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光华城市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0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十四五”期间经济转型升级及教育体制改革。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出席并发表演讲。
王桂新王桂新在演讲中表示,要实行根本性改革,推进健康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王桂新称,一定要发挥好的政府好的作用,好政府好的作用很重要的就是重视市场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处理不好区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很可能就会进入“中等陷阱”、成为不了发达国家。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按照上升的曲线发展,不说成为发达国家、成为比较发达国家也可以。
以下为演讲摘录: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讲“城市化”的问题。比贾康院长说的题目稍微小一些,但是也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从某方面来讲,也是一个大问题。
大家可能也知道,前些年美国一个诺贝尔获奖者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里茨,他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是深刻影响21世纪发展的两大主题。”这句话,就把中国的“城市化”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重要位置。而且这个题目也与这一次研讨会探讨的主题“十四五”规划及“教育改革”方面都有联系,下面我就讲一下。
只是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及问题,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一、城市与城市化的发展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发展才能生产出粮食、也生产出剩余劳动力,这两个前提存在才有剩余的人口满足城市其它非农产业。农村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前提,具备这样条件城市才有可能生成。城市生成之后怎么发展呢?毫无疑问“农业”依旧是第一驱动力,生产力发展、生产剩余粮食、生产剩余劳动力,然后在一些地方具有比较优势。例如:自然比较优势,经济比较优势,社会比较优势,技术比较优势。只有有“比较优势”的地方,才有可能生成城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集聚经济”。城市、城市,它是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生成的,它必定比农村更发展、文明程度更高。非农产业发展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源源不断的吸引农村新型劳动力,所以城市就逐步的扩大。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网络化经济、城市化经济,这些集聚要素使这些城市进一步发展。还有就是“多样化”,这个“多样化”也是非常重要。在这些的影响下,城市才逐步的发展起来。
2.城市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很多学科都研究“城市化”,而且从不同的学科给它不同的定义。我是做城市人口学研究的,所以给它人口方面的定义: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当地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迁移城市化、就地城市化(亦称行政区划变更带来的城市化)。
通常用最常用的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时候又叫“城市化率”。城市人口的增长来源实际上方面很多:一个,城市人口本身有自然增长。第二,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地区。第三,原来的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根据我们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一开始或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三个来源的城市化人口占比不一样。特别是最近“迁移人口”,即: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地区的人口,这个比重提高非常快、而且也非常大,到目前为止还是这样的一个趋势。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很多,我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1)城市化具有集约性并能创造效益。(2)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非农产业与农业生产应协调发展。(3)人口城市化决定土地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应该与人口城市化相适应。(4)城市化内在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居民能共享城市化成果。(5)城市化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
诺萨姆提出的“城市化水平发展模型”,揭示了区域整体的城市化在时间轴上发展的阶段性和周期性规律。克拉森把“城市化”划分为不同阶段:先集中,然后再扩散、再城市化。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我就不多讲了。
3.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一般从经济学来讲,有两种模型:(1)城乡经济发展的平等模型。这个基础就是“稳定均衡”理论。(2)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模型。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等,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自然形成两种作用:(1)逆流作用。所谓的“逆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所有不良作用及其后果,如:吸引落后地区人才人口劳动力及资本的外流;产品冲击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劳动就业;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落后,外排当地人才人口劳动力及资本的外流。(2)波及作用。所谓“波及作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所有积极作用及其后果。
波及、逆流两种作用可以相互转换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作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发达国家已经证明了,最后城乡趋向平行发展。(PPT图)这个图纵坐标表示城乡差异,横坐标表示发展差异水平。慢慢的由小到大到稳定再缩小,所以城市和农村最后发展的差异缩小了、这个国家、这个地区也成为发达国家或者成为发达地区了,否则那还不是发达国家、不是发达地区。
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及问题
我国城市化发展起点很低。我们现在好多学者用诺萨姆曲线衡量我国城市化发展,实际上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国家不是很适应。(PPT图)一开始、新中国成立才10%多一点,诺萨姆起点是30%。我们的起点非常低,但是后面逐步的发展。谈到90年代后期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有一些预测。我说:这个不需要预测,很简单。拉一条直线,(PPT图)从这个直线来讲、我们也不太符合诺萨姆曲线。
城市迁移增长人口基本呈“半”城市化形态。就是因为由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是一个“半”迁移状态,什么叫“半”迁移状态呢?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迁移的时候都是户籍迁到哪儿去、在哪儿安家,享受哪里的福利待遇。但是我们国家不是这样的,你可以到城市里去打工、但是户籍还是在原来农村地区、而且你也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待遇。所以我把我们的“城市化”特点,就概括为:一开始是集中化。第二个阶段,市民化。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出去第一个阶段。
我们国家两条曲线: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这两种“率”是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才呈现的,总的趋势是由小增大。2019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实现“十三五”目标了(64%),我们2019年就到了、今年马马虎虎肯定也到了。十三五规划户籍人口45%,2019年是44.38%了、所以也肯定是可以到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一直琢磨数字意义不大,因为在我们国家领导们这么高明、这么多的规划,肯定是可以完成的、这一点可以肯定。
第三个特点,就是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个大家都清楚,一般讲到“城市化规律”的时候,农村人口大量的到城市里来,人口城市化带动了土地城市化。但是我们国家的人特别聪明,人来不来先不管、先把房价搞起来,所以我们国家整个“土地城市化率”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再一个毫无疑问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方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改革开放40年来为什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原因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没有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由于这样的“迁移”过程,所以促进了城市化、城市化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支持了我们国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城市化长期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不完全”人口迁移带来以半城市化为主的人口城市化形态,已造成社会不平等及家庭分离等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这三“留守”规模大的不得了、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3)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4)城乡差距日渐扩大,社会矛盾趋向激化。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两列数字大家看一看(PPT图):城乡差距是越来越大。右边所给的国外经验,正常的是0.4以下、警戒线的是0.5-0.6,超过0.6的就是蛮危险的了。我们国家是0.4左右不会涨的,因为已经到了警戒线了。
造成城市化与城乡发展矛盾的原因,以下谈的是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制度设计及相关政策总体上是违背城市化规律、甚至是反城市化的。很典型的就是“户籍制度”,把人口分为“两大集团”——城市人口集团、农村人口集团。这一点,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影响是非常之深远。
梁漱溟老先生在建国初期、50年代就指出来:“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赢得了政权,现在成了、但是也把农民忘记了。”这句话把毛爷爷惹火了,我自己搞的人民运动、我能够忘记吗。他那个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还没有解决。如果解决了,收入差距还会这样变化、越来越大吗。
我们国家对于农民不够友好。工农产品“剪刀差”,城乡薪酬“剪刀差”,农民工到城市做同样的工作工资不一样。还有政府从农民那里收来的土地转手一卖,这个剪刀差可以说是更大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曾说:“保守估计,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8000亿元的代价。”
政府主导一把手一官独大。我到地方调研,书记走在前面、小一点的官员走在后面、一个团队可能拉开10几米远。还有就是城市“城中村”,造成了很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
为什么要推进健康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城市之所以发展起来离不开农村,没有农村农业的发展城市不可能发展起来。这是一。第二,农村农业为城市保持生态、没有农业、没有农村,我们城市的环境可能更恶劣。所以依靠农村发展起来,应该是再去反哺农村,从哪个道理讲都是应该的。怎么来推进?
三、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1)实行根本性改革,推进健康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2003年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年了没有任何改变、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到了2023年看一看,可能还是这样。
(2)要推进城市化,让农民进城。
2014年推出“新型城市化规划(2016-2020)”,实际上都有一些问题。不要看“2020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到60%、户籍人口城市化率45%”,虽然是数字到了、但是经不起考验。
一是,供需错配。
二是,空间错配。
三是,政策目标和政策举措错配。
(3)正确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一定要发挥好的政府好的作用,好的政府好的作用很重要的就是重视市场的作用。(PPT图)这些图是收入差距的变化,纵坐标是差距、横坐标是发展水平。最后的发展结果,右边一个箭头向上。向上就说明发展起来了、差异也缩小了,差异缩小了就成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了。这是一个方向,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处理不好区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很可能就会进入“中等陷井”、成为不了发达国家。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按照上升的曲线发展,不说成为发达国家、成为比较发达国家也可以。
(4)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村发展能力,控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5)以城市圈为主体形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生和“一体化”发展。
“城市圈”非常合适,这里我画了一个图:(PPT图)怎么样统筹城乡发展,怎么样缩短两者的差距、使得两者差距逐步缩小。要形成“对流”的关系,农村一些要素流到城市、城市一些要素也要流到农村。我用两个箭头表示:一定要“对流”,单向“流”肯定差距会越来越大。只有“双向流”、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发展、缩小差距。所以我左边写的是“促进城乡对流”,右边是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社科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8次总体报告”:“十四五”城市化中国新美景。四大引擎驱动城镇化发展:新需求力量、新交互力量、新空间力量和新供给力量。四要素绘制城镇化新美景:聪明的城镇化人口、数字的城镇化产业、智慧的城镇化更新和星云的城镇化空间。四支柱支撑城镇化发展:教育、居住、治理、城市体系。
领导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很困难。为什么很困难?《“十四五”城镇化规划》摆在这个地方,“十四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是先把这两亿多农民工的问题解决掉再发展还是怎么?
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为什么?本科生毕业的太多,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所以找工作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就扩大招生。一扩大招生,最后硕士研究生找工作可能又要困难了。但是我们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掉,本科生就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包括:现在很多的职业学校等等,都是与城市化有关系。
城市化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看到目标很重要,但是我们怎么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