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TA基金网
2020年,粮食生产无疑是饱受侵扰的一年,全球粮食贸易动荡不安,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我国明显适度加大了粮食进口的力度。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至12月累计进口1.4亿吨粮食,同比增长27.97%,达到纪录高位。其中,饲料粮进口增幅最为突出,玉米相较于2019年猛增135.7%,小麦比上年提高140.2%,高粱同比提高478.6%。
▷提高粮食进口规模,就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出现了问题?
我国是个粮食消费大国,目前,积极扩大进口仍然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且,我国一直没有把粮食安全完全寄托在粮食贸易上。因为粮食贸易容易受到国际贸易摩擦以及类似2020年这种自然灾害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并且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不足我国一年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二。
扩大农产品进口的前提是,必须要平衡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绝不能过度依赖粮食进口,而且同时要推动粮食进口多元化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有效管理粮食进口,降低粮食安全风险。
▷我国为何要大量进口粮食?并且爆买美国农产品?
当前,我国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严峻依然严峻,需要通过进口来调剂。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扩产提速,带动饲用玉米和大豆需求大幅增长,玉米供需从阶段性过剩向供给偏紧转变,进口玉米显然有助平衡国内供给缺口。与此同时,2020年国内粮食价格保持高位运行,国内外粮价倒挂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粮食进口显著增加。
在我们理解了为何要扩大粮食进口之后,一个新的疑惑接踵而来,在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的特殊年份,我国为何要大举进口美国农产品?
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进口了3524.1亿元粮食,其中进口美国进口农产品1627.4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大增66.9%,将近占全部进口额的一半,也就是说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输出量的强势提高。
分品种来看,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包括大豆、玉米、高粱和猪牛肉等,其中,大豆、猪肉分别增长了56.3%、223.8%。
那么,我国为何非要购买美国的农产品呢?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基于先天的优势。众所周知,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具备相当大的竞争优势。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业发达国家,其粮食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每年出口粮食基本上在1亿吨到2亿吨之间,占世界粮食贸易的四分之一左右,玉米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小麦大豆出口量均是全球第二位。
其二则是,中美贸易协议的签署。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自2020年2月14日起生效,为兑现320亿美元的采购目标,自去年以来,中国买家便开始大幅度增加采购美国农产品。
根据美国农业部出口快讯,中国上周二至周五连续购买了136万吨、68万吨、170万吨、210.8万吨美玉米,四天内累计采购584.8万吨。不止是美玉米,本年度至今中国在美豆上的采购也同比大增83%。
除了要履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之外,这些采购行为也与国内增长的需求息息相关。中国生猪存栏的不断恢复推动对玉米、豆粕等产品的需求增长,我国需要满足国内的饲用需求,同时还要满足14亿人口的巨大食用需求,从海外大规模采购大豆、大麦、高粱、菜籽等农产品。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4.06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6%。其中,我国对美出口3.13万亿元,同比增长8.4%。
此外,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美国农业收入将下降12%;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则表示,2020年美国农业债可能增至创纪录的4250亿美元。
▷拓展多元化进口格局
受疫情影响,多个粮食出口大国出口政策发生变动,在此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更要牢牢把住粮食进口的主动权,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
另需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粮食进口还面临诸多挑战: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冲击,全球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大豆对外依存度高,来源地高度集中,90%以上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进口,“卡脖子”隐忧长期存在。一旦发生国际经贸摩擦和冲突,将影响我国粮食进口的稳定性。
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应对国内需求变化、特殊事件冲击和复杂多变国际形势影响下的保障和供给能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产品资源,逐步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战略,改变进口来源地相对单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地政策和产量变化的国际贸易格局。
粮食进口激增背后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1.4亿吨,中国粮食进口量的新纪录。
看着这如此庞大规模的进口数量,不少人还是发出了困惑和隐忧,中国的粮食还够吃吗?粮食安全是否有保障?
1月中旬,海关总署所公布的,2020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4亿吨,同比增加3117.5万吨,增幅27.97%。
在粮食大举进口的背景下,大豆、玉米、小麦也纷纷创纪录,高粱、大麦等进口替代品也创下多年记录高位。
2020年大豆进口达到1亿吨,比2019年8851.3万吨增长13.3%,创历史新高;
玉米进口量达1130万吨,首次超过全年税税率配额720万吨,比2019年479.06万吨提高135.7%;
小麦进口达838万吨,进口量相当于全年配额964万吨的87%,比2019年320万吨年提高140.2%;
大麦进口达到808万吨,同比提高36.3%;
高粱进口量高达481万吨,同比提高478.6%。
1
1.4亿吨进口规模背后
主粮占比极少,主要是大豆
从我国近七年粮食进口数量来看,基本上都会超出1亿吨,而2020年又属特殊之年,新冠疫情下的战略储备加之我国生猪产能快速恢复,2020年粮食进口创纪录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数据来源:海关
从进口结构来看,大豆很明显占比最大,将近全部进口量的72%,玉米占到7.9%。也就是说,2020年进口量的大幅提升,主要是因为玉米、大豆进口量创新高,为了解决饲料粮供给问题我国加大了大豆玉米以及大麦、高粱等玉米替代品的进口,而主粮进口数量并不大,而且主要是用于品种和年度间余缺调剂。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测,到“十四五”末期,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需要注意的是,粮食缺口主要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所以说,我国未来每年粮食进口量预计将会在1.3亿吨上下浮动。
我们都清楚,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粮食产量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在粮食总量平衡下,我们主要面对的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粮食品种中缺口最大就是大豆,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我国每年要进口8000万吨到9000万吨大豆,因为我们必须保玉米,保谷物自给。
在2020年全年进口中,有些突出的是我们的玉米,与2019年相比我国玉米进口提高135.7%,首超进口配额。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自给率超过95%,为何还要大量进口国外玉米呢?
主要原因是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用粮,由于我国生猪行业强势复苏,导致对玉米的采购需求持续高涨。生猪饲养推动玉米饲料需求猛增的同时,也推高了玉米价格,我国玉米价格多次攀上高峰,据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监测预警数据,2020年12月份,国内产区平均批发价达到每斤1.24元,同比上涨35.6%,年内涨幅达到26.5%。期货方面,到目前为止国产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日内最高价出现在1月13日,为每吨2930元,创出历史新高。高涨的玉米价格刺激了国内厂商积极采购国外廉价玉米,当然这中间不乏投机资本的炒作。
总的来说,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持续增长,是去年粮食进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源:CASDE
2
适度进口
也是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粮食消费大国来说,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进口增加可以有效弥补国内市场供需缺口,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供应,但是必须要平衡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扩大农产品进口、以开放推动改革,是中国农业领域一以贯之的政策导向。
近年来,多数农产品在国内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量也在扩大,这是双赢的格局,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加农产品进口来源,更好满足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扩大和质量提高的新需求,解决国内部分农产品稀缺和供给不足问题。
他还表示,积极扩大进口仍然是目前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发挥粮食进口对改善粮食安全的积极效应,除了应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不能过度依赖粮食进口外,还必须推动粮食进口多元化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有效管理粮食进口,降低粮食安全风险。
3
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
近期,境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中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局部囤粮抢购物资比较突出,我国粮食市场备受关注。那么稻谷、小麦等口粮够不够吃?我国为何大规模进口粮食?
1月28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作出了权威解答,我国粮食进口数量激增,主要是因为进口粮食具有品质或价格方面的优势,并非国内供给有缺口。其中,大米进口主要是国际大米价格较低,成本优势明显;小麦进口主要是满足国内对优质强筋弱筋小麦的消费需求。
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充实。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每周投放小麦400万吨、稻谷160万吨,有效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增加了市场面粉和大米的供应量。
另外,我国粮油加工能力较强。目前纳入统计范围的两万多家加工企业,每天可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加工能力的保障潜力很大。春节期间中国米面粮油供应充足稳定,百姓过年购粮吃粮有保障。
从近几年情况看,我国大米、面粉加工企业开工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建立多年,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健全,完全有能力满足粮油应急市场供应需要。此外,全国36个大中城市和市场易波动地区均建立了相当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实际保障能力都在15天以上。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表示,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粮食市场形势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强化精准调控,不断充实政策“工具箱”,在应对疫情、维护市场稳定、保障市场供应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和运行平稳。
资料来源:《中国报道》、中国海关、光明网、经济日报,中华粮网综合整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