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金借道公募基金布局权益市场,有观点认为,权益类委外可能会使公募基金沦为通道。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对委外基金的限制非常严格,现有权益类委外产品均100%由基金公司自主决策。且公募主动投资能力优势明显,在委外权益基金领域再现“通道化”的可能性非常小。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权益类委外产品由基金公司主动管理,该类产品的兴起不会导致公募业务的通道化现象。
“委外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公募基金‘通道化’曾引发争议。不少机构委外固收产品的投资标的由出资人指定,在操作中也经常指手画脚。”华南一家公募人士称,“权益类委外并不会导致‘通道化’弊病再现,因为这些基金全部为基金公司主动管理,权益类委外的出资方正是看重公募权益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才将资金交给他们管理。”
金信基金研究部认为,基金经理对权益类产品的影响很大。权益类市场属于高风险、高收益市场,不同基金的收益率与波动率差异极其明显。机构在选取基金经理或者产品时,不太可能仅仅把产品当成通道。
诺德基金表示,权益类委外更多的是来自机构客户的资产配置需求,一些暂时缺乏权益类投资经验的机构而言,可以借助公募基金的权益类主动管理能力弥补自身不足。
诺德基金认为,从监管口径来看,已多次强调严禁公募基金通道化,基金公司不会冒风险去做公募通道业务。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杨晗强调,监管对委外基金的限制严格,可以有效遏制通道业务的形成。“监管层对于委外定制基金的设立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基金必须是发起式基金形式;予以充分披露及标识;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承诺拥有完全、独立的投资决策权。”
据了解,基金经理在权益类委外基金投资组合管理中的自由度非常高,而且这些基金经理本身多属于风格相当稳健的投资选手。
据华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公司旗下权益类委外基金的投资操作100%由基金经理自主决策。
一家公募合规人士表示,公司旗下权益委外产品的管理采取基金经理自主决策、自主负责的决策机制,对该基金进行股票投资拥有决定权。
此前有消息称,机构定制基金会在投资策略上形成“挤压”,即机构资金通过公募基金享受税收优惠,享受“通道”的牌照红利,将个人投资者排除在外。对此,一家大型公募产品部人士分析称,此类基金在投资策略上与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产品并无差异。“机构资金参与资本市场长期投资需求持续增长,而部分机构自身投资能力尚有不足,借助公募基金的深度研究和体系化投资就显得愈加重要。公募基金运作规范,监管严格,在保持公平性的基础上,机构资金通过公募基金多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并无不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