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抱团”问题的再思考:机构研究模式的同质化


来源:证券时报网   时间:2021-02-06 10:40:02


投资研报

【白酒投资日报】茅台到底值多少钱?DCF告诉你答案

【新能源汽车投资日报】全球一月销量预示高景气 赛道长坡厚雪谁更受益?

【硬核研报】科技解放双手,这个赛道去年竟增长1970%!小巨头业绩爆增16倍

【基金经理集结令】嘉实明星基金经理集体入驻微博

原标题:对“抱团”问题的再思考

桂浩明

统计显示,去年机构持股比例最高的前100只股票,占到了公募偏股型基金74%的仓位,而机构持股比例最高的前400只股票,占到了公募偏股型基金95%以上的仓位。

有关基金“抱团”的问题,最近在市场上的议论是比较多的,也的确值得人们作深入的思考。

所谓的基金“抱团”,是指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重仓持有一部分股票的现象。这个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在2015年下半年起的两年间,股市出现很大的下跌,一批中小市值的题材股更是持续回落,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普遍亏损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机构投资者开始主动收缩所投资股票的范围,把资金集中投向大盘蓝筹股,由此也就形成了“抱团”的局面。

“抱团”的效果,很快就在市场上得到了体现:在2016年,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2.31%,中小盘股票较多的创业板指数下跌27.71%,而同期大盘股集中的上证50指数只下跌了5.53%。进入2017年,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6.56%,创业板指数下跌了10.67%,上证50指数则上涨了25.08%。显然,通过“抱团”,机构战胜了大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集中度加速提高,“抱团”现象进一步明显。

当然,在具体的“抱团”品种上,机构还是会根据政策以及形势、环境的变化,不断有所改变,但是压缩品种、集中持股的思路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去年以来,机构投资者重点布局医药生物、大消费、新能源及信息技术等赛道,对于认准的股票,敢于高仓位持有,取得了很好的绩效。统计显示,去年机构持股比例最高的前100只股票,占到了公募偏股型基金74%的仓位,而机构持股比例最高的前400只股票,占到了公募偏股型基金95%以上的仓位。这也就意味着,尽管全市场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但是只有其中的10%左右为机构投资者所买入,而被重仓持有的,不过2.5%左右。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去年市场总体走势平稳,但个股分化明显,股票上涨幅度的中位数指标仅为2%,但偏股型基金的盈利普遍在40%以上。

前面提到,机构投资者之所以会采取集中持股的操作模式,最初是为了抵御下跌的风险,带有“抱团取暖”的目的。但是随着市场格局的改变,那些基金等仍然这样做,则是因为基于价值投资的逻辑以及关注企业成长的视角,真正可供挑选的股票数量相对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市场形成较为明确的操作主题时,符合条件的投资标的其实并不多。因此虽然现在机构投资者数量有很多,操作风格也存在差异,但是选出来的股票往往会是高度重合的,这种不约而同行为的结果,实际上也反映了研究模式的同质化特征,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恐怕又是难以避免的。也因为这样,当庞大的机构资金向着为数不多的股票进行集中投资时,就一定会要求投资标的有相对比较大的流通市值,以及良好的个股流动性。于是,也就形成了当下行情的“大盘股溢价”特点。

当然了,机构“抱团”操作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保证“抱团”的股票一定都是好的。市场千变万化,即便是在研究上下足功夫,也难免出现失误。最近几个机构重仓股爆雷,就很说明问题。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股票集中度越高,发生“踩踏”的概率也就越大。在这个意义上,“抱团”其实也有相应的风险。监管部门最近对基金在单一股票上的持股比例等作出限制,其目的就是为了防范这样的风险。

从实践来看,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来规范持股比例,在集中持股与组合投资上做好平衡,那么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而只要市场基本面向好,选股方向上不出现原则性的失误,那么“抱团”模式在现阶段还是有生命力的。在海外成熟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集中持股状况也是较为突出的。因此,在讨论“抱团”现象时,有一点可以明确:在股票供应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个股的分化是必然的,同时机构投资者在持股的趋势上,也只会是更加倾向于集中,而不是相反。

说到底,投资股市还是要以盈亏论成败的,既然现在“抱团”的模式是管用的,那么投资者就应该更多研究其特征,从中寻找到在这一模式下的盈利机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