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元包邮”可能货不对板 “双11最低价”未必成真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任翀
离“双11”还有近1个月,各电商平台已开始预热,推出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包括很多“1元包邮”商品。
不过,记者浏览后发现,“特价”“原价”以及即将出现的“双11价”可能并非最后的支付价。想“薅羊毛”或淘低价的消费者,要仔细辨别。
“1元特价包邮”竞争展开
“1元包邮”特价商品是部分电商平台的热销类别,从实际选购情况看,价格页面的商品不一定能花1元钱买到。
比如,一家名叫“昊亮企业店”网店正在推广定价1.4元的“免洗桌布”,展示的照片是不同颜色的桌布铺在正常大小的餐桌(目测可坐4人)上。当记者选择“特价抢购”商品选项时发现,1.4元只能买一块大小为“40厘米×50厘米”的桌布,根本铺不满正常大小的餐桌;如果要想买大的,显示的价格就水涨船高,适合常规餐桌的桌布定价均超过8元;面积最大的一款桌布为140厘米×220厘米,定价在16.8元,是首页标价的12倍。
即便那些销售非1元包邮的店铺,也不乏“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方式。比如,一家名叫“源家居特价店”的网店主打各种储物柜,“限购一套,24.8元”在商品页面非常显眼。从商品照片看,这一抽屉式储物柜共5层。可实际选购时看到,24.8元对应的是2层储物柜,且单层容量远小于页面展示。而照片上的商品,标价71.54元。
业内人士指出,将低价格标注在高价商品的照片上,在电商平台并不新鲜,随着多家电商围绕“1元特价包邮”展开竞争,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对商家来说,这么做的好处很明显,一是低价高品质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二是当消费者用价格升序的方式筛选产品时,低价产品容易脱颖而出。但弊端也明显,一方面消费者会被照片和低价误导,买到货不对板的商品;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信誉也会随这类产品有所降低。”
追根究底,该现象来自电商平台的标价体系。在实体店,通常“一物一价”,即便同款商品,只要规格不同,就会明确对应不同价格。但在电商平台,很多商家将同款产品算作一件商品,将最便宜的型号定价列在页面上吸引消费者,从而出现“一物多价”或“多物一价”现象。
“价保服务”值得推广
对于想在“双11”淘低价的消费者来说,现在就得关注心仪商品的价格变化。至于现在便宜还是“双11”便宜,恐怕得提前监测。
以一款化妆品为例,50毫升的正常售价(即原价)是350元,但页面显示到手价只要259元。要想薅近100元的“羊毛”,消费者需做到:第一,在10月21日后购买,这样可享受309元的预售价;第二,在11月1日之后支付尾款,可再次减免10元,实际到手价为299元。至于299元与259元之间的40元差距,需要消费者使用“跨店满减”优惠,满足相关减免条件。
在另一家电商平台上,热销的婴幼儿奶粉价格变化频繁:一款标价210元的奶粉目前可享受“满299减40”的优惠;在10月15日至10月16日,又有每罐200元的“秒杀价”,还有“满499领券享9折”的平台活动。
“买的没有卖的精。”白领张小姐在今年“618”就感受到电商平台混乱的价格体系,“我当时买了一款声称是‘618底价’的裙子,用各种优惠券以及满减、凑单等;到货穿上后,同事觉得漂亮,我就把链接发给她,结果发现价格与‘618底价’完全一致。”
记者注意到,这些年电商平台已很少表示“双11”是全年最低价了。记者在部分商品的评论区看到,消费者会互相打听同一件商品的到手价,有些商品在不同活动中的价格相差数十元甚至数百元。可见,消费者不能轻信“双11”有最低价。当然,部分电商平台提供的“价保服务”值得推广,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在价保期内跌价,可向客服要求退还差价。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