底村村民李超指着不远处的一栋栋土坯瓦房说,因为没钱翻修房子,很多家庭祖祖辈辈就住在这些土坯房里,有的房子甚至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新安县水利局驻东山底村第一书记仝战胜回忆说,东山底村不大,全村不过307户、862人。可2014年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却有89户、295人,这意味着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是贫困户。
修路找水
2016年4月,到东山底村任职第一书记的仝战胜,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行路难,通组入户的道路大部分没有硬化,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不便;吃水难,全村几百名村民的水源,仅靠一眼山泉,平均每小时出水量不足3立方米,碰上天旱时山泉断流,全村人甚至连最基本的饮水做饭都成难题;增收难,山脚下的东山底村,大部分都是石头,仅有的几亩地,每年产的粮食也不过刚够养家糊口。
驻村一段时间后,仝战胜逐渐发现,村里在册的有800多名村民,可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为数不多几个看着年轻点的,是聋哑人和“啃老族”。
不过,东山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天份告诉他,东山底村虽然穷,却因为一栋栋的土坯房、古建筑,被评为国家级的传统古村落,村里的杨家大院已经历经了百年风雨,山上的黛眉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山下的黄河与小浪底水库每年也能吸引很多游客。
2014年时,伴随着黛眉山景区正式运营,村里的窘况开始有了好转。由于占用了村里的一部分山地,景区每年会拿出1.5%利润,作为林坡资源流转的分红上交村集体;一些村民开始去景区培育苗圃、承包工程,还有一些在村里开了农家乐、乡村旅馆,承接一些落地游客。
但总体上,这些还都是小打小闹,不成系统。一个原因是因为路,另一个是因为水。
不久后,随着一条150米的乡村道路的硬化,村外的游客们,终于可以直接开车进村了;随着110余万元水利资金的到位,东山底村终于建设成了一处引山泉供水工程、一眼百米深水井,还为村民铺设1万余米的输水管网,困扰村民们几辈子的吃水难,总算是解决了。
年轻人回流
在外打工多年的李超也回了村,他的家正好在村口,瞅准机会,他把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一家宾馆,既能供住宿,还能给游客烹饪一些山野菜、自养土鸡等山野口味的饭菜。如今这个小宾馆,已经有近20间客房,能同时接待30多人住宿。
“这几年,跟我合作的旅行社,已经有四五家了。”趁着给游客做醋焖土鸡的空闲,他向第一财经记者“炫耀”: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收入四五千元,“刚开业那一年,正好赶上十一,我7天就卖了快4万块钱。”
如今,这个当年的贫困户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仅自己脱了贫,还雇用村里好几个贫困户,每月给他们发一两千元工资。
对李超而言,他是再也不想出去打工的事了,“也不可能出去打工了,这才是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产业。”他指着身后靠贷款60多万盖起来的宾馆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虽说他的宾馆不挨路位置有点偏,但环境安静,每年总会有一些回头客,专门到宾馆来住几天,呼吸新鲜的空气,体验纯正的山野农家菜。
即便是2020年,整个旅游行业都遭受重创,但李超的宾馆饭店也因为没有房租、雇的都是临时工,避免了倒闭的命运。
如今,更多的东山底村民们,开始吃上“旅游饭”:像李超这样的,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也有一些村民把山里的土特产摆了出来,开起了土特产经营店;还有一些人去了山上的黛眉山景区,或在景区里打工,或在景区里开店,也都找到了自己的营生。
一条仿古街
仝战胜和杨天份注意到,剩下的贫困户要么是年龄大了干不动活,不愿折腾了,要么是身体有残疾,不方便跟人沟通,比如聋哑人。
于是,他们想帮助这些贫困户,挨家挨户征求他们的意见后,又向上级申请了专门的帮扶资金,在村里盖起了30幢仿古建筑,共同构成了仿古休闲一条街,村里30户贫困户每家一幢,可在里面经营小吃,也可售卖土特产。
到2018年底,曾经占据全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终于近乎全部脱贫了——还剩一户聋哑人,外出打工别人不愿意雇,在家做生意又不好跟人沟通,村里就给她安排了打扫卫生的公益性岗位,每月发几百元工资。
这个黄河岸边的小山村,如今也正在规划一些围绕黄河文化的观景定制路线,将东山底村打造成为黄河文化民俗村,吸引更多游客去体验黄河文化,为游客讲述黄河故事,致力于成为新时代的黄河文化传播者。
至于李超自己,也会经常把接不完的游客单子主动分给村民,让他们也尝到民宿建设的甜头,一起把东山底村的黄河文化民宿特色做大做强,吸引更多游客。
与东山底村毗邻的寺坡山村,同样曾因地处偏远山区,成为当地的深度贫困村,吃水难、行路难、增收难……一个个困难像大山一样横亘在村民面前,年轻人找对象、孩子上学都成了头疼事,导致很多村民陆续逃离山村,从500多人锐减到不到200人。
后来,寺坡山村在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以古宅为景观、传统文化为内容、传统小吃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旅游区,集古民居、传统美食、自然山水于一体,伴随着寺坡山村的旅游产业崛起,寺坡山村也摘掉了贫困帽子。
如今,东山底村所在的新安县正在依托这些偏远山村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致力于将“村庄变景区、农地变农场、农房变民宿”,将这些贫困村落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模式样板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