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砸车创收虚假保养?4S店维修乱象何时消?
近日,有记者暗访京城两家4S店,发现大量维修乱象。如砸车创收,砸坏完好零件谎称“撞的”;虚假保养,检查项目敷衍了事或干脆不做;截留油液,推销超量油液再悄悄回收……为求牟利,某些4S店肆意践踏消费者权益,甚至无视车辆安全,种种操作观之惊心。
这已不是4S店维修乱象第一次被曝光。随着中国步入汽车社会,千家万户与集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于一体的“4S店”关系日益密切,可消费感受往往难言顺心。从买车时的“霸王条款”“衍生收费”,到维修时的“小病大修”“偷换零件”,再到保养时的“推销产品”“虚假项目”……种种猫腻接连曝光却禁之不绝,多多少少造成了行业“信任危机”。许多人前往4S店都提心吊胆、生怕被坑,也有店家本是诚信经营却屡遭质疑,同样叫苦不迭。
乱象何以长期存在?一大原因或许是消费者与4S店间的专业鸿沟。汽车维修及售后专业性强,4S店许多手法极具隐蔽性,大多消费者虽然听过种种套路,一旦事到临头,仍然无从判断,只能听之任之。即便发现了,多数人迫于维权成本过高而选择吃哑巴亏,即便有人较真儿,在取证方面4S店也占有绝对优势。去年,新购奔驰车还没开出4S店就出现发动机漏油,女车主多次沟通未果,无奈扔掉斯文、忍辱泣诉,折射出的正是普通消费者维权之艰难。简言之,在与4S店打交道时,由于弱势地位,消费者难以个人之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技术上的优势不该成为侵权的利器,让消费者舒心、放心,显然需要监管发力。事实上,汽车消费领域长期以来都是投诉重灾区。据中消协发布的数据,在全国具体商品投诉中,汽车及零部件投诉从2018年起连续两年高居榜首。当下,消费对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提升,更需要大力祛除沉疴痼疾,打造安心的消费环境。这不只要求关注产品质量,还要关注维修、售后等环节,关注产品出现问题后企业回应消费者诉求的能力。市场监管部门乃至监测、评级等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意识、法律意识,方能为消费者带去实实在在的红利。
立足行业来看,4S店乱象与汽车销售“价格倒挂”不无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汽车行业传统产能过剩,销售面临去库存压力,部分车型出现亏本,售后的种种套路,便成为4S店的重要牟利途径。然而,扭曲的销售模式并不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理由,反而提醒着传统4S店转型升级。外部监管发力,汽车销售除旧布新,形成自律与他律的闭环,也是为汽车社会上好保险的应有之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